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陈璞如

移除 3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陈璞如同志,汉族,山东博兴县人,1918年2月16日生。1932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工作,1937年10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32年8月4日,他参加了博兴党组织发动的"八四"暴动。暴动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隐蔽在博兴县和大连,当店员和工人。1935年11月,他经中共党员介绍到东北军53军116师学员队当兵,开展革命活动。[1]
"七·七"事变后,经与党组织联系,他回到家乡博兴县参与组建博兴抗日志愿军,并担任小队长。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里,他紧紧依靠地委的领导,在发动青年参军,组织群众武装,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整顿改造基层政权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他选派得力干部到湖西周围的敌占城镇,从事地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
1942年7月至1943年8月,他入山东分局高级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负责领导湖西地区整风学习,为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
1947年10月,他任湖西地委书记兼湖西军分区政委,领导湖西军民积极支援配合野战军作战,承担了艰巨繁重的支前任务。
1949年1月,他任南下支队三大队政委,同年5月任江西浮梁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兼景德镇市委书记、军管会副主任。
1949年9月,他随二野进军西南,同年11月任贵州省遵义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军管会主任,直接领导军事斗争和统战工作,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1]
1950年10月,他调任贵州省工商厅厅长,后又任省财经委副主任、省计委主任。
1956年任贵州省副省长,兼省计委主任、建委主任、科委主任、物价委主任。还先后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候补书记、书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管贵州省的计划工作、经济工作和工交工作,对贵州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担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并兼任六盘水煤炭基地会战指挥部党委第二书记,为贵州的三线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1]
"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迫害,被监禁长达6年多,身心都受到严重摧残。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贵州省革委会生产领导小组副组长,兼省工交办主任。1975年他到国家计委工作,参与起草工业二十条,与"四人帮"的反动路线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
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2月,他调辽宁省工作,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省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2月任辽宁省省长。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省委统一领导下,解放了大批受林彪、"四人帮"迫害的干部,解决了许多重点、难点问题,为辽宁省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大胆解放思想,勇于开拓进取,率先在辽宁开放农村集市贸易,支持个体经营和集体经济,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对轻工业实行政策倾斜,改变轻重工业比例;在农村积极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突破粮食产量多年徘徊不前局面,为辽宁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1]
1982年4月,他调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后,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铁路的改革,加快铁路的发展。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包、放、联、通、多"的铁路改革方针和"三上一下两杜绝"的生产经营思路;积极推广承包责任制,放手让基层单位自主经营,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生产和多钟经营;支持在广深线改造工程中自筹资金、自主经营、浮动运价、单独核算的改革措施,成功地走出了被称为"广深模式"的新路子,开创了铁路改革的先河;按照国务院的指示,先后撤销了8个铁路局,完成了沈阳、郑州、哈尔滨、北京、上海、和成都等6个铁路局的并局工作,保证了铁路主要干线的畅通。
1983年,他坚决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的决定,严格把握政策,紧紧依靠铁道兵各级组织和领导,使整个并入工作进展顺利。[1]
他高度重视铁路运输安全,经常强调"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狠抓建立健全运输安全岗位责任制,开创了铁路运输安全的新局面。他注重路风建设,大力提倡"人民铁路为人民",提出"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16字方针,亲自抓典型,使路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
他积极推进铁路对外开放和交流。在他领导和支持下,铁道部先后与苏联、日本、法国、西德、波兰、罗马尼亚等过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恢复并加强了与华沙铁路组织及国际铁路联盟的关系,参与了亚太经社理事会的活动,进口了一批内燃和电力机车,引进了先进技术,缓解了铁路牵引动力的不足,提高了国内机车车辆的生产水平,打开了中国铁路通向世界的大门。[1]
为改变铁路运输的瓶颈状况,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他领导编制了新的路网发展规划,完成了一批新建、改建项目。直接参与领导了我国第一条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主通道的修建,并兼任国务院大秦铁路建设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7月他退居二线后,仍继续领导大秦线的修建工作,经常深入设计施工第一线检查指导。
由于组织得力,该线投资省、质量好、效益明显,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优秀设计金质奖和重大技术装备特等奖等三块金牌,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赞扬。[1]
在他患重病期间,仍然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文件,关心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关心铁路的改革与发展,经常询问铁路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积极提出建议。他认真配合医生治疗,顽强地同病魔斗争,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在遗嘱中写道,我活着为党做的贡献不多,死了以后不给组织上添任何麻烦,不搞遗体告别,表现了一个老共产党员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根据他生前遗愿,家属将遗体送医院解剖。[2]
陈璞如同志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在党的十三大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陈璞如同志参加革命六十多年,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具有坚强的党性,高度的组织观念。
他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积极推进地方和铁路改革开放,加快地方和铁路的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铁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实事求是。
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关心群众,团结同志,保持和发扬了我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2]
陈璞如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2]
参考资料
8,83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