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1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4.ssl.cdn.btime.com%2Ft0153c2a2b3f195925…”
[[File: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4.ssl.cdn.btime.com%2Ft0153c2a2b3f1959258.jpg&refer=http%3A%2F%2Fp4.ssl.cdn.btime.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6247144&t=3e08a73cda39ee2ce42b598fe4626a42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D%99%E8%8E%AB%E6%8A%8A%E6%AF%94%E8%93%AC%E8%92%BF%2C%E4%B9%9D%E6%97%A5%E6%9E%9D%E6%9E%9D%E8%BF%91%E9%AC%93%E6%AF%9B%E3%80%82 图片来源]]]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出自唐代[[郑谷]]的《[[菊]]》<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9f737a546da2.aspx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古诗文网] </ref>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释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9ade498c5ace4fde8b499e4114585e11&from=kg0&highlight=%E7%8E%8B%E5%AD%99%E8%8E%AB%E6%8A%8A%E6%AF%94%E8%93%AC%E8%92%BF%EF%BC%8C%E4%B9%9D%E6%97%A5%E6%9E%9D%E6%9E%9D%E8%BF%91%E9%AC%93%E6%AF%9B 菊 百度汉语] </ref>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File: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2.jp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agepphcloud.thepaper.cn%2Fpph%2Fimage%2F131%2F311%2F480.jpg&refer=http%3A%2F%2Fimagepphcloud.thepaper.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6247217&t=c37e5c94639281897ea3e29b2bd09228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D%99%E8%8E%AB%E6%8A%8A%E6%AF%94%E8%93%AC%E8%92%BF%2C%E4%B9%9D%E6%97%A5%E6%9E%9D%E6%9E%9D%E8%BF%91%E9%AC%93%E6%AF%9B%E3%80%82 图片来源]]]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ref>[http://www.wywzj.cn/gscw/16344.html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意思翻译、赏析 文言文之家] </ref>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参考文献==
{{Reflist}}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出自唐代[[郑谷]]的《[[菊]]》<ref>[https://so.gushiwen.org/mingju/juv_9f737a546da2.aspx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古诗文网] </ref>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阳佳节,插菊在鬓发,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
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释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赏析==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9ade498c5ace4fde8b499e4114585e11&from=kg0&highlight=%E7%8E%8B%E5%AD%99%E8%8E%AB%E6%8A%8A%E6%AF%94%E8%93%AC%E8%92%BF%EF%BC%8C%E4%B9%9D%E6%97%A5%E6%9E%9D%E6%9E%9D%E8%BF%91%E9%AC%93%E6%AF%9B 菊 百度汉语] </ref>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发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File: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2.jpg|缩略图|左|[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imagepphcloud.thepaper.cn%2Fpph%2Fimage%2F131%2F311%2F480.jpg&refer=http%3A%2F%2Fimagepphcloud.thepaper.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26247217&t=c37e5c94639281897ea3e29b2bd09228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7%8E%8B%E5%AD%99%E8%8E%AB%E6%8A%8A%E6%AF%94%E8%93%AC%E8%92%BF%2C%E4%B9%9D%E6%97%A5%E6%9E%9D%E6%9E%9D%E8%BF%91%E9%AC%93%E6%AF%9B%E3%80%82 图片来源]]]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 “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ref>[http://www.wywzj.cn/gscw/16344.html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意思翻译、赏析 文言文之家] </ref>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