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土魠魚

增加 2,359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土魠魚又稱「鰆魚」,是台灣沿海經常可以捕獲的魚類。不過土魠魚的主要產地還是在「澎湖」。因地利之便,台南人比其他縣市人更容易吃到澎湖正港的土魠魚,也因此發展出著名的料理「土魠魚羹」、「土魠魚粥」。
土魠魚的產季是從秋天開始,但到了冬天,魚兒的脂肪量變得豐厚,肉質更細緻、此時期的土魠魚售價最高,但也是最美味的時刻。<ref>[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ref>
品質高等的土魠魚,肉色偏白,像年輪一樣一圈圈的白色油脂非常鮮美,也造就魚肉多汁的口感。<ref>[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土魠魚,澎湖土魠魚-HUG食事]</ref>
==認識土魠魚==
土魠魚泛指鯖科馬鮫屬的海魚,又稱「馬鮫魚」、「馬加魚」、「鰆魚」,台灣沿海都有出產,以澎湖白金土魠最佳,是極受台灣人喜愛的年節魚類,被列入十大美味魚類之一。台灣的土魠魚大致有以下數種:
===台灣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guttatus)通稱「斑點馬鮫」,俗稱「白腹仔」、「白北」,過去曾為澎湖白金土魠魚種,後來經濫捕後產量下跌、品質下滑,「白金」頭銜遂被康氏馬加鰆取代。
 
外型: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魚身帶有銀白色與深褐色斑點,體長約70cm;和白金土魠非常相似,故常常被不肖商人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煎食或煮湯皆宜。
 
===高麗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koreanus)通稱「朝鮮馬鮫」,俗稱「闊腹」、「破北」、「高麗鰆」。
 
外型:體長較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褐色斑點。。
 
食用:體型大、魚肉多,價格實惠,適合各種烹飪方式,煎食、煮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日本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通稱「藍點馬鮫」,俗稱「馬加剪」、「正馬加魚」、「真馬加魚」。
 
外型:魚身細長而側扁,色澤銀亮,背上有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體長可達1m,常被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食用:可油煎、煮湯、做成生魚片或鹽烤,亦可加工成罐頭。
 
===康氏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一般稱「馬鮫」、「土魠」、「馬加」、「鰆魚」,現今澎湖白金土魠魚,品質上乘、價高,現在夜市小吃大多用「白北」及其他種類的假魚來製備土魠魚羹。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波形黑色橫帶,體長可達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製成土魠魚羹、魚酥。
 
===中華馬加鰆===
(學名:Scomberomorus sinensis)通稱「中華馬鮫」,俗稱「大耳」、「中華鰆」、「疏齒」。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成魚體側具不規則黑色窄橫帶,體長可達2m。
 
食用:煎食、煮湯,多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ref>[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土魠魚,食譜自由配-自由時報]</ref>
學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台灣俗名:土魠,英語俗名Narrow barred Spanish mackerel;日本名:よこしまさわら,漢字寫成「横縞鰆」,意為有橫紋的鰆魚,因為魚體上有橫紋由上而下,非常清楚與其牠馬鮫辨別。
33,0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