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
次編輯
變更
蔡元培
,無編輯摘要
'''蔡元培'''({{bd|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字'''仲申''',又字'''鶴卿'''、'''民友'''、'''孑民''',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乳名'''阿培'''<ref>蔡元培,字仲申,號寉庼,小名宜哥,小字意可,行二, 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亥時生,浙江紹興府山陰縣附學生,民籍</ref>,並曾化名'''蔡振'''、'''周子餘''',[[浙江]][[绍兴]][[山陰縣]](今浙江[[紹興]])人,原籍浙江诸暨,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学]]研究的先驱。<ref name="cyp-bk1">{{cite book|title=孙中山。蔡元培|author=[[陶英惠]], [[王壽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publisher=臺灣商務印書館|year=1999|isbn=9789570516005|pages=155頁|accessdate=2009-04-17}}</ref>
== 生平 ==
1868年1月11日([[清朝|清]][[同治]]六年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即今[[绍兴]])。
=== 北大生涯 ===
1916年12月回国。1917年1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敦聘專門學者,提倡自由主義的科學研究。組織進德會,挽救奔競和遊蕩的舊習。<ref name="《古今文選註》第十五期"/>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采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大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赴任前,蔡元培的众多友人认为北大校方腐败,如赴任有碍名望。[[孙中山]]认为,“北方当有革命思想的传播,像蔡元培这样的老同志,应当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教育。”蔡元培慨然领命。由于延聘和支持[[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辜鸿铭]]等人任教讲学,使北大不仅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中心,而且由于他们这些教授作为或激进,或左倾,或保皇等不同思想的代表而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摇篮。五四运动中同情学生爱国斗争。
== 教育理念 ==
教育模式新颖,不拘一格,认为教育是国家兴旺之根本,是国家富强之根基。教育思想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
{{Cquote|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主张教育应注重学生,反对呆板僵化。他还提倡[[美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
== 故居 ==
在绍兴、北京和上海都有[[蔡元培故居]]。
== 参考文献 ==
{{reflis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