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谷侥镇

增加 10,722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谷饶镇'''又名赤寮,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处于“潮阳、普宁、揭阳”交界处,是潮阳区重点侨…”

'''谷饶镇'''又名赤寮,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处于“潮阳、普宁、揭阳”交界处,是潮阳区重点侨乡之一。

谷饶的乡镇企业十分发达,针织内衣行业更是远近闻名。

2019年10月,谷饶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简介==

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位于潮阳区西北部,小北山南麓,处于"潮阳、揭阳、普宁"三地交界处,省道洪和公路横贯东西,厦深铁路经过镇域,并设置潮阳站,潮惠高速公路(潮莞高速潮州至惠州段)金灶至谷饶连接线经过境内, 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镇域面积70.29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84755人(2017年)。

作为粤东地区的重点侨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谷饶镇委、镇政府围绕建设现代化工业城镇的目标,实施"农林稳镇、工业富镇、商贸活镇、科教兴镇"发展战略,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实干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发挥侨乡侨力和民资民力优势,大力发展针织内衣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针织内衣制造业迅速发展成谷饶的支柱产业。2004年1月,谷饶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针织内衣名镇"。<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简介] </ref>

==历史沿革==

谷饶乡昔称古饶,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乡。原擎基创乡于赤寮下《后改下家,下堡 华里 现称华光》。明崇祯至清雍正年间,张创大第五嫡孙张玉涛派第八世起陆续由赤寮下迁到上家定居。前此,第二嫡孙张玉江之后代定居于乌门楼,二房港。张姓氏族经发展繁衍,上堡 华光 茂广 溪尾 新兴 渐合称为:赤寮乡。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称谷饶乡,取其五谷丰登之义。宋、元代属兴仁乡,明、清至民国初属贵山都,民国10年(1921年)起属潮阳县第六区。1956年为谷饶乡,1958年成立红锋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谷饶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谷饶区,1986年建制为谷饶镇。

'''地理位置'''

谷饶镇位于小北山南麓,东经116°24ˊ,北纬23°21ˊ,东邻西胪镇,南连铜盂镇,西接贵屿镇,北交金玉、灶浦镇,距潮阳市区26公里,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灵山寺4公里。

谷饶镇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厦深铁路在汕头市设置的唯一站场。

'''自然环境'''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属于半丘陵与平原地带。谷饶水发源于小北山灶浦界内青排山南麓,自河源至下游的铜盂镇溪东仔西侧入练江中游,全长24.1公里。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4℃,年均降水量1820毫米。

'''人口民族'''

谷饶镇有总人口184755人(2017年),汉族人口占99.88%,壮、黎、苗等少数民族占0.12%。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10万多人,是潮阳区重点侨乡之一。

'''行政区划'''

谷饶镇现辖区域:上堡、茂广、华光、新坡、新兴等5个居民委员会和大坑、溪美、新厝、头埔、东明、东星、横山、沟南、后沟、乌窖、官田、莲塘、径脚、屯内、仙地、深洋、案前、新寮、石壁、石光、木丹坑、新光等22个村民委员会。

'''方言'''

谷饶本地方言是潮汕话。

==经济==

2013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219.6亿元,比增18.6%,其中针织内衣工业产值占潮阳区纺织服装工业产值的八成以上;外贸出口额1.03亿元,比增48.8%;工商各税1.10亿元,比增2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7亿元,比增32%。

谷饶镇是全国针织内衣名镇、广东省区域中心镇、汕头市十强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谷饶镇形成完整的针织内衣产业链,从捻线、经编针织、电脑绣花、洗染到辅料等各个生产环节配套成龙,全镇从事针织内衣生产经营的各类市场主体3000多家,年产各类文胸3亿多件,内衣等家居服系列2亿多件,内裤1.5亿多件,产量居全国前茅,产品远销国内外。同时,发挥政银企合作机制,优先协调全镇205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资金需求,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2017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70.47亿元,同比增长7.9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54亿元,同比增长6.24%;外贸出口总额3.97亿美元,同比增长31.8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4.88亿元,同比增长19.31%;农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2.98%。2017年该镇上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获评"2017年度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园区)人才建设工作示范单位"。<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经济] </ref>

==文化活动==

谷饶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势态活跃,且具规模。特别是逢年过节,都举办组织各种文艺体育活动,活跃群众文娱生活。镇上有一支业余文艺创作队伍,在文学和书画创作中较为活跃,人称之为小北山脚的小红花,他们有时与有关单位举行大型文艺晚会,有时由居委主办书画收藏展览。1995年春节期间,举办了由张永利、张晓宾、张应平等收藏的书画展览,其中作品有明清以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名作。1997年5月举办“纪念五.四、迎接香港回归书画摄影作品展”,有老、中、少作者68人,135件作品参加展出。2004年春节期间,举办陈明平和张海鹏摄影展。

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镇与潮阳宣传文化部门联系,组织部分作家到镇有关企业采访,深入报道农村企业发展的风采,并在报刊上作了专题报道,体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面貌。

在文艺创作方面,业余作家林湘雄、张一颖的散文和小说等作品,在京、穗、港崭露头角,在粤东潮阳文坛小有名气。林湘雄已出版了《古城魂》、《云水行脚记》等。张一颖的创作方兴未艾,近年已出版散文集《不仅是怀念》、《人生三岔口》、《昨天的故事》等书,其中散文《父亲和书》获《文艺报》、《人民日报》老干局征文一等奖,还连续多年被潮阳文化局文联评为业余创作一等奖。谷饶镇的文化活动能活跃地展开,是由于它拥有一支群众创作队伍。在业余书画展界中,较有影响者,如上堡的张应平、张堡生、张楚平,茂广的黄鉴洲、张松锦、罗梓强,华光的张应顺、张应瑶等,都是谷饶镇文化工作的开拓者群。

谷饶的民间文化活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朝向纵深发展。镇区几个村(居)每十年都循例举行祭社活动,它通过纪念南宋文天祥及其他部属的抗元活动,为弘扬民族正气,为创造两文明活动而鼓舞群众,发动海内外侨胞投身家乡建设而载歌载舞。1998年的4月和12月,镇区五村等共有12个单位举办戏剧演出,有13支男女英歌队,15个潮州笛套大锣鼓,20支舞蹈队上街表演。同时,还有陕西、辽宁、广西、福建及文化团体参加旅行演出,盛极一时。

谷饶镇有图书馆、有线电视台、敬老联谊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动阵地,各村(居)普遍建有文化室,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活跃。镇有英歌舞队20支,其中东明英歌队出席′97年潮阳英歌舞节表演得到好评;上堡二村少年英歌队参加′99年潮阳春节文艺游行;华光少年英歌队、锣鼓队参加汕头市′99春节文艺游行;仙波少年笛套音乐队参加潮阳首届笛套音乐比赛获得第二名;2003年组织教育系统师生参加区庆祝国庆文艺汇演;2003年至2004年,举办青抗会“创大杯”中国象棋赛。

'''民俗民风'''

据谷饶镇老辈村民介绍,谷饶镇“2008年民间文化节”是由谷饶的祭社发展演变而来的。而祭社相传起自明朝,已有600多年历史,当初是为了纪念文天祥及牺牲的南宋将士。

潮阳区谷饶镇一带流传着不少关于文天祥的传说。相传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阳整军图谋复国,征战中于海丰县被俘。而都统陈懿勾结叛将张弘范,与宋军血战于小北山麓。由于双方兵力悬殊,宋军大都战死于此。

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阵亡将士为“元帅”,钦定贵山都赤寮(谷饶旧称)等毗邻抗元战场的村庄定期祭祀当年牺牲的将士,谷饶等地才开始了祭社。民间修葺宋末殉国将士之孤冢,称为“宋大元帅之墓”,各乡各族分期依时拜祭。据查,谷饶以及周围邻乡共有宋墓九处。

'''旅游资源'''

谷饶,地处潮阳小北山西南麓,清康熙年间,辖属贵山都,地广物博,人文荟萃,文化积淀颇为丰厚,系赤寮乡张勋(1686—1760)、仙坡乡刘侯武(1894--1975)、深洋乡陈梅生(1875--1929)等乡贤硕彦的故乡。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勤王入潮,曾血战于古贵山都小北山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传说与供人凭吊的历史陈迹,而且历代儒、佛、道三教之文物观景星罗棋布。其中,乡贤张勋(子镇)创建的“贵山书院”,纪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帅墓园”,1927年贺龙、叶挺率南昌起义军南下路经营宿的“红军革命旧址”赤都岭(感天大帝庙),爱国侨领张小鲁之父张明理创建于1937年的五常里“小可楼”,均已被上级文博部门批准列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奉祀晋代药仙吴猛、许逊的“文武真君庙”、华光乡的“关帝庙”、饶庆庵、新寮的普济庵、茂广的观音寺等等,均为有史可考的佛、道胜迹。更为令人叹为观止者,今年新春初一,中央电视台以“民间艺术宫”专题,隆重其事地推介谷饶镇深洋乡的“梅祖家祠”——这座占地1500平方米,集石雕、木雕、嵌瓷诸民间传统工艺于一体的私家祠堂,由民国著名乡贤陈梅生先生肇建于1921年,直至1929年梅生逝世工程仍未竣工,继由长嗣陈祖武(时任普宁县县长)续建完成,前后历时近十年,聘遍潮汕当年有绝活的各类艺人精心构筑,现存保留下来的300余件木雕和200多件石雕装饰作品,凝聚了民间艺人的心血结晶,为后人留下一份十分珍贵的艺术资料。<ref>[http://hld.wenming.cn/syjj/dfcz/zq/201512/t20151218_3031234.shtml 文化活动]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29,50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