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普陀宗乘之庙

增加 10,75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p style="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 普陀宗乘之庙.jpeg5px 0; "> '''圖片名稱''' </p>|320px|缩略图|右-|<bigcenter> 普陀宗乘之庙</big>[httpimg src="https://s.visitbeijingn.comsinaimg.cn/uploadfilesinakd10121/8/2016w960h648/101820200417/2016101805035828154e6-iskepxt1322888.jpg 原图链接]" width="280"></center><small>[httphttps://sk.visitbeijing.comsina.cn/article_6448285125_p1805905c500100y9s8.html/j-119743.shtml 来自 北京旅游 的图 來自sina]]]</small> |}'''普陀宗乘之庙''', 又叫“ 俗称''' 小布达拉宫 ''' 是清代[[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而下旨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 避暑山庄北,狮子沟南侧,为 [[双桥区 ( 承德 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 市)|双桥区]] 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 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1982年,普陀宗乘之庙作为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几 庙一起被[[ 国务院藏传佛教]] 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格鲁派]] 名单。1994年12月 寺院 以普陀宗乘之庙与其他几座庙所组成的 外八庙”与[[ 承德 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外八庙]] 一起被列入到[[世界文化遗产]]。 1961年3月4日,普陀宗乘 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 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http://www.wenbozaixian.com/portal/show_room/companylist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名单通知 ],文博在线</ref>
==历史==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 (承德市)|双桥区]][[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沟北坡、[[须弥福寿之庙]]西侧。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载,该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这座庙宇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孝聖憲皇后|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庙。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观音圣地”。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以北的狮子沟北坡、须弥福寿之庙西侧。 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 》记 该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这座庙宇是乾隆为了乾隆三十六年母亲崇庆皇太后八十寿辰而建,乾隆在庙中立御制碑《普陀宗乘之庙碑》纪念。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的庙。这座庙宇是仿照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而建,因而又俗称“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借译)和“布达拉”(音译)语出同源,意为“ [[ 观音 圣地”<ref>[http://www.thecover.cn/news/4489211 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 ],封面,2020-6-17</ref>。 乾隆帝《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 | 南海大士 ]] 的普陀道场有三个,一个在[[印度]](南海普陀寺),一个在 [[ 西藏 ]] [[ 布达拉宫 ]] ),一个在 [[ 浙江 ]][[ 定海 ]] [[ 普陀山 ]] )。乾隆帝本想仿照南海大士在印度的最早的普陀道场修建,但该道场的形制难以考察,而[[ 西藏]][[布达拉宫]]都纲法式具备,乃仿照布达拉宫兴建了普陀宗乘之庙。 <ref name=hehe>[http://bbs.hehechengde.cn/article-639-1.html 万法归一殿是该 普陀宗乘之 的主殿 为举行集会 庆典之所。每年农历七月十一日,在该殿举办藏传佛教学位考试。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在该殿举办送祟活动,该庙全体喇嘛在该殿集中念经。[[清朝合承德网,2011-12-15]],蒙古各部首领来该庙进香者甚多。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万法归一殿接见回归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ref>
1932 万法归一殿是该庙的主殿,为举行集会和庆典之所。每 农历七月十一日 美国[[芝加哥]] 在该殿 举办[[万国博览会]],财阀洛克菲勒为招睐参观者,于1930 藏传佛教学位考试。每 采纳了[[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建议 农历腊月二十七日、正月十四日 派人对万法归一 在该 殿 实测实绘 举办送祟活动 该庙全体喇嘛 芝加哥制做出一个与 该殿 大小相同的模型 集中念经 洛克菲勒又在中国搜集大批佛像和法器 清朝 于1931 蒙古各部首领来该庙进香者甚多。乾隆三十六 使用专轮运到芝加哥 (1771年) 乾隆帝 复制的 万法归一殿 内展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瑞典建筑师麦克思·吴雷和几位专家成立了一家基金会,已经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手中购买了当年复制 接见回归 万法归一殿全 [[土尔扈特 构件,准备在]]首领[[ 斯德哥尔摩渥巴锡]] 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组装复建。麦克思·吴雷曾在1989年到承德同主管部门协商,对万法归 殿进 实地考察 ,并举办大规模讲经祝寿活动
1961 1932 年, 普陀宗乘之庙被列 [[美国]][[芝加哥]]举办万国博览会,财阀洛克菲勒 招睐参观者,于1930年采纳了[[瑞典]]学者[[ 斯文·赫定]]建议,派人对万法归一殿实测实绘,在芝加哥制做出 个与该殿大小相同的模型。洛克菲勒又在中国搜集大 佛像和法器,于1931年使用专轮运到芝加哥,在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内展出。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瑞典建筑师麦克思·吴雷和几位专家成立了一家基金会,已经从美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印第安纳大学]] 。1994 手中购买了当 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全部构件 包括普陀宗乘之庙 准备 内的“承 [[斯 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 哥尔摩]] 教科 化研究中心 织登录为世界遗产 装复建。麦克思·吴雷曾在1989年到承德同主管部门协商,对万法归一殿进行实地考察
21世纪初 1961年 普陀宗乘之庙 大红台上的“御座楼”推出了民族被列为[[ 宗教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歌舞《普陀之光》 。1994年 展现了 包括 普陀宗乘之庙 落成、皇帝庆寿、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该歌舞每天上午 内的 御座楼 [[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录 游客表演 [[世界遗产]]
==视频=====<center> 21世纪初,在 普陀宗乘之庙 相关视频</center>===<center>中国宫殿与传说 大红台上的“御座楼”推出了民族宗教歌舞《普陀 063 光》,展现了 普陀宗乘之庙</center><center>{{#iDisplay:t0184yvtobf|560|390|qq}}</center>落成、皇帝庆寿、[[土尔扈特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该歌舞每天上午在“御座楼”为游客表演。
==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由一道曲折蜿蜒的宫墙包围。共有建筑60多处,依山峦地势建筑,色彩鲜明,气势雄伟,是中国古代皇家寺庙中的代表作。主要建筑包括: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楼,白台,大白台,大红台,东红台等等。*石桥:庙前有一座五孔石桥,横跨狮子沟。过桥来到山门前的广场。*山门:是一座清式与藏式结合的建筑,藏式三券门白台之上,有清式城楼。白台为砖石结构,前开三券门,券门上有一层盲窗。白台上四周砌雉碟,中央是清式城楼,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前后设廊,廊内置槛窗,两侧封实壁。城楼内供奉护法神,自左至右依次为四面护法神、章古鲁蓬护法神、大黑天[[玛哈嘎拉]]护法神。山门前有一对石狮。山门的东西两侧有该庙的宫墙各连接一个腰门。腰门东西外侧有宫墙各连接一个隅阁(角楼),实墙白台砌盲窗,顶部起雉碟,供守望用。<centerref name=daoyou> 航拍承 [http://travel.sina.com.cn/spot/xiaobdl.html 小布达拉导游,新浪,于2015-01-06查阅]</ref>*碑亭:入山门后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砖拱结构,平面为方形,三开间。封实壁,外墙为红色,四面开券门。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四出踏道。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碑亭正面券门左右各安有金色转轮。碑亭内立有三通石碑:中央为乾隆三十六年御制《普陀宗乘之庙碑记》龙纹边石碑,记述普陀宗乘之庙乃为庆祝圣母皇太后八旬万寿而建,庙制仿[[西藏]]而非仿南海普陀寺,文后附乾隆帝《吾闻瞻部洲,古 有道场》御制诗一首;东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西为《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述[[土尔扈特部]]回归中国及清廷对该部的抚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汉文是乾隆帝御笔。*五塔门:高10多米。藏式白台,中有拱门3座,正中拱门上方嵌有乾隆帝题额“广圆妙觉”,白色墙上设有三层17个梯形红色盲窗。白台之上排列有五座喇嘛塔,自西向东分别为红、绿、黄、白、黑色,用彩色琉璃砖砌筑。门前有石象一对。五塔门是藏传佛塔过街塔的一种形式。*琉璃牌楼:五塔门之后,沿着曲折的石砌冰纹雨路前行不远,是一座清式三间四柱七楼三券门红黄绿琉璃牌楼。三券门以汉白玉为边饰,牌楼上七楼,计一正楼、二次楼、二夹楼、二边楼,覆盖黄色琉璃瓦,正楼次楼用歇山,二夹楼用夹山,二边楼外侧用歇山内侧用夹山。各楼覆盖绿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拱]]。明间正楼前额有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四汉字和相应[[满文]],后额为“莲界庄严”,二次间额各镶黄琉璃双龙戏珠图案。牌楼前有月台,周围砌女儿墙,正中及左右设有踏道,月台上还有石象一对。**东、西侧门:该庙东、西宫墙上各连有一个白台,相互对称,白台中间辟门,上起庑殿,供僧人进出使用。两门位于五塔门以北、琉璃牌楼以南的东、西两侧。*白台:藏式平顶碉房形制的白台现存30余座,分布在从碑亭到大红台的道路两侧,层高一至四层的都有,以二、三层者居多。白台大多用汉式砖混结构法式,以白灰抹面,青砖镶边,外墙设有红色盲窗,淌水长瓦从上檐挑出。白台分别为殿台、楼台、敞台、实台,形制和功能各不相同。有的两座白台组成一个院落作为僧房;有的台上建有汉式殿堂,作为佛堂、钟楼使用;有的台顶设置舍利塔,其中有的是单塔,也有两座靠近大红台处的白台上是五塔;有的白台砌成实心,起点缀作用。<ref name=lyw>[http://www.bishushanzhuang.com.cn/webgroup/Article/ShowClass.asp?ClassID=36 普陀宗乘之庙简介,承德避暑山庄旅游网,于2015-01-05查阅]</centerref><center>{{#iDisplay:u0704gina6c*罡子殿(中罡子殿):位于琉璃牌楼以北,四面砌有藏式碉房高墙,墙面设有三层盲窗。东、南是一层僧房。西砌蹬道。北面的僧房顶上起庑殿,单檐绿琉璃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殿内供奉[[吉祥天母]]、四面护法神、[[大梵天]]。**东罡子殿(东殿):位于罡子殿东,平面呈“乙”字形,两层。该殿原来是僧房,现在供奉五尊[[密宗]]无上瑜伽密乐空双运双身修法像。东侧自北至南依次为[[金刚亥母|560金刚佛母]]、[[大威德金刚]]、[[密集金刚|390密聚金刚]]、[[胜乐金刚|qq}}</center>胜乐王金刚]]、恶度金刚。**西罡子殿(西殿):位于罡子殿西北的一套院落,为经堂,平面呈“厂”字形。正南辟有门。北房两层,硬山灰瓦顶,其内供奉[[吉祥天母]]骑骡鎏金铜像。该吉祥天母像原来在权衡三界亭供奉,[[文化大革命]]后移到此殿展出。吉祥天母像是镏金铜质,高116公分(5尺6寸6分),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造像,底盘是大海。全组造像用红铜1196斤(约600公斤),头等金叶57两,用6425个工日,花费1100多两白银。该像表情狰狞。吉祥天母像西侧供奉[[长寿佛]]九尊,[[药师佛]]12尊,都是铜质。*大白台:大红台下部为大白台,二者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大白台宽约150米,高约18米,占地面积约万余平方米,容积18万余立方米,实心,下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砌砖,白灰抹面。大白台外立面设有三至五层红灰抹成的藏式梯形盲窗,其中正立面设有三层梯形盲窗。从大白台前的东西两侧,沿着石阶登道可来到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大白台顶上置有四个大铸铁水缸、四个大石雕幢竿座。大白台顶巨大,视野十分开阔。**千佛阁:位于大白台西部,有汉式琉璃垂花装饰,四周有围廊(围廊现已坍塌)。阁内供奉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立乾隆三十五年御制《千佛阁碑记》。阁内有条幅:“妙相合瞻干利资诸福,繁釐同祝万欢洽群藩。”**文殊胜境殿:位于大白台东南角,是藏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哑叭院:位于大白台以东,是皇帝来该庙上香时僧人回避之所。*东红台:从第一个平面——大白台顶绕大红台登踏道,可到达第二个平面——东红台,其周围便是二层群楼,群楼空井靠南为御座楼,坐南朝北,三层,方三间,琉璃瓦顶,为戏台。*大红台:位于大白台之上,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从[[避暑山庄]]的山区眺望,可见一座红色长方形的宏大建筑,巍然矗立在群山之中,这就是大红台。大红台高约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略呈正梯形,容积大约9万余立方米。墙面抹灰后涂红。大红台共7层,其中一至四层为实心。大红台正面(南面)排列七层窗户,其中最下一层是汉式横长方形窗,第二至四层是藏式梯形盲窗,第五至七层间隔开藏式真窗、盲窗。大红台正面正中央自下而上依次嵌饰黄绿琉璃佛龛六个,汉式手法,均饰有黄紫相间的琉璃幔帐,每个佛龛内置琉璃[[无量寿佛]]像各一尊。大红台顶上周砌女儿墙,其中东、西、南三面的女儿墙外侧下部嵌有80个黄琉璃佛龛,供奉80尊琉璃[[无量寿佛]]像,寓皇太后八十寿辰之意。女儿墙中央置琉璃八宝、喇嘛塔。女儿墙转角部位安有宝瓶,上插铁旗。女儿墙拔檐石下置有排水长槽。**万法归一殿:为整个寺庙的主殿。通过东红台御座楼登踏道向上,为第三个平面——万法归一殿。万法归一殿在大红台群楼空井正中,是一座正方形七进间大殿,四角稍间收进一半,重檐四角攒尖顶,上覆鎏金鱼鳞铜瓦,四条屋脊饰有波状鎏金瓦,藏式法铃宝顶,殿顶使用头等金叶14000多两,金碧辉煌。大殿回廊,雕梁画栋。该殿是清朝皇帝和各少数民族领袖礼拜之所。迎门是铜珐琅菩提塔,塔中央的紫檀反花佛龛内供奉[[弥勒佛]]。东西两侧是紫檀寿字塔。塔前的供桌上有五供、八宝、珊瑚树等物,均为该殿内的原物。
== 靠北摆放的屏风上,原来有一幅高10米(三丈)、宽3米(一丈)的巨幅缂丝缎绣佛挂像,但在[[中华民国]]时期被军阀盗走。屏风前原供奉[[释迦牟尼]]像,再前供奉[[宗喀巴]]像,大殿两侧供奉[[达赖]]和[[宗喀巴]]像,都是紫铜质地。现在屏风前的无量寿佛以及两侧的八大菩萨、[[宗喀巴]]等铜像均是从群楼内移来,并非该殿内的原物,这些铜像每尊重约半吨。殿内面北横额一是“净性超乘”,二是“妙德圆成”;面南横额是“万缘普应”。殿内条幅有“狮座具神威咸钦奋迅,鹫风瞻相好普现庄严”;“法界朔中台臻大欢喜,化身现上塞护妙吉祥”;“总持初地法轮资福胜因延上塞;广演恒沙梵乘能仁宏愿洽新藩”;“梵教流传宗递演,化身应现慧常融”。**群楼:大红台内的五至七层为三层群楼,每层44间,四面合围,围绕着中央的万法归一殿。群楼南部进深三间,通天柱四排;群楼北部中五间进深四间,通天柱五排;群楼西侧通天柱四排,进深两间半,群楼东侧通天柱三排,进深两间。群楼东、西、南、北的横额分别是“庋经之阁”、“大乘妙峰”、 “秘密胜境”、“极乐世界”。群楼一层分别置石雕坛城六座,为[[如来佛]]、[[观音菩萨]]、[[无量寿佛]]、释迦、[[大威德金刚]]、[[喜金刚]]的坛城。群楼的条幅有“璎曼垂护花龛彩,狮象驯依鹫岑辉”;“佛刹现乾城法资筏喻,禅宗开震旦教演传灯”;“以此无量慈同 不二,喻比有为法普度大千”;“统须弥界天护持常住,遍华严海会应现随方”;“秘印妙持超四果,圆光正觉示三乘”;“现法化报身昙霏遍荫,统先中后际象教同持”;“初地相光全总持一化,诸天梵香聚共演三摩”;“般若相常融聚五福德,菩提心并证增八吉祥”;“觉观印圆通能仁普示,识田语清净妙智同修”;“功德示经 献==香薰檐葡,庄严瞻相好光映琉璃”;“持法利身心众生并济,随缘施愿力一切常圆”;“佛光普护三千界,寿域常开万亿春”;“宝树交辉香不断,祥轮常转法无边”。大红台群楼頂部西北角建碉楼,实心,作为装饰。**慈航普渡亭:位于大红台群楼頂部平臺西北角,碉楼以北。是一座重檐六角形亭,顶覆鎏金魚鱗铜瓦。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慈航普渡”匾额。二层有匾额“普胜三界”,亭内有匾额“示大自在”,条幅“水镜喻西来妙观如是,月轮悟南指合相云何。”**洛伽胜境殿:从大红台群楼二层可达东红台北面的洛伽胜境殿。位于权衡三界亭以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权衡三界亭:从洛伽胜境殿可达东北角的权衡三界亭。该亭为重檐八角形亭,顶覆鎏金鱼鳞铜瓦。亭内原有的[[吉祥天母]]像,已迁移到西罡子殿展出。二层正面外檐下悬挂“权衡三界”匾额。亭内有匾额“精严具足”,条幅“法界现神威即空即色,梵天增大力非住非行。”*圆形碉楼:位于大白台的西侧。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宗教]]
47,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