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次編輯
變更
王时敏
,無編輯摘要
[[File:CB58E972DF1715CD9F481AD8D5BA64B475B44405 size38 w554 h620.jpg|缩略图|右|王时敏<br>
王时敏图片源地址 [http://p0.ifengimg.com/pmop/2017/0804/CB58E972DF1715CD9F481AD8D5BA64B475B44405_size38_w554_h620.jpeg]]]
== 简介 ==
系出高门,文采早著以祖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明清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少时亲炙,得其真传。于黄公望墨法,尤有深契,暮年益臻神化。爱才若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於时,为一代画苑领袖。康熙十九年卒,年八十九岁。<br>
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之《桐阴论画》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br>
== 生平 ==
王时敏少时即聪慧伶俐,《国朝画征录》中就有记载:“姿性颖异,淹雅博物,工诗文,善书法,尤长于八分,而于画有特惠。”于是其祖父就嘱托董其昌来指导王时敏。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入手,深究传统画法,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由于家里古书、名画收藏丰富,且大都是名迹,像当时很少传世的李成的画他都能够见到,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据当时规定,由于祖先功劳显赫,子孙可不经科考而继承之,王时敏在24岁时就出任尚宝丞,就是管理皇帝玺印的官,后又升太常寺少卿(掌宗庙祭祀礼乐),仍兼管尚宝司事。曾奉命至山东、湖广、江西、福建一带巡视封藩,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观赏各地名画真迹。对董源、巨然作品收藏的集大成者、江北收藏大家睢阳袁枢(大司马袁可立子)尤为推重,其曾为袁枢绘工笔肖像,自拔盛赞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荏苒一年,未有一应。盖时见公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兹于其轺车戎装,聊仿一峰老人笔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转觉学步之难为工也,特书以志吾愧。关门紫气幻云烟,大石寒山列两边。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由于他淡于仕途,更喜笔墨,因此于崇祯五年(1632年)称病辞官,隐居西田别墅,潜心绘画研究与创作。
十二年后,明朝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后,清军入关,王时敏归顺,保住性命,继续归隐山林,潜心习画,且着力培养子孙辈之学业。其膝下九子,多在清廷为官,八子王掞(颛庵)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直经筵、典会试。其孙王原祁康熙九年成进士后,深得康熙喜爱,入值南书房,充《佩文斋书画谱》总裁,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康熙十九年(1680年)王时敏卒于家中,时年89岁。<br>
王时敏的作品大多面目相近,较少新意,他曾自白道:“迩来画道衰,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邪诡不可救挽。”可见他竭力主张恢复古法,反对自出新意而不改初终。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均按宋元古画原迹临写而成,笔墨精细淡雅,已见临摹功力。他早、中期的画,风格比较工细清秀,如37岁作的《云壑烟滩图轴》,现存上海博物馆,干笔湿笔互用,兼施以醇厚的墨色,用黄公望而杂以高克恭皴笔,具有苍浑而秀嫩的韵味。42岁时的《长白山图卷》,则用笔细润,墨色清淡,意境疏简,更多董其昌笔韵。至晚年,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巨和王蒙诸家,更多苍劲浑厚之趣。如72岁的《落木寒泉图》,75岁的《仙山楼阁轴》,84岁的《山水轴》,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峰峦数叠,树丛浓郁,勾线空灵,苔点细密,皴笔干湿浓淡相间,皴擦点染兼用,形成苍老而又清润的艺术特色。<br>
== 作品 ==
王时敏的传世作品有《仿梅道人溪山图》、《仿山樵山水图》、《层峦叠嶂图》、《秋山图》、《雅宜山斋图》等,并著有《西田集》、《疑年录汇编》、《西庐诗草》等。王时敏兼工隶书,榜书亦负盛名。王时敏的作品在立意、布局、运笔、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中国画海中一朵瑰丽奇葩。
王时敏真迹,拍卖场中无多见,多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br>
《南山积翠图》:绢本设色,纵147.1厘米,横66.4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画家绘高山逶迤、苍松秀健,以此祝寿,有“寿比南山”之意。画面重峦叠嶂,主峰高耸,烟岚浮绕,林木葱茏,瀑布飞流;在各山岭之间,房屋、宅院若隐若现,可游可居。近景山坡上,苍松挺立,大概也隐喻“高寿”之意。整幅作品构图繁复,行笔缜密,水墨淋漓酣畅,云气升浮,生动地描绘了清润自然的山间林野景象。《南山积翠图》为画家晚年所作,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王时敏早年多临摹古画,并且按照宋、元古画原迹进行临摹,故其此时的作品淡雅温润,工整精细,清润有余而苍茫不逮。他不仅以古法进行创作,而且还将它作为评判作品的标准,主张“论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王时敏中年多取法董其昌,笔墨皴染空灵,用笔细腻,运墨明净洒脱。晚年,王时敏则以黄公望为宗,兼取董源、巨然、王蒙等诸家,作品更多体现出苍劲浑厚之趣。70岁后,王时敏生活安定,得以潜心绘事,艺术上更是日臻妙境。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