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鉴

增加 1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Ecedcd5cfa434e8baaeb74f1a62ad5a2 th.jpg|缩略图|右|王鉴<br>
王鉴图片地址 [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523/ecedcd5cfa434e8baaeb74f1a62ad5a2_th.jpg]]]
<big>吴伟业将王时敏与董其昌、 [[ 王鉴 ]] [[ 李流芳 ]] 、杨文骢、张学曾、程嘉燧、卞文瑜和邵弥合称为“画中九友”,并作《画中九友歌》。康熙十六年(1677年)卒。</big><br>
== 简介 ==
<big>王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祖父 [[ 王世贞 ]] (1526年— 1590年)是晚明著名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精古诗文,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为文坛盟主;富收藏,尔雅楼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无数;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后言》等。父王士骥,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王鉴出身于这样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缔岁即好点染”,他亦自述:“自幼习董熟耳。”表明他最早学画是从董源入手的。以后又追踪巨然和元四家,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时的《仿云林山水轴》和天启元年(1621年)拟巨然的《山水图》,可证其最早的画学渊薮。</big><br>
== 生平 ==
<big>王鉴于崇祯六年(1633年)三十六岁时中举人,三十八岁以祖荫任左府都事,进而出仕广东廉州太守,“时粤中开一米,鉴力请上台得罢。”他以刚正态度力罢开矿恶政,却险遭牢狱杀身之祸,二年后即罢归。至四十岁,他的仕宦生活即告终止,与王时敏相仿,在明亡以前即由“兼济天下”的官员变为“独善其身”的文人。其间,他亦倾心于绘画,如自述所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他以子侄辈与年长六岁的王时敏相交,故早年画法甚受时敏影响。
崇祯九年(1636年) 结识董其昌,得以见到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吴镇《关山秋霁图轴》等名迹,虽然董其昌不久即去世,但其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对王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时,王鉴还与杨文驰、程嘉燧、张学曾、卞文瑜、邵弥、李流芳等文人画家来往,吴伟业曾作“画中九友歌”以赞诸人之交谊和画艺。四十岁以后,王鉴即专心于绘事,“尽力画苑”,成为专业的文人画家。罢官归里不久,画名已远布四方,如崇祯十年(1637年)夏所作《秋山图轴》(上海博物馆藏),王时敏题跋即云:“玄照画道独步海内,展作纷纷,不无鱼目混珠之叹。”</big><br>
<big>崇祯十一年(1638年)所作《仿黄公望山水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 王时敏 ]] 又题曰:“玄照此图,丘壑位置深得梅道人三昧,而级法出入董、巨。……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展现不觉下拜,遂欲焚砚矣。”王时敏在董公谢世后已成为画坛领袖,他却对王鉴赞赏有加,誉为“独步海内”、“当今画家不得不推为第一”,并有“遂欲焚砚矣”之叹,可想见王鉴当时的盛誉。</big><br>
<big>事实上,王鉴归里后四十年内,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不同,确实较之王时敏在画艺上更加专志潜心和勤奋刻苦,在艺术功力上亦更胜一筹。王时敏之子王撰在比较其父与王鉴的生活景况时就说:“先世以世务牵制,晚年愁冗纷集,兼多向平之累,兴会所至,时一渲染,未逞朝夕从事于斯。而湘翁则萧然一身,屏去崖事,得以余力专意盘稽。”指出王时敏因家务繁冗,生有八子数女,婚嫁负担沉重,故无暇朝夕作一间,而王鉴妻子早逝,也未续娶,可能亦无儿女,虽晚景孤寂,却能全身心投入艺事,这无疑是很不相同的两种客观环境和条件。其次,两人的思想状态似乎也有所区别,明亡后二王都选择了明哲保身、退隐林下的道路, 既不当抗清复明的志士,也不属入仕新朝的贰臣,而成为以画自遣的遗民画家。但是,王时敏入清有“出城迎降”之举,内心常自嘲自责:“偷生称隐逸,惭愧北山灵。”王鉴则无此明显失节行为,呈正常的遗民心态,如吴伟业赠诗所曰:“布衣懒自入侯门,手迹流传姓氏存。闻道相公谈翰墨,向人欲仿赵王孙。”实际上在明亡之前,睢阳袁枢的名气更大一些,其画业最受董其昌、王铎的推重。满清定鼎,曾经备兵睢阳道的袁枢秉承父志,忧郁绝食数日而死,与其父亲袁可立一样,作品遭到满清“文字狱”禁毁,传世者无多,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有其《平泉十石图》。</big><br>
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