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66
次編輯
變更
求那跋陀罗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name class= 求那跋陀罗 (功德贤)| image "wikitable" style= [[File"float: 求那跋陀罗.jpg|缩略图|center|[httpright; margin://guoxue.k618.cn/ldsx/201412/t20141204_5760054.htm 原图链接]]]| caption = | birth_date =394| birth_place =| birth_name =| death_date = 468| death_place =| residence<!-10px 0px 10px 20px; text- 居住地 --> = 天竺align:left"| prizes<!-- 获奖 --> =| citizenship <!-- 公民权 -->p style=| nationality<!--国籍 --"background: #FFB5B5;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天竺 | known_for '''求那跋陀罗''' <!-- 著名成就 -->= 译有《杂阿含经》<br/p> 《大法鼓经》<br/>《胜鬘经》等 | school <!-- 宗派 --> =| callsign <!-- 呼号 --center>= | title<!-- 头衔 -->img src= | deity <!"https://pic.pimg.tw/maitiriya888/1442457978-- 修行法门 -->3132904303_wn.jpg" width=| native_lang1 = 諡號| native_lang1_name1 <!-- 谥号 --"280"> = | education<!-- 教育程度 --/center> = | work_institution <!-- 驻锡于(指僧侣长期驻留一地) --small>= | advisor<!-- [https://maitiriya888.pixnet.net/blog/post/436585534 师承 --> =圖片來自pixnet]| students <!-- 徒弟 --/small> =| publication <!-- 著作 --> = 《神僧传》 | publication_translate<!-- 译著 -->= | incarnation_from <!-- 何人的化身与转世 -->=| reincarnation_to<!-- 转世为 --> = | successor<!-- 传人-->=| footnotes <!-- 备注 -->=}}
'''求那跋陀罗'''({{lang-sa|Guṇabhadra}},{{bd|394年||468年}}),又譯為'''求那跋多羅'''、'''求那拔陀罗'''等,簡稱'''跋陀''',意譯為'''功德贤''',中天竺人,[[印度]][[佛教]]高僧、译經师。劉宋元嘉年間來到中國 。《[[楞伽師資記]]》記載求那跋陀羅是[[楞伽師]]的始祖,視他為[[菩提達摩]]的老師<ref>{{cite book|author1=印順|title=中國禪宗史-達摩與求那跋陀|url=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3577}}</ref> 。
== 人物 生平==求那跋陀罗為中天竺人,出身[[婆罗门]],幼學[[五明]]諸論,通曉天文、書算、醫方、呪術。因为读誦[[說一切有部]]的《[[杂阿毗昙心论]]》而皈依佛法,後來又進學[[大乘]]《[[大品般若經]]》和《[[華嚴經]]》,受[[菩薩戒]]法。因學大乘,被稱為摩訶衍,意思為大乘和尚<ref>《[[高僧传]]》(卷三):“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ref> 。
他先到獅子諸國(斯里蘭卡),之後又轉往東方傳教,[[南北朝]][[ 元嘉_(刘宋)| 元嘉]]十二年(435年)到達[[广州]]<ref>《出三藏記集》卷14〈求那跋陀羅傳第八〉;「跋陀前到獅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乃隨舶汎海。中塗風止淡水復竭。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懇到禮懺。俄而信風暴至密雲降雨。一舶蒙濟。其誠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ref> 。当时宋文帝[[刘义隆]]派人迎至[[建康]] ,由慧嚴、[[釋慧觀|慧觀]]等當時著名的僧侶迎接 ,他後来到[[丹阳郡]]等地弘法,卒於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享年七十五<ref name="跋陀"/> 。
==譯作==
依《[[出三藏記集]]》,跋陀三藏所譯共十三部七十三卷,現存九部六十八卷。 若再計入《李廓錄》的三卷,總計現存十二部七十三卷<ref name="跋陀">{{cite book|author1=李安|title=中國佛教人物 一六 求那跋陀羅|url=http://www.templevisit.org/Selection_content.asp?AutoNo=869}}</ref>。他先後译出《[[杂阿含经]]》、《[[大法鼓经]]》、《[[胜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楞伽經]]》、《無憂王經》、《過去現在因果經》、《[[解深密經|相续解脱经]]》等,对[[汉传佛教]]影响深远 。<ref>《[[出三藏記集]]》:「於祇洹寺集義學諸僧。譯出雜阿含經。東安寺出法鼓經。後於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徒眾七百餘人。寶雲傳譯。慧觀執筆。往復諮析妙得本旨。後譙王鎮荊州。請與俱行安止新寺。更創殿房。即於新寺出無憂王、過去現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相續解脫波羅蜜了義、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凡一百餘卷。」</ref> ==人物地位==求那跋陀罗的翻译能够有系统地传播他所宗的瑜伽一系学说的。这一系学说的构成,来源有:上座部的禅法,以《杂阿含经》作依据;从如来藏发展为藏识的说法,以《央掘魔罗经》、《胜鬘经》作依据;从胜义谛无性发展为三自性的说法,以《相续解脱经》(即《解深密经》)作依据。这些经典求那跋陀罗都译了出来。最后瑜伽学系通过唯心所现的理论,组织独到的禅观法门,详细叙述于《楞伽经》,求那跋陀罗对它更一字不遗地做了直译功夫。 这在修辞方面虽没有能够文从字顺,但就意义言,可算是很忠实于原本的。由于[[求那跋陀罗]]传播了这一禅法的种子,后来得到达摩、慧可等人的培养,形成一派专讲《楞伽经》的楞伽师,终至蜕化为中国的禅宗。 在楞伽师的传承里,本来就认求那跋陀罗为第一代祖师,并传有他所教导的“禅训”,说了一些安心的方法,成为楞伽师理论的重要根据。由这些事实,可见求那跋陀罗不单是个禅师,并还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位宗师,他和菩提留支、真谛等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 。
{| class="wikitable"
| 3 ||[[勝鬘經]] ||3 ||
|-
| 4 ||[[八吉祥經]] ||4 || 李安認為 現存本誤題為[[僧伽婆羅]]譯<ref name="跋陀"/>
|-
| 5||[[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5 ||
|-
| 13 ||[[阿育王傳|無憂王經]](闕)||9 ||即《[[阿育王傳]]》,誤編於《[[雜阿含經]]》中,即二三、二五兩卷<ref>{{cite book|author1=印順|title=佛教史地考論-二 阿育王傳的內容|url=http://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2397}}</ref>
|-
|}
==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