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57
次編輯
變更
米尔斯坦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中 | 姓名 = 米尔斯坦 | 外 文名 称 = Milstein| 图像 = [[File:米尔.jpg|缩略图|居中| 米尔斯坦|[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1/4815a9f8f4d54228b00e28924df1345e.jpeg 原图链接] [http://www.sohu.com/a/283405061_367421 来自搜狐网]]]| 图像说明 = 米尔斯坦 国籍 英国|center|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03 年12月31日|12|31}} 职业 音乐家外文名称 Milstein| 出生地 点 = 乌克兰|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92 年12月21日|12|21|1903|12|31}} | 国籍 = 英国 | 职业 = 音乐家 }}
'''中文名称''' 米尔斯坦
'''出生日期''' 1903年12月31日 '''职 业''' 音乐家 '''外文名称''' Milstein '''出 生 地''' 乌克兰 '''逝世日期''' 1992年12月21日 <p style="text-indent:2em;">米尔斯坦,在他去世后,《纽约时报》发表的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近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但是,米尔斯坦这个名字在听众中的知名度并不是很高,无论过去和现在,这都是小提琴界一件悲哀的事情。米尔斯坦是一位不向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职业生涯==<p style="text-indent:2em;">另一个经常被人们所忽视的事实是,米尔斯坦的职业艺术生涯长达72年。从他于1915初次登场同作曲家合作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1987年最后一次音乐会同纽约爱乐(指挥Erich Leinsdorf)合作贝多芬协奏曲。之后米尔斯坦因手臂受伤而结束职业生涯。若非如此,他的演艺生活会更长。==人物生平==<p style="text-indent:2em;">米尔斯坦(Milstein)于1903年12月31日出生于乌克兰黑海边上的城市奥德萨,他是七个孩子中的老四。作为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本身并没有音乐背景(不象海菲兹,其父是一名狂热的小提琴手)。海菲兹于11岁举办独奏音乐会,而当时(1912年)7岁的米尔斯坦刚刚开始练习小提琴——米尔斯坦不是一名儿童天才。<p style="text-indent:2em;"> 米尔斯坦的琴声十分独特,其贵族化的质感使听众充满敬畏,这种音质被描述如银铃一般,但由于50年代的录音技术所限,这种声音被表现得过于尖锐刺耳,对于听众来说太具穿透力。基于这个原因,听众对米尔斯坦的演奏颇有微词,并有些人排斥他,其对音准的表现技巧和准确性被称为海菲兹后第二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牺牲了一点点声音的表现来抒发其情感。他对于琴弓的驾驭也对此有帮助,被称为“弓之王子”也不足为奇。米尔斯坦对于揉弦表演不属于20世纪,只有上个世纪小提琴家约阿希姆那一代才有这种技法。通常米尔斯坦演奏时不使用过多的揉弦,他的方式是在高潮时用极高的频率扩展弦的震动,而平时的演奏则多使用滑奏。一般的小提琴手用琴来表现多愁善感,但米尔斯坦则用琴来显示崇高的思想,所以他也被称为“小提琴的贵族”。这种区别语言无法表达,只有听他的演奏才能感受到。[[File:米尔12.jpg|缩略图|右|米尔斯坦|[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1/04837fbba430485eaaf901ff1a5ffdf2.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283405061_367421 来自搜狐网]]]==独立思考==<p style="text-indent:2em;">米尔斯坦的第一位名师是[[斯托利亚斯基]](他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米尔斯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拒绝被老师所左右。1915年米尔斯坦被邀请演奏格[[拉祖诺夫]]的协奏曲以庆祝作曲家50岁生日。在米尔斯坦的自传《从俄罗斯到西方》(Solomon Volkov代笔,Limelight出版)中有这样记述:“在第一次彩排时,我按自己的路子来演绎这部作品,显而易见我有点喧宾夺主,完全无视作曲家的存在。格拉祖诺夫从他的眼镜上方注视着我,喃喃自语道:你不喜欢我所要表现的方式吗?如此我才开始按作曲家的本意来演。但在彩排结束后,格拉祖诺夫对我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演吧!因为我觉得你的方式比我的要好。”<p style="text-indent:2em;">斯托利亚斯基充分发展了米尔斯坦的天份,1916年把他推荐到富有传奇色彩的[[奥尔]]教授门下(海菲兹的老师)。教授十分高兴的辅导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习(其时该学院的院长是格拉祖诺夫)。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在另一次访谈中,他又说:“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尽管如此,米尔斯坦还是承认在此的生活是此生中最快乐的,还经常回忆起这个城市高贵的氛围。<p style="text-indent:2em;">米尔斯坦在1945年得到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Goldman。此琴伴其一生的时光。他把此琴重命名为Maria Teresa,其中"Maria"指他的女儿,而Teresa指他的妻子。<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来临,奥尔离开俄罗斯,米尔斯坦回到家乡。从此他开始了职业生涯。十月革命席卷全国,开始米尔斯坦不觉得生活有任何变化,后来他在基辅遇到钢琴家霍洛维兹。1921年二人在全国展开演出,主要是一些俄罗斯风格的协奏曲,这时他们被誉为“十月革命的孩子”。其中最令人铭刻在心是彼得堡音乐会,最后米尔斯坦又一次登场同作曲家格拉祖诺夫演奏其协奏曲,而霍洛维茨演绎了李斯特的作品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协奏曲。<p style="text-indent:2em;">米尔斯坦的事业的转折点是Leon Trotsky邀请他和霍洛维兹赴欧洲演出,名义是“要让他们(西欧人)知道我们对待艺术的态度”。那时米尔斯坦从没有想到此行将永远离开故土(霍洛维茨于1987年回国)。从此米尔斯坦在欧洲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并跨过大西洋到达南美。尽管他同许多大指挥家如Mengelberg, 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Muck一起演出,但直到他在维也纳的登台后才开始为公众所注意,那一次的观众包括Arnold Schoenberg, Alban Berg, Karl Aeus Hartmann 和评论家Julius Korngold。他们对本次音乐会都大加褒评。<p style="text-indent:2em;">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和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但米尔斯坦还是与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事实上他没有从技巧上得到什么,离开巴黎时他得到了灵感。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第一次登台,演出戈得马克的第一协奏曲,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二次大战中米尔斯坦得到美国公民权,此后他侨居伦敦和巴黎。晚年米尔斯坦执教于朱利亚音乐学院和苏伊士音乐学院,但社会影响没有梅纽因大。他的教学原则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阿卡多和Friedman都曾受到他的指点。米尔斯坦82岁时在斯托克海姆演出了他最后的独奏音乐会(他也没有想到)。本次音乐会被名为"Master of Invention",此时是1987年。==逝世时间==<p style="text-indent:2em;">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伦敦逝世。==唱片选粹==<p style="text-indent:2em;">EMI ZMS 7 64793 2<p style="text-indent:2em;">巴赫:6首独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p style="text-indent:2em;">EMI TOCE-3308<p style="text-indent:2em;">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圣一桑: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爱乐乐团/巴尔金、费斯托拉里)<p style="text-indent:2em;">DG 453 142-2<p style="text-indent:2em;">门德尔松/柴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巴多)==参考文献==[http://www.sohu.com/a/283405061_367421 不要用手指练琴,用头脑练琴丨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逝世26周年 ]==作品欣赏=={{#ev:youku|XMjU2ODg0MTA4|alignment=left}}萨拉萨地:引子与塔兰泰拉,小提琴独奏:米尔斯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