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老舍纪念馆

移除 578 位元組, 5 年前
【纪念馆简介】
http://www.bjlsjng.com/
老舍纪念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原为老舍故居,即"丹柿小院" 。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 ,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 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 。1999年2月1 。<br> 1949年12月9 ,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4月,老舍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纪念馆馆址。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 式开放 红旗下》等24部作品
目录1实用信息2历史沿革3 老舍 简介4 对小院是满意的,也精心地进行装点,还在院子里种植了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给小院起了个雅号-- 丹柿小院5相关信息6各地纪念馆折叠编辑本段实用信息。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青年突击队》、《女店员》、《全家福》、《茶馆》,小说《西望长安》、《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曲艺作品等。话剧《茶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史诗,《龙须沟》则是新中国的赞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故居形成
1949年12月9日,老舍应周恩来总理邀请由美国回国抵天津,两天后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1950年4月,老舍购置了东城乃兹府丰盛胡同10号(即今丰富胡同19号)的一所普通的四合院,即今天的老舍纪念馆馆址。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6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来访,还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许多文化名人,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作品。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老舍故居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 故居 修缮1994年 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 老舍 夫人携子女向 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br> 京市委书记 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 希同、市长李其炎写信 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 提出将 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 老舍 故居连同 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 老舍 收藏 喜爱 部分字画、古董捐献给国家 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 同时胡絜青也愿意 一只冯玉祥 她本人创作 军赠他 美术作品捐献给国家 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市领导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北京市文物局对故居进行落架修缮。
2014年闭馆修缮四个月后,老舍纪念馆于2014年8月19日重新对公众开放。[1]
馆藏文物
巴金致晚年胡絜青的信件
黑釉葵花酒壶
硬木小炕桌
纪念馆由来
1998年5月18日 "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
  1984年5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将老舍故居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br> 1994年老舍夫人携子女向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市长李其炎写信,提出将老舍故居连同老舍收藏的部分字画、古董捐献给国家,同时胡絜青也愿意将她本人创作的美术作品捐献给国家。<br> 1997年7月老舍家属有偿将老舍故居捐献给国家。捐献交接仪式在北京市政府举行,市委书记贾庆林等市领导出席,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老舍夫人胡絜青携子女出席。 1998年5月18日 "老舍故居筹建处"开始组建,1998年6月4日召开第一次老舍纪念馆筹建会。随后进入紧张的筹建工作。<br> 199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示"同意将老舍故居改建成老舍纪念馆"。<br> 1999年2月1日,老舍诞辰100周年前夕,老舍纪念馆正式对社会开放。<br> 2014年闭馆修缮四个月后,老舍纪念馆于2014年8月19日重新对公众开放。
老舍纪念馆对外展示内容:故居原状陈列(北京四合院),老舍的生活与创作展览。
诚然,"风水"是一种古老的迷信,古人也曾以"风鉴先生惯说空,指南指北指西东,若是真有龙虎地,何不当年葬乃翁"进行讥讽。然而,对一所小院的营造却如此讲究"风水",就不能不承认当年的营造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1949年,老舍从美国回国后托人买下这个小院。1950年3月入住。老舍对小院是满意的,也精心地进行装点,还在院子里种植了两棵柿子树,每到金秋时节,橘红色的柿子挂满枝头,老舍的夫人胡絜青还给小院起了个雅号--丹柿小院。
 
老舍在"丹柿小院"里创作了话剧《方珍珠》、《龙须沟》、《青年突击队》、《女店员》、《全家福》、《茶馆》,小说《西望长安》、《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曲艺作品等。话剧《茶馆》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史诗,《龙须沟》则是新中国的赞歌。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老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然而,1966年8月24日,老舍走出"丹柿小院"后就再也没有回来。1984年5月24日,老舍故居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建成老舍纪念馆。
本段老舍简介
个人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曾任小学校长、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为团结广大文艺工  作者参加抗日宣传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等。
人物生平
老舍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任第17国民高等小学(今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3年在北京教育会任文书,同时在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堂(今北京一中)兼课,在燕京大学读书。192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学,陆续创作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30年回国,历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等校教授;先后创作小说《月牙》、《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其中发表于1936年的《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作品之一,也奠定了老舍先生"京味文学大师"的地位,抗战期间,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1944年创作小说《四世同堂》。1946年赴美国讲学。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在北京定居,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多次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8月24日,在太平湖投水而亡,系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所致,后被平反昭雪。孙郁在《大爱者--老舍先生逝世四十年祭》中说:"当代作家中,没有一个人的死,像他那样让后人痛心,其悲壮之志,让一切苟活者顿失光泽。"
丹柿小院
 
"丹柿小院"是1950年老舍旅美回国后购置的,这是一座北京旧式小院,小小的黑门坐西朝东,进门为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向西是一座三合院,这是故居的主要部分:东西各有三间厢房,现辟为展室,从第一篇小说《小铃儿》到最后一部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荟萃其间,再现了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北房三间,左右各一间耳房,现为原状陈列,展示了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在这不大的客厅里,曾聚会过很多文化名人,周总理也曾三次到此做客,就坐在靠西边的沙发上,与先生亲切交谈。东次间为卧室。西耳房即为老舍的书房兼工作室,书房小而朴素,硬木镶大理石书桌上至今还摆放着老舍喜爱的几件文玩:一枚齐白石为他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他的玉石印泥盒,一方清代"笠翁李渔书画砚"。就是在这间小屋里,从1950年到1966年的16年中,老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和大量曲艺、杂文、论文、诗歌、散文。
老舍喜爱养花,写作累时,便到院中赏花,院中的柿树也是他亲手栽下的,绿叶丛中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小院因此得名。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