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黃春明

移除 26,584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ssues|{{copyedit|timeclass="wikitable" style=2019-07-20T15"float:11right; margin:29+00:00}}{{overly detailed|time=2019-0710px 0px 10px 20px; text-20T15:11:29+00align:00}}left"{{trivia|time! <p style=2019-07-20T15"background: #D8D8EB; color:11#000000; margin:29+00auto; padding:00}}}}5px 0; "> '''黃春明''' ({{bd</p>|1935年-| 02月13日}}),<center><img src="https://cw1.tw/CH/images/channel_master/aae2f4b0-c0c7-4f93-a94d-9b241e46c4e0.jpg" width="280"></center><small>[[台灣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0932 圖片來自commonhealth]][[宜蘭]]縣羅東鎮人,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台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曾獲獎項包括-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small> |}
[[File: ''' 黃春 明photo.jpg明'''({{bd|thumb1935年|260px2月13日|right|缩略图catIdx=H黄}}),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 (臺灣)| 羅東鎮]],為台灣當代重要的鄉土文學作家。 黃春明[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nid=74584 來自 康健]]]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
==事業== 黃春明1935 小說《鑼》於1999 生於宜蘭羅東鎮浮侖仔。8歲時母親去世。黃春明的求 入選「臺灣文 路頗為曲折 經典三十」小說類 他天生叛逆 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 個性沖動 [[國家文藝獎]] 先後被羅東 [[ 國時報]]文 、頭城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後來憑著自學考上台北師范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范學校,再遭退學;最后終於順利自屏東師范學校畢業。1958年,屏東師范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小,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生平==1935年,生於宜蘭羅東鎮浮崙仔。8歲時母親去世。 初中時開始對文學創作感興趣 。1962年 服兵役 黃春明的求學路頗為曲折,他天生叛逆、個性衝動、好打抱不平,中學時 發表《 先後被羅東中學、頭 仔落車》於聯合報副刊 中學退學,而後曾到台北當過1年的電器行學徒 還有《 來憑著自學考上台 門街》、《玩火》等 師範學校,又被退學;轉學至台南師範學校,再遭退學;最後終於順利自屏東師範學校畢業。1958年,屏東師範畢業,分發到宜蘭的廣興國 進入文壇 當了3年的國小老師
1963 1962 年, 退伍後 服兵役期間 至中國廣播公司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 發表《城仔落車》於聯合報副刊 及“ 隨後還有《北門 頭巷尾” “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持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 《玩火》等小說 現場採訪收音 進入文壇
1966 1963 年, 移居台北市進入聯通 退伍後,至中國 公司 。仍然 宜蘭台擔任記者、編輯,及「街頭巷尾」、「雞鳴早看天」節目的主 續發表創作 人,開風氣之先把廣播現場帶到棚外,現場採訪收音
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 1966年,移居台北市 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 進入聯通 播主 告公司。仍然 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 續發表 創作 的豐富素材
1980年 黃春明做過多種的工作 獲吳三連文藝獎 諸如電器行學徒、小學教師、廣播主持人/記者、廣告企劃、賣過便當、拍過記錄片、做過電影及兒童劇的導演/編劇,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成為了他小說創作的豐富素材
1980年,獲吳三連文藝獎。 1993年黃春明回到家鄉宜蘭,創立吉祥巷工作室,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田野採訪記錄、編導創新歌仔戲…等工作 ,其堅信桃花源不必尋,桃花源就是我們現在雙腳所踩踏的土地 。黃春明亦致力於兒童繪本、兒童戲劇的創作,1993年出版5本撕畫童話,1994年創立黃大魚兒童劇團,巡 全台各地,演出多部寓教於樂的兒童劇。2005年創辦宜蘭人的文學雜 《九彎十八拐》雙月刊。
2014年,被檢查出罹患淋巴癌,住院治療。
黃春明已婚,育有2子,次子黃國峻歿。<ref>{{cite news|url=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80807/38091364 |title= 【蘋中人】我的傷口很完美 黃春明}},蘋果日報.  2018年08月07日 </ref>  黄春明(1935年2月13日~  ),台湾当代重要的文学作 。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浮仑仔”,屏东师范毕业。黄春明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其它还有散文、诗、儿童文学、戏剧、撕画、油画等创作,其作品曾被翻译为日、韩、英、法、德语等多国语言。小说《锣》于1999年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小说类,并曾获吴三连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1993年黄春明回到家乡宜兰,创立吉祥巷工作室,抢救日渐流失的本土文化,从事乡土语言教材编写、田野采访记录、编导创新歌仔戏等工作,其坚信桃花源不必寻,桃花源就是我们现在双脚所踩踏的土地。黄春明亦致力于儿童绘本、儿童戏剧的创作,1993年出版5本撕画童话,1994年创立黄大鱼儿童剧团,巡回全台各地,演出多部寓教于乐的儿童剧。2005年创办宜兰人的文学杂志《九弯十八拐》双月刊。 黄春明曾任小学教师、电器行学徒、通信兵、电台编辑、拍纪录片、电视节目策划、公司经理、电影拍摄。早期作品发表于林海音主编之联合副刊上,后来则出现于文学季刊上。其小说故事,尤以描写乡士人物的悲苦生活见称,因具强烈的草根性和泥土味,故被称为乡土作家。 常运用电影手法表现在小说中,其小说如儿子的大玩偶、莎哟娜拉再见、我爱玛莉等被拍成电影,深获好评。近年来辞去广告公司职务,潛心致力于有关儿童方面之创作,如出版童话故事、从事儿童撕画之创作、编写儿童剧本,协助宜兰县设立兰阳儿童剧团及本土语言之复健工作,现为吉详工作室负责人。曾获国家文艺奖。庭 ==   黃春除了写出一篇又一篇崭新而不同凡响的小说之外,还全心地投入戏剧的创作和演出,从传奇小说到翻新创意,他在戏剧中放送了能量,给了观眾安慰、愉悅和沉思。   戏剧是人类情感最具体的表现方式, 黃春明 先生散发出一种源出于市井的亲切和同感,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无疑是注入无比强大的情感。 == 生平及作品年表 ==   1935年 出生于罗东。  1956年 发表第一篇小说《清道夫的孩 )。  1958年 毕业于屏东师范。任教宜兰广兴国小。  1962年 于宜兰通信兵学校服役,以《城仔落车》等作品陆续投稿林海音主编的联合副刊。  1963年 服务于中广宜兰电台,担任记者并主持“街头巷尾”、“雞鸣早看天”等节目。  1966年 与 林美音 结婚,迁居台北,服务于广告界。加入《文学季刊》。  1969年 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儿子的大玩偶》(仙人掌出版社)。  1972年 策画“贝贝剧场--哈哈乐园”九十集(中视),亲自担任编剧一职,首次引进日本杖头木偶,塑造家喻戶晓的人物“小瓜呆”。  1973年 拍摄纪录片《芬芳宝岛》系列(中视),开启纪录片及报纸副刊报道文学新纪元。  1974年 出版《锣》与《莎哟娜拉·再见》(远景出版社)。  1975年 出版《小寡妇》(远景出版社)。  1976年 出版台湾民谣记事“乡土组曲”(远流出版社)。  1979年 出版《我爱玛莉》(远景出版社)  1980年 获吳三连文艺奖。  1983年 小说《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改编为“儿子的大玩偶”三段式电影(中国电影公司),吳念真编剧,侯孝贤、曾壮祥、万仁分任道演。《看海的日子》改编成同名电影,黃春明自行编剧,王童道演。  1984年 《两个油漆匠》改编为电影,吳念真编剧,虞戡平道演。《莎哟娜啦·再见》则由黃春明亲自编,叶金胜道演。  1985年 出版一套“黃春明小说集”,包括:《青番公的故事》、《锣》、《莎哟哪啦·再见》(皇冠出版社)。  1988年 出版《瞎子阿木-黃春明选集》(香港九龙文艺风出版社,葛浩文选)。  1989年 任私立文化大学广告系特聘讲师。出版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与《黃春明电影小说集:两个油漆匠》(皇冠出版社)  1990年 版“黃春明文学漫画”《王善寿与牛进》(皇冠出版社)。  1992年 编语言教材“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河洛语教学手冊、录音带”、“本土语言-河洛语系注音符号简介” 宜兰县政府)。  1993年 出版“黃春明童话”,包括《小麻雀·稻草人》、《爱吃糖的皇帝》、《短鼻象》、《小驼背》、《我是貓也》等五本撕画童话(皇冠出版社)。于家乡宜兰设立吉祥巷工作室,著手进行“宜兰县通俗博物志图鑑”田野采访记录。任国立艺术学院戏剧系兼任艺术教师。编道儿童舞台剧《稻草人和小麻雀》(国立艺术馆,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  1994年 创立黃大鱼儿童剧团,和顶呱呱企业合作设立“顶呱呱黃春明儿童剧场”,推出说故事的“周末剧场”,演出创团戏《土龙爱吃饼》;儿童舞台剧《稻草人和小麻雀》全省巡迴演出。  1995年 编道儿童舞台剧《挂铃当》(北台湾巡迴,黃大鱼儿童剧团演出)。编道大型儿童歌舞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国家戏剧院,鞋子儿童实验剧团演出)。  1996年 与省立交响乐团合作儿童舞台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新桃花源记》。承办“宜兰县社区总体营造-理念宣道”,参与宜兰县梅花社区、天送埤社区总体营造之规划。  1998年 发表久违的短篇小说《九根手指头的故事》和“老人系列”《死去活来》、《银须上的春天》、《呷鬼的来了》于联合报副刊。获第二届“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文艺奖”文学类奖;出席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黃春明作品研讨会”。主持社教节目“生命、告白”(超级电视台)。策划出版《十个旧地名的故事》(宜兰县政府,李赖主编)。  1999年 市立交响乐团合作儿童舞台剧《爱吃糖的皇帝》。  2002年 获得中国文艺协会荣誉文艺奖章。 == 出版书籍 ==   1969年 《儿子的大玩偶》,台北市:仙人掌。  1977年 《儿子的大玩偶》,台北市:大林。  1987年 《儿子的大玩偶》,台北市:水牛。  1975年 《小寡妇》,台北市:远景。  1979年 《我爱玛琍》,台北市:远景。  1990年 《王善寿与牛进》,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麻雀、稻草人》,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小驼背》,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毛毛有话》,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2年 《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教学手冊:宜兰县国民中学乡土教材》,宜兰市:宜兰县政府。  1992年 《本土语言(河洛语系)注音符号简介》,宜兰市:宜兰县政府。  1993年 《我是貓也》,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9年 《放生》,台北市:联合文学。  1974年 《锣》,台北市:远景出版社。  1985年 《锣》,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74年 《莎哟娜拉再见》,台北市:远景出版社。  1985年 《莎哟娜拉再见》,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莎哟娜拉再见》,武汉市:长江文艺出版社。  1985年 《青番公的故事》,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76年 《乡土组曲》,台北市:远流出版社。  1989年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89年 《黃春明电影小说集:两个油漆匠》,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爱吃糖的皇帝》,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1993年 《短鼻象》,台北市:皇冠出版社。  2002年 《眾神的停车位》,台北市:远流出版社。 == 期刊、报纸、散篇 ==   1995年 《不感动的不写》,《中国时报》,第三十四版。  1995年 《请救救小孩子吧!》,《中国时报》,第三十四版。  1990年 《文坛的勇者》,《自立晚报》,第十四版。  1998年 《王老师,我得奖了》,《联合报》,第三十七版。  1990年 《王祯和的笑脸》,《中国时报》,第二十一版。  1999年 《用腳读地理──我的小说札记与随想》,《联合报》,第三十七版。  1990年 《别忘了吃维他命──黃春明难忘王祯和的溫馨叮咛》,《民生报》,第十四版。  1994年 《罗东来的文学青年》,《中国时报》,第三十九版。  2000年 《一个不良少年的成长与文学》,《中央日报》,第二十五版。  1995年 《先做一个好读者》,《中国时报》,第三十九版。 == 作品评价 ==   文选自《当代文学史料影像全文系统》   黃春明的写作,以小说为主,他是个说故事的好手,除了能将故事转化成生动的文字外,笔下大都是卑微、委屈、愚昧的小人物、然而透过这些人物的一举一动,我们不由得会产生“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的悲悯心怀,其毫不矫饰的人性表露,嘻笑怒罵、率直朴实的原始味,形成一种独特的乡土风格。 == 写作重要特色 ==   黃春明是台湾乡土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一方面反应现实,一方面也表现出时代的悲情,且深具乡土气,字里行间也隐隐约约的感觉出对社会诸多不公平现象的不满,所以《小孩》与《老人》向来是他小说敘事中最引人瞩目的角色。   他的作品常纵情于个人意想的浪漫精神,惯用感情外扬的语言,把人物的內心展露到最大极限,所以他的人物永远像浪漫舞台上的独白者,甚至为了让他的浪漫心性恣意满足,不惜造成小说的不平衡,有时情节轻重不成比例,或者人物行为突然间誇大无理,而使读者感觉唐突。但他的一些小说正是我们走过的时代、走过的背景,就好像我们邻居发生的事情一样,很容易让我们自然的溶入他的故事中,这也是他成功的地方。黃春明的小说主题一向富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文化意识, 其特别著眼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这就是黃春明纯真本性的表露,他能透过文字,将他这份本性以文字传达,勾起读者感动共鸣,也令读者知恥反省,这就是黃春明文学的真髓。 == 小说阅读与介绍 == === 放生 === 一到落西北雨的季节,过了午后,乌云就开始密集而压得低低的,压到哪里,雷声闪电就响到哪里,兰阳平原进入一边收割第一季稻子,一边赶著插第二季秧的农忙时期。   大坑罟位于武荖坑溪出海口的右手边,整个村子被几家化学工厂和水泥厂所冒出来的浓烟,遮去了头顶上的青天,从远处传来的雷声,让金足警觉地放下手中的水瓢,赶忙著去收衣服,今天的晒衣场特别热闹,除了她和老伴的几件,还有文通所有的衣物。“唉”……她长长叹了一口气,隔壁的阿英都嫁了,生了孩子做妈妈了,虽然文通再过几天就可以出狱,心里不无高兴,但是事情跟阿英连起来想时,又是另一番滋味。   收好衣服进屋里,耳鸣和偏头痛的老毛病,马上又接著来,金足试著用双手的食指塞进耳朵,连续用力压一压,然后猛一放开,但那往脑子里直钻的耳鸣还是钻个不停,当她开始拿起一件衣服时,看它是老伴的圆领衫,这才明白自己放不下心的就是老伴。忽然轰隆一声从头顶上劈下来的雷声,叫金足大大的吓了一大跳,她四处巡视了一会儿,跑到竹围的出口处,往心里期待的方向看去,她失望了。化学工厂和水泥厂的大烟囪,仍旧傲岸耸立在那里,从从容容地吐著浓浓密密的黑烟。金足一时间记起午饭时,老伴好像提到采草药,要送给荣吉的孩子敷疔疮的事,于是她迅速拿了两顶雨笠,往防波堤直走。   才撒了稻热丹毒杀金宝螺的水田,一只中了毒的黃鹭被阿尾捉住,阿尾想起以前文通缠著他要田车仔的情形,刚才辛苦采的草药零零落落的撒在田里他也无所谓。金足看到这种景象吃了一惊,想不透阿尾在雨天拼命抓这只田车仔做什麼?但是只要她不反对养这只田车仔,以及不问有关田车仔的把柄出来,阿尾全都和过去一样。   接文通回家的日子愈来愈近,但是金足和阿尾两人想到上次去探监,文通说不要去接他,两人不禁犹豫了,后来经过商讨的结果,決定顺文通的意思,就留在家里等他回来。所有他们认为欢迎文通回来的工作,全都在盘算好的今天做好,早就燉烂的豬腳,它的酱油焦味和油香,从廚房溢到厅头,厅头神龛案头的香烛,还有悬在三界公炉后的一串香环的香气,也弥漫到廚房。   但是过了许久,文通一直沒有回来,反倒是一位警员骑著机车进竹围来了,警员要找文通,但是文通卻还沒有回家,双方问答之间,才发现金足记错文通出狱的日子了,于是警员只留下话,叫文通回家后记得赶快向警察局报到。警员走了之后,二老陷入一段死寂,只见阿尾不慌不忙的站起来,把田车仔放了出去,就在这时候,有个人影像躲著什麼闪入竹围內,当他们还沒看清楚是谁,那人开口就叫:《阿爸!》阿尾看了一下文通,劈头就说:《我捉到田车仔了!》文通不了解他的意思,但是文通说:《我看到你放了田车仔了。》阿尾又说:《你早一点进来,我就不会把田车仔放走。》金足含著眼淚,看著他们父子讲话,心里不停的念著《南无阿弥陀佛》。 == 放生的背后涵义 ==   作者说:《台湾社会变迁很快,与我父执辈同一代的老者,往往被留在台湾某一处的山区或乡村,终日盼望子女能抽空回来探望,无奈晚辈们总有千万个无法返家的理由。》黃春明认为,老人的问题,是目前台湾社会问题中最具人文矛盾的问题,老人对于草木飞禽与地方文化非常熟稔,是人文的活水源头,但是老年人卻成了社会转型下的牺牲者,生时缺乏关怀与福利,甚至死无人知,还遭狗啃。   整体而言,《放生》这部作品是针对那个年代社会上的老人问题所做的敘述,黃春明的作品一直与社会紧密配合,反应出锐变中的社会种种问题与现象,內容充满了他对乡土的关爱及认同,秉持悲悯的笔调,幽默中带著心酸和淚水,深具强烈的乡土关怀和社会意识,为高龄化社会的现在与未来,创作出独具见地的小说世界。放生的背景比较复杂,涉及恶质的政治势力与经济力对农村的侵蚀,但是重点还是在老人对于即将出狱的儿子那种深刻的关爱,以及老夫老妻之间特有的微妙情爱,老人与环境在明爭,也和时间在暗斗,虽然老人的儿子回家了,但恶劣的环境卻沒有改善;虽然全家老少一致反对工厂兴建,但是遇到了自己的儿子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老人心里的冲突也是不可言喻。   所以这篇文章明的是写目前高龄化社群的落寞,暗的则是探讨世代的传承问题。经济上,这批历经日本和国民政府统治的农民,只能和土地绑在一起,并沒有机会参与转型(最多是因为卖地而成为暴发戶 ;教育上,物质条件限制他们只能寄望下一代光耀门楣,结果是大量的年轻人口外流,最后在城市落地生根,切断了原先共同生活的脐带,使母语、信仰、价值、人际关系都重新建立 。 === 小寡妇 ===    一九六八年,台湾成为驻越美军远东区的另一个休假中心,有一度萎缩萧条的酒吧业,纷纷蓬勃起来,就连偏远地方不曾有过酒吧的花莲,也增加了新行业。大家把原有的公共茶室的门面稍作整修,外头再装个霓虹灯的洋文招牌,让它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也就变成酒吧了,茶孃随著搖身一变,也就变成吧女了。   黃老板是酒吧的老板,为了各地区的生意,赶回台北和一位老朋友马行善以及几位股东开会,大家都听著马行善的建议,把台北露茜酒吧的英文招牌換成了中文的《小寡妇》,因为对于一个想找女人安慰的美国大兵来说,又是中国小姐,又是寡妇,異国情调再加上偷情的感觉,不迷死那些美国大兵才怪!还有小寡妇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虽然要刊登在英文的刊物上,但是美国军官在学校时都选修过一门外文,所以用西班牙文、德文、法文、义大利文刊登广告一定有人看得懂,这样一来,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就上勾了。   小寡妇开张当天,果然吸引到很多美国大兵,其中不乏一些好奇者问中国妇女守寡的事,也有 仗著屏风隔著就对小姐毛手毛腳,才开张沒多久,就有三分之一的小姐被带出场,还有日本记者以想要报道《战爭的侧面》的理由访问了马行善,当天营业结束之后,马行善又斟酌了酒吧小姐与自己的观察,列出几项小寡妇必须改革的重点。   隔天中午,小寡妇內部马上重新装潢完成,到了夜晚又是灯红酒绿的一片。一阵狂欢后,菲菲带著比利回到公寓,结果比利一看到床便砰然倒下,菲菲看著比利熟睡的脸庞,她愈看愈觉得讨她喜欢,意外的感到自己心里的一片宁靜。第二天,菲菲和比利一起去指南宮拜拜,菲菲帮比利求了一个平安符挂在比利內衣里,比利知道那是菲菲的心。   到了一九七○ 於1966 結婚 美国有意退出越战,但是这里的酒吧业仍然盛行,马行善觉得小寡妇的经营方式已经和他的理念不一样了,所以毅然決然请辞。那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比利回到小寡妇找到了菲菲,但是汤姆战死了,比利的左手也沒了,但是比利感谢菲菲救了他一命,菲菲遂带著比利,搭上计程车=== 小寡妇的背后涵义 ===   六、七○年代的台湾正是在外国资本的推动下,逐步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商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价值观、经济型态急剧转变,这样的转型期存在著许多矛盾,黃春明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在资本主义现代工商经济冲击之下,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与濒临破产的困境,以及建立在农村自然经济上的传统宗法社会和观念的崩溃。   所以黃春明以文人的角度去剖析当时畸形病态的社会风气,《小寡妇》即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娼妓业的蓬勃发展,和当时笑贫不笑娼的知识份子,手法独特而深刻。黃春明在描述美国大兵在战爭留下的痛苦记忆,对战爭的两造的人民,都是难以磨灭的伤害,背后所隐指的是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罔顾人道与轻忽人命的牺牲。   深谙传媒是社会变迁象征的黃春明,巧妙的在其中描绘马善行借由耸人听闻的《广告》来促销,广告词反讽了美军在越战的失利,把酒吧生意与国际政治并置,透露出双重的批判,既是对帝国主义干预他国內政的嘲谑,又是因应越战效应而兴的台湾《无烟囪工业》时弊的揭露。 === 看海的日子 ===  鱼群来了:场景由南方澳渔港带入,借由鲣鱼群的来到,带出了追逐鱼群的讨海人、和追逐讨海人的娼寮,这两群人和其他为了鱼群而到来的小贩、孩童,在港口边交织出一片热闹的情景。   雨夜花:经由女主角白梅的豋场,作者描述出他搭乘火车的经过、景色,和身为娼妓的歧视…直到白梅在车上遇到以往的姐妹莺莺,回述过去同在私娼寮工作辛酸和建立出的情谊,衬托出在此时巧遇的欣喜,白梅以前唯一会唱的一首歌-雨夜花,歌词缓缓的调子道出了这个行业的心酸。   鲁延:莺莺带著他的丈夫和孩子出现,带给白梅很大的冲击,她一面斗弄著著莺莺的孩子鲁延,拿起幸福的莺莺和自己对照了,想起养母对自己的逼 ,那些从事娼妓工作后的种种委屈,让她決心要怀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埋:南方澳渔港紧湊的捕鱼工作,在短短几天席卷开来,不仅讨海人各各卖力补鱼,在港边半山腰上的娼妓寮,生意同样好的不得了。有一天,年轻的讨海人阿榕,挑选在一天早上,为了解放到了娼妓寮,白梅见到了这个老实人,几乎当下就決定了她孩子父亲的人选,她把孩子当做一个希望,期望自己的生命有有所改变。   坑底:白梅決定不避孕,匆忙的整理行李、告别阿娘和姐妹,奔回生家坑底,场景一換到了以农田为背景的老家,打扮入时的白梅归来,引起纯朴的坑底居民一阵注目,带出了坑底以种作物为生、看天吃饭的辛苦,和农家特有景色。   十个月:白梅回到坑底,对一切都深具信心,她除了帮大哥截掉死腿,更在医生的检验下,证实了怀孕,更让人欣喜的是,政府決定将山坡地放领给这群农民,未来的生活有保障,更加深白梅要独自养 有2 的決心。在怀孕的十个月里 白梅经历了害喜、天災、和重建住屋的过程,更在这十个月里得到村民的肯定,由于她孝顺母亲、帮助家务的态度,让所有乡亲都祝福她如愿的个男孩,终于白梅在经历过重重波折的生产过程,她获得乐让她新生的孩    看海的日子:白梅几经內心掙扎 黃國珍 终于抱了孩子搭上往南方澳的火车,她偷偷的想念著孩 的父亲。在火车上,蛻变为母亲身分的白梅,感动于旁人对她平等视之的态度,她感谢著他的孩子,和因他诞生而重获的新的人生。 === 看海的日子背后含意 ===   作者描述出娼妓的生活情形,她们受到歧视,长期下来转換为对这份行业的自卑,但是主角白梅有著对生命的渴望,期望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寻得一份平等对待,一份心灵的平靜,这时作者由娼妓和母亲的对比形象,赋予白梅一个转換生命的契机,社会对于这两个角色的社会期待也有天地之差,或许这是白梅将孩子的诞生视作是《这就是我还要活下去的原因吧!》   借由孩子的孕育、场景換到坑底,到铺陈著白梅挥别过去,展开新生的暗示,   同样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诞生是如此像严冬般地阳光这样美好,虽然渔港依旧要在鲣鱼季节骚动,但这种原始与土地的生命力将会继续蓬勃,给予人们无限的希望。   这篇作品透露出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才可以将白梅这个角色成功的转換过来,除了对于娼妓这个行业的仔细描述,还有在山、海场景的互換中不感到突兀,甚至给人一种熟熟悉的感觉,应该要归功于作者平日对于乡土的仔细观察和爱乡的情怀吧。   唯有回到那个虽落后卻有著纯朴善良的人情味的出生地老家坑底,唯有坑底这相对于势利、疏离的文明社会,表征著原始自然、如大地之母能孕育新生机的家园,才能洗去文明社会加诸于白梅身上的屈辱,平抚她长期作卖身妇烙印于身心的创伤,使她重拾做为一个人基本的尊严与信心。 === 儿子的大玩偶 ===  坤树的工作是做戏院的大型广告看板,不管在热天或是冷天都要穿著跟戏服一样的服装、在脸上抹厚厚的粉,在街上走动,当初他接下这份工作,为的是他的妻子和他们未出世的孩子-阿龙。   这份成天不说话,只能跟自己自言自语的工作,已经是这一带的特色了,虽然能夠养家活口,也換来满腹辛酸,行人的视若无睹、孩童对他的恶作剧、大伯的不谅解…。   这天,坤树跟妻子阿珠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吵了一架,赌了气不吃饭就到街上工作,坤树跟阿珠各怀心事的注意对方的举动,坤树回家吃中饭时注意到阿珠不在,煞时內心忐忑了起来…,阿珠跟丈夫吵架后,还跑到街上偷偷注意丈夫的举动…两人面对时都沉默不语,可是都偷偷的关心对方、反省自己;坤树这天结束工作后,听到经理觉得活人广告看板不吸引人了,要将坤树安排去踩三踏车,坤树欣喜的想要第一个告诉阿珠这个好消息,夫妻间的尴尬也因为对未来的新工作而冰逝。   对坤树而言,儿子阿龙是支持他维持这样生活的最大动力,阿珠曾跟他开玩笑说:『阿龙哪是认得你,他当你是大玩偶呢!』坤树本来不以为意,但在阿龙见到他原本面貌时不断哭闹时,坤树才发现,阿龙只喜爱化妆过后的他,坤树只好心酸拿起白粉,往脸上扑去…。 === 儿子的大玩偶背后含意 ===   作者借由坤树和阿珠这对夫妻,除了描述他们之间含蓄的情感,对于在现实生活重压下的坤树,始终沒有放弃內心自我的掙扎,养成他不断自省的习惯,虽然,坤树连自己儿子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借著长时间孤独 的步行与思索,他《面具》之后的真性情,一点一滴地宣洩出来,那能让读者感觉到一股溫熟的脉动、真实人生的脉动。   作者利用的手法中,不管是夫妻间的沟通、坤树的內心戏、或是利用坤树”招牌”到处走动的特性,生动的描述出出当时的街道景色、各色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仿彿身历其境的根坤树走遍了大街小巷一般,相当的具有娛乐性。    [[ 春明的作品都多篇都曾改编为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就是其中的一篇 國峻]] 。   == 视频 ======= 见字如面:黄春明写给次子黄国俊的信-国俊,我知道你不回来吃饭 ====={{#iDisplay:c0558jgg0o7 |480|360|qq}}   ==參考來源== {{Reflist}}
次子黃國峻亦是作家,2003年6月20日自殺身亡,得年32歲<ref>{{cite news|url=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3/new/jun/30/life/art-1.htm|title=黃國峻追思茶聚樂聲伴花香 溫馨告別愛子|publisher= 外部連結自由時報|date=2003-06-30}}</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mag.wikiwandudn.com/zh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519|title=作家之死 黃國峻懸樑輕生|publisher=聯合新聞網|date=2004-10-mo24}}</%E9%BB%83%E6%B7%B3%E8%80%80 ref>。 黃春明 華梵大學 頁面]老年喪子,1年之後寫下短詩《國峻不回來吃飯》<ref>{{cite web|url=http://blog.udn.com/fishs/1971669|title=國峻不回來吃飯}}</ref>,廣為流傳。
== 參考文獻 == {{reflist}}[[Category:人 文社科学家]][[Category:文學家物類]]
47,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