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4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雁'''
,[[ 脊椎 ]][[ 动物 ]] [[ 鸟纲 ]] [[ 鸭科 ]] ,雁亚科鸟类的通称。为大型游禽,但善于飞行。大小、外形一般与家鹅相似或较小。嘴宽而厚,嘴甲也较宽阔。啮喙具有较钝的栉状突起。多数种类的体羽以浅灰褐色为主,并布有斑纹。以植物的嫩叶、细根、种子为食,有的也喙食农田谷物。为我国常见的 [[ 候鸟 ]] ,如鸿雁、豆雁、白额雁等。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的 [[ 西伯利亚 ]] 一带,秋分后又飞往南方。雁在北方筑巢繁殖,巢极为简单,在水边用芦苇和水草架成,呈盆状,内铺1层羽毛。雌雁1次产卵7~8个,约经4~5周后,雏雁破壳而出,可在水中游泳觅食,夏天即能飞行。雁群南飞时,以老雁做头雁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队形,利用上升气流在空中滑翔,以节省体力。变换队形,替换头雁,有利长途飞行。旅途休息时,以鱼、虾、水草等为食,由老雁放哨,以防敌人袭击。约经1~2月,方抵南方热带地区。 [1]
中文学名 雁拉丁
==形态特征==
鸟纲,鸭科,雁亚科种类。是大型游禽,大小似家鹅,雌雄羽毛相似,在我国雁类常见种为豆雁(Anser fabalis)又名大雁。这种雁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嘴黑,尖端有一黄斑,羽翼大多色浅,脚上有蹼。
 雁是候鸟,繁殖地在 [[ 欧洲 ]] 和西位利亚一带,天气转冷,雁集群南飞越冬。远至东南亚、南洋群岛。迁徙时雁群排为一行,或呈人字形。迁徙途中,以鸣叫互相联络,夜宿时,有专雁进行警戒,一旦发觉敌情,则发出惊叫声,使雁群急速飞向空中。南飞途中,停落的雁群常在陆地觅食,对刚破土的麦苗造成一定的破坏。到达越冬地后,便开始交配,第2年北飞回到繁殖地,在5~6月产卵。雁用芦苇和杂草在水边、 [[ 沙滩 ]] 等地筑巢,雌雁一般产卵4~6枚,雌雁孵卵,雄雁守护警戒。孵化期一般4~5周。初孵小雁,羽毛丰满,能走会叫,亲鸟无喂食习性,3天后雏雁就能随双亲戏水觅食,到7月下旬,小雁长出翅膀,并与成鸟生活在一起。 
除豆雁外,雁类中常见的还有鸿雁(A.cygnoids)、灰雁(A.anser)、斑头雁(A.indi-cus)、和白额雁(A.albifrons)等。家鹅就是由古代的鸿雁和灰雁驯化而成的。
雁属的鸟在雁形目中体形大,体重重,飞行时拍打用力,振翅频率高。脖子较长,但不及天鹅属的脖子修长。腿位于身体的中心支点,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边缘锯齿状,有助于过滤食物。脚为粉红色或橘色,喙为粉红色、橘色或黑色;成鸟重量分布约在1.2公斤至4.1公斤。
 大雁是雁属鸟类的通称,共同特点是体形较大,嘴的基部较高,长度和头部的长度几乎相等,上嘴的边缘有强大的齿突,嘴甲强大,占了上嘴端的全部。颈部较粗短, [[ 翅膀 ]] 长而尖,尾羽一般为16~18枚。体羽大多为褐色、灰色或白色。全世界共有9种,中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大雁是人们熟知的鸟类类群之一,在迁徙时总是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互相紧接着列队而飞,古人称之为“雁阵”。“雁阵”由有经验的“头雁”带领,加速飞行时,队伍排成“人”字形,一旦减速,队伍又由“人”字形换成“一”字长蛇形,这是为了进行长途迁徙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当飞在前面的“头雁“的翅膀在空中划过时,翅膀尖上就会产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气流,排在它后面的就可以依次利用这股气流,从而节省了体力。但“头雁”因为没有这股微弱的上升气流可资利用,很容易疲劳,所以在长途迁徙的过程中,雁群需要经常地变换队形,更换“头雁”。它们的行动很有规律,有时边飞边鸣,不停地发出“伊啊,伊啊”的叫声。迁徙大多在黄昏或夜晚进行,旅行的途中还要经常选择湖泊等较大的水域进行休息,寻觅鱼、虾和水草等食物。每一次迁徙都要经过大约1~2个月的时间,途中历尽千辛万苦。但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不管在何处繁殖,何处过冬,总是非常准时地南来北往。中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例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承庆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
==生活习性==
98,48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