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幼儿期

增加 175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幼儿期~~.jpg|缩略图|右|[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576005586/1000 原图链接][https://new.qq.com/omn/20210527/20210527A09QB400.html 来自腾讯网]]]
'''幼儿期''',不同的划分标准,划分的年龄段略有偏差。临床医学领域根据 [[ 生理学 ]] 的特征,一般将1~3岁定义为幼儿期,也有观点将3~6岁划分为幼儿期。
上述两种分法的特征描述基本一致。即:此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此期保健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保证营养和辅食添加,预 [[ 防传染病 ]] 和意外事故。
==身体发育==
在幼儿期,个体的生理不断地发展变化,身高、体重在增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逐渐接近于成人,肌肉、骨骼越来越结实有力;更主要的是神经系统特别是 [[ 大脑皮层 ]] 的结构和功能不断成熟和发展。幼儿大脑重量在继续增加,3岁时为1011克,到6岁时能达到1280克。这时皮层细胞的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增多,并不断地髓鞘化;皮层细胞之间的联系增多,分析综合活动日益完善, [[ 皮层 ]] 各叶相继成熟,皮层抑制功能迅速发展。这些,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条件。 幼儿头颅的发育与其它部位相比,处于领先地位。1~3岁内头围全年增长2厘米;以后直到14岁,仅增4~5厘米,达到成人的头围。出生时新生儿的胸围比头围小1~2厘米;1岁左右小儿的胸围赶上头围;1岁后至12岁胸围超过头围。牙齿的发育可以反映骨骼的发育情况。1岁时婴儿应出6~8颗乳牙;2岁半时20颗乳牙应全部出齐。颅囟的变化反映了 [[ 颅骨 ]] 发育情况。一般1岁半的幼儿 [[ 颅囟 ]] 都应闭合。
体格生长速度减慢仍稳定增长:体重稳定在每年增长2kg左右,身高稳定在每年5~7cm左右。比婴儿时期旺盛的食欲相对略为下降。从会走、会跳、会跑开始,接触外界环境相对增多。神经心里发展迅速:语言、记忆及思维想象力、精细运动等发展增快,对外界环境产生好奇心,好模仿,趋向智力发展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周围交往增多,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多样化,易产生同情感、荣誉感、信任感,正确引导下,可逐步区别好与坏,喜欢与不喜欢。
(二)现代游戏理论
现代游戏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和认知学派理论等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理论着眼于游戏与儿童的人格和情绪的发展。他们认为游戏能获得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能控制现实中的创伤性体验,从而促进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健康发展。认知学派理论着重游戏与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关系。强调游戏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应;游戏练习并巩固已习得的各种能力;游戏促进认知发展;游戏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游戏的发展
 
儿童游戏的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游戏的客观规律性表现为游戏特点的发展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认知发展理论以游戏体现认知发展水平为依据把游戏分为三个阶段:
 
(一)机能游戏
 机能游戏主要是重复简单的动作和活动,其内容是基本生活的反应。这主要是 [[ 婴儿期 ]] [[ 亲子游戏 ]] [[ 模仿性游戏 ]] 。 
(二)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情境的创造性活动。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期的游戏特点,又称假装游戏。
 
(三)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的突出特点是游戏规则外显,游戏的角色内隐。游戏的竞争性决定了游戏的规则性。童年期及以后,主要是规则性游戏。
=== 幼儿期象征性游戏的特点===
(一)以主题游戏为主
 
主题游戏是幼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活动,主题游戏有情境活动,有角色分工,投入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情绪,使游戏达到“儿童游戏的高峰”(皮亚杰语)。
 
(二)运用与现实物相仿的代替物
 
象征性游戏的重要特点是运用不相干的事物代替现实物(如拿竹竿当马骑)或以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如鬼怪)来表征现实物,进行假装游戏。
 
(三)通过想象建构虚假游戏情境
 
游戏中越来越少地依赖现实物的支持,对真实情况的依赖性更加减弱,而是通过想象虚构脱离真实的假装情境(如在太阳上建筑抗震的安全楼),进行创造性活动。
 
(四)游戏中富有创造性
 
象征性的主题游戏需要选择主题、创编情节、角色协调,各种现实物的替代符号的创想和灵活运用以及人际矛盾的协调等,这都激发着儿童的创造想象,激励他们提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游戏的动机重在活动过程
 
幼儿沉迷于游戏活动的过程,而不在乎游戏的结果。游戏促进发展、游戏的学习功能都体现在活动过程中。成人对幼儿的教育也多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进行。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非社会性游戏:独自游戏、旁观游戏。
 
第二阶段,平行游戏。这是指儿童具有参与其他儿童游戏的意向,凑近他人游戏的场所,并进行雷同的游戏活动,但没有相互交流,也不试图影响他人的行为。平行游戏可视为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的过渡形式。
 
第三阶段,社会性游戏。社会性游戏是指游戏活动具有社会交往性质,可分为如下两种:
 其一,协同游戏。其特点是儿童各自游戏,游戏过程中有言语沟通、情节交流等互动关系,没有共同目的,也没有角色分工.  
其二,合作游戏。该类游戏是儿童的组群游戏活动,其突出特征在于,具有共同目的、明确分工和彼此协调合作。
 
合作游戏要求儿童具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技能。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第一,游戏是幼儿活动和情感愉悦的 [[ 精神寄托 ]]
第二,游戏是促进幼儿认知发展和 [[ 社会性发展 ]] 的重要渠道。
第三,游戏是幼儿之间 [[ 社会交往 ]] 的最好园地。
第四,游戏是幼儿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载体。
幼儿期儿童的记忆能力有显著提高。
===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 [[ 无意识记忆 ]] 为主,有意识 [[ 记忆发展 ]] 较迅速 
无意识记忆占主导地位,有意识记忆较为薄弱;无意识记忆和有意识记忆都随年龄而增长;有意识记忆发展的速度快于无意识记忆发展的速度。
2. [[ 形象记忆 ]] 为主,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期以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这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于形象记忆。
3.机械记忆和 [[ 意义记忆 ]] 同时发展并相互作用 
幼儿容易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这两种记忆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两种记忆相互联系。
===幼儿的记忆策略===
1.儿童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了有效地记忆而对输入信息采取的有助于记忆的手段和方法。研究表明,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基本上没有记忆策略。5岁以前儿童难以运用记忆策略。
 
(2)、经指导能够运用记忆策略。5~8岁儿童自己不太会主动运用记忆策略,但能够接受指导,在成人的帮助下,可以较好地使用记忆策略。
 
(3)、主动、自觉地运用记忆策略。11岁以后,儿童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的能力稳定发展。
 
2.幼儿后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1)、视觉“复述”策略。反复不断地注目于目标刺激。
 
(2)、复述策略。不断地口头重复要记住的内容。
 
(3)、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的、典型的特点作为记住事物的“要点”(如兔子的长耳朵)。
==思维发展==
幼儿的思维具有两大特点:1.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思维。2.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1.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1)、具体形象性的可塑性。指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这种表象经过儿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同化而被简化、被压缩、被“添油加醋”,而形成新的形象
 
(2)、具体形象性的动态性。指头脑中的表象不是以各自独立的、静态的形式存在,而是表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动态活动,具有连续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2.幼儿认知发展的趋向性
 
(1)、由近及远。认知内容所及的范围由自身接触的事物到家庭、幼儿园以及儿童世界。
 
(2)、由表及里。认知所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事物之间表面特征和非本质关系,并逐渐开始涉及事物的内在本质特性。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幼儿认知事物由局部到整体,由对事物片面的认知到比较全面。他们往往先是专注于事物的某一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以偏概全,逐渐才能认识到事物的不同方面。
 
(4)、由浅人深。如幼儿掌握概念,是经由直觉的感知特征到直观的具体形象特征,再发展到抽象的本质特征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在表层现象到内在深层意义的递进发展过程。
 
3.自我中心现象
 
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通过著名的三座山测验发现的。“三山实验”模型从A、B、C、D四个方位拍成照片,被试者位于A方位,其他方位放娃娃。先让被试者找出自己所在方位的照片,幼儿能正确选出。然后请他分别替娃娃选择他们所在方位的照片。结果表明,6岁以下幼儿多是依自己的视角位置(A方位)来选择。
 
皮亚杰认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伐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被称为自我中心现象。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由于思维具有词的概括性和言语的调节性,幼儿便可以思考不在眼前的事物,思考过去的经验,联想有关的形象,从而能计划自己的行动,预见行为的结果,解决面临的问题。这就是思维计划性和预见性的表现。
=== 逻辑思维初步发展===
随年龄增长和知识欲求的发展,幼儿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关系和形象联系的认识水平,他们开始追求对事物的内在关联和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势必促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中萌发出逻辑性。幼儿逻辑思维的初步发展主要表现在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和概念形成的特点。
 
1.幼儿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
 
所提问题类型的变化表现在从提问“是什么”的模式向提问“为什么”的模式变化。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高涨,好奇心强,他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
 
2~3岁儿童的提问以“是什么”为主,这表现他们的求知水平局限在追求个别事物的特点上。
 
4—5岁以后的儿童所提问题类型就变成以、“为什么”为主导。这与儿童所渴望理解的内容、与儿童的思维发展相适应。大量的“为什么”说明儿童对客观世界的了解欲望开始指向事物的内在道理、现象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联系的规律性。
 
2.幼儿概括能力发展
 
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制约。幼儿的概括水平是以具体形象概括为主,后期开始进行一定的内在本质属性的概括。概念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用词来标志的。幼儿掌握概念的发展集中表现着他们的概括能力的发展。
 
(1)、实物概念的发展。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一般发展过程是:幼儿初期的实物概念主要表现为指出或列举所熟悉的一个或某一些事物(如苹果是水果);幼儿中期能说出实物的突出的或功用上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的概括;幼儿末期能够概括出事物的若干外部特征和某些内部特征,对熟悉的事物也开始能进行本质特征的概括。
 
(2)、类概念的发展。类概念的掌握基于儿童的分类能力。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类,儿童可以逐渐掌握概念系统。据研究(王宪钿等),幼儿的分类能力可以分为如下四级水平:
①、一级水平是不能分类,即不能把握事物的某种特点进行归类。
 
②、二级水平是能够依据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归类,即可以概括出物体的表面的、具体的特征进行归类。
 
③、三级水平是依据知识和经验对事物进行分类,即能够从生活情境出发,按物体功能分类。他们考虑的事物特征已脱离单一性,而能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及其间的关联来界定类别。
 
④、四级水平是概念分类,即儿童开始依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该水平的分类能力,在幼儿期仅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3.幼儿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1)、幼儿最初的推理是转导推理。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到另一些特殊的事例的推理。这种推理尚不属于逻辑推理,仅属于前概念的推理。这是从表象性象征向逻辑概念过渡的推理形式。如,妈妈告诉孩子喝凉水肚子痛,于是孩子便往鱼缸里倒开水,并且说:“小鱼喝凉水会肚子痛的。”
 
(2)、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在幼儿日常经验范围内,有时对熟悉的事物可以进行简单的推理。如,邻居家的奶奶生病,孩子的奶奶前去探望。孩子通过联想进行归纳推理,说:“爸爸没生病,妈妈没生病,爷爷没生病,奶奶没生病,我没生病,我们都没生病。”这就是幼儿对熟悉事物的归纳推理。
幼儿想象的发展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整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富有想象,其想象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独特性。
 
(一)无意想象经常出现,有意想象日益丰富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想象的意向性和目的性的不同。幼儿初期的无意想象主要是在感知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游戏中各种表象的组合经常油然而生。随着言语的发展,在词语指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的有意想象迅速发展,且越来越丰富。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根据想象的自主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指依据原有经验,或依照成人言语描述而再现或形成的想象。创造想象:独立自主地将已有形象进行加工,重新整合成新颖、独特形象的思维过程。多数幼儿的想象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
(三)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幼儿创造想象会得到显著发展
 
一项经历二十余年的纵向跟踪研究(李文馥),其主旨是通过培养幼儿的创造想象,进行创新教育。结果表明,幼儿末期的创造想象获得显著发展。幼儿创造想象在儿童自主创新图画中有鲜明的表现。
幼儿想象力的特点
 
1.幼儿创造想象的新颖性;
===言语发展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语言是儿童人际交流的工具
 
儿童通过言语与他人交流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个人的需求,并可以控制他人的行为。
(二)言语是有助于儿童适应环境的重要工具
 
当儿童处于不同的环境时,通常用言语来探究和理解环境。通过言语调节和言语沟通,帮助幼儿适应新的环境。
(三)在儿童超越具体环境,进入新的境界过程中,言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言语可以促使儿童通过自我提示、自我启发,激起想象,进入超越现实的创造境界。
(四)言语发展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助推器
 
言语能力是幼儿期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心理工具。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词汇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是从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渡阶段,又是掌握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幼儿词汇的发展===
(2)在饮食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粗糙的、富有纤维质的食物,使牙面能得到较好的磨擦,促进牙面清洁,从而构成抗龋的良好条件。
(3)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尤其是睡前刷牙更为重要,可以减少食物残渣的存积和 [[ 发酵 ]]
(4)应用 [[ 氟化物 ]] 。氟素可预防 [[ 龋齿 ]] ,在科学上已有证明。不论是牙齿表面局部涂布氟化物,还是控制饮水中的含氟量,均有显著的防龋效果。在饮食上,如果能选择一些含氟的食品,例如茶叶、 [[ 莴苣 ]] 、白菜、 [[ 青葱 ]] 等,也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中国人普遍有饮茶的习惯,茶内的氟素与牙齿表面有较长时间的接触,并使人体获得一定量的氟素,这对牙齿可以起到局部涂氟和如同在饮水中加氟的同样抗龋效果。在应用氟素防龋的过程中,要防止氟素过多,尤其在儿童时期更要注意,因为过理的氟素反而会妨碍牙齿的发育,有时还会引起全身 [[ 氟中毒 ]] 现象。
==参考文献==
12,7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