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科尔

移除 50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赫尔穆特·科尔 ''' (Helmut Kohl),1930年4月3日出生于德国路维希港,德国政治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
1982年至1998年,赫尔穆特·科尔任德国总理,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1973年至1998年,任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主席。2017年6月16日,赫尔穆特·科尔在家中去世,享年87岁。[1]中文名 赫尔穆特·科尔出生地 莱茵河畔路德维希港主要成就 1982年至1998年年任德国总理。 1973年--1998年任CDU主席代表作品 《回忆录》系列职业 政治家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总理
总理任期:1982年10月1日 - 1998年10月27日
  前任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   继任总理:格哈特·施罗德   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主席   主席任期 1973年 - 1998年   前任主席:赖纳·巴泽尔   继任主席:Wolfgang Schäuble === 人物简介 编辑===
  1930年4月3日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少年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後阶段的战斗。
  1982年10月11日,科尔通过不信任投票的手段战胜对手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成为总理。这也是战后唯一一个通过这种方式上台的德国总理。1998年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10月27日,科尔的总理职位由格哈德·施罗德接任。科尔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3 === 生平 编辑=== === 少年时代===
  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1930年4月3日-)出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 科尔的父亲汉斯·科尔(1887年出生——1975年)是巴伐利亚州财政部的一名公务员,母亲Cäcilie(1890年出生——1979年)。整个家庭属于保守派类型,全家信奉罗马天主教。科尔本人是全家的第三个孩子,他的一个哥哥被二战夺取了生命。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虽然科尔加入了空军防空志愿组织,但却从来没参加过战斗。他的幼年时期几乎是在路德维希港市的Hohenzollernstraße大街度过的。他在那里就读了小学(Ruprechtschule)之后进入了马克斯—普朗克—文理高中就读。
=== 青年时代===
  1950年科尔来到法兰克福上大学,学习法学。1951年他转学到海德堡大学学习历史、社会科学。 到1956年毕业后,科尔到海德堡大学的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院(Alfred-Weber-Institut)做了一名助理。1958年由于他在Walther Peter Fuchs(1905年出生——1997年)研究的一篇工作课题《1945年后普法尔茨的政治发展、产生的党派(Die politische Entwicklung in der Pfalz und das Wiedererstehen der Parteien nach 1945)》,科尔获得了哲学博士头衔。随后进入路德维希港钢铁铸造厂的管理层,担任助理职务。1959年任路德维希港化学工业协会的负责人职务。
4 === 政治生涯 编辑===
  1946年当科尔还是学生时就已加入基民盟(CDU),不久之后的1947年他还在家乡路德维希港建立了德国青年联盟(Jungen Union——JN)。在读大学时,便开始施展他的许多政治活动。1953年他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经济工商业协会会员,1954年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青年联盟(Jungen Union)代理主席,1955年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基民盟(CDU)高层成员。1959年担任路德维希港地区基民盟主席,1960年——1969年成为基民盟联邦高层成员,1969年担任基民盟联邦代理主席。这其中对赫尔穆特·科尔提供最大资助的是:依靠二战、纳粹积累起财富的工业资本家弗里茨·瑞斯(Fritz Ries)。
=== 担任州长===
  当科尔在1966年被选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基民盟(CDU)主席后,他被确定为在任州长Peter Altmeiers的继任者。在州选举结束后,结果Altmeiers被再次选为州长,但是在1969年5月19日,科尔接替他当选州长。在科尔执政期最大的施政决定是:实行区域改革、建立了特里尔——凯撒斯劳滕大学(即:今天的特里尔大学、凯撒斯劳滕工业大学)。1971年科尔开始竞选基民盟(CDU)主席,可惜败给了当时的Rainer Barzel。1973年就在Rainer Barzel对当时现任总理维利·勃兰特进行不信任案投票仅仅一年后,科尔取代Barzel成为基民盟主席,并一直将任职期记录保持了25年——直至1998年11月7日。
=== 反对党领袖===
  在1976年进行的联邦议会选举中,科尔被第一次推举为CDU党内总理候选人。虽然在这次选举中基联盟(CDU)、基社盟(CSU)以48.6%的微弱略势败给了社会自由联盟(Sozialliberale Koalition),但这个大选结果却是基联盟/基社盟截至目前第二高的投票记录。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州长职位同时在位于波恩的德国联邦议院担任基联盟/基社盟组成的反对党领袖。1976年12月2日Bernhard Vogel成为他的继任者,担任莱茵兰-普法尔茨州长。当大选失败后基社盟(CSU)决定取消与基民盟(CDU)的联盟政策,同时科尔反对基社盟(CSU)主席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Franz Josef Strauß)他进行这项措施。在1980年进行的联邦大选中科尔必须为施特劳斯竞选联邦总理让路,因为大选后科尔继续担任反对党领袖,而施特劳斯回到巴伐利亚担任州长。科尔从1976年——2002年一直担任德国联邦议会议员。
5 === 总理 编辑===
大选、解散联邦议会
  1982年9月17日,在时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政府(社会—自由—联盟)产生了分裂之后,其主要源自于双方对未来德国联邦的经济政策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在1982年9月20日,自民党(FDP)同基联盟、基社盟(CDU/CSU)讨论组成新的联盟。这次诱因是由于自民党(FDP)内部成员Otto Graf Lambsdorff修改的一份战略草案中包含有关于改革就业市场的新自由主义计划。
  在1987年的联邦大选中,科尔继续保持了连任。社民党(SPD)方的总理候选人是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长约翰内斯·劳。
6 === 两德统一 编辑===
  科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一贯坚持东西德是“一个民族”,“互不为外国”,主张在欧洲统一的前提下通过自决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989年末,东欧形势剧变,尤其是当东德(DDR)的局势越来越显示出恶化以及柏林墙在1989年11月9日倒塌,在未与任何联盟成员和西方盟国成员提前商议的情况下,1989年11月赫尔穆特·科尔在联邦议会上提出了关于破除目前处于分裂中的德国、欧洲的“《十点计划》(Zehn-Punkte-Programm)”。
  1992年9月30日,科尔在其1982年10月1日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发表的声明中表示,这一期间的艰巨任务是统一。他说道:“我坚持为德国统一作出贡献的义务,即我们将在德国和欧洲问题上取得进展。完成德国内部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
7 === 统一的总理 编辑===
  在1990年12月2日,德国举行10月3日完成统一后的首次全德大选,并在1990年联邦议会大选,科尔所属的基民盟大获全胜,击败当年的社民党(SPD)候选人萨尔州州长奥斯卡·拉方丹,这是他第三次当选德国总理。科尔于1991年1月17日组成全德大选后的第一届内阁,并出任总理,成为统一的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同时获得“统一总理”的美名。
  在1994年联邦议会大选后科尔以微弱优势又一次当选联邦总理,这一次他战胜了时任莱茵-普法尔茨州州长的社民党(SPD)候选人鲁道夫·沙尔平。在之后的几年中,德国在外务事务中获得了空前成功(如:法兰克福成为欧洲中央银行的总部,引入欧元)。
8 === 下台 编辑===
  由于社民党(SPD)提名的德国联邦参议院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执政效力,使得在内政上显示出一个低潮,并因此在1998年联邦议会大选中落败。
  科尔是俾斯麦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德国总理。
9 === 政治生涯亮点 编辑===
  施密特在当政期间因其出色的口才被政敌称为“大嘴施密特”。他的经济学才华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他和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美国前外长亨利·基辛格是好友。他与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于1975年共同发起经济峰会(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前身)。第一届峰会在Ramboillet城堡举行,聚集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政府首脑。 施密特支持核能建设,并直到现在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10 === 家庭情况 编辑===
  科尔与他在1948年就认识的一名外语秘书Hannelore Renner(1933年——2001年)结婚,婚后拥有两个儿子瓦尔特·科尔(1963年出生)皮特·科尔(1965年出生)。 
  赫尔穆特·科尔现在居住在首都柏林和路德维希港的Oggersheim区。
11 === 个人趣闻 编辑===
讽刺、调侃和模仿
  联邦德国的所有政治家中,还没有一人像赫尔穆特·科尔这样多的在政治、非政治领域被讽刺、调侃过。这其中以德国讽刺类杂志Titanic所树立的讽刺角色最为长久,杂志形容总理“鸭梨”状的体型如同以前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浦一样,之后“鸭梨”一词成为了科尔的标志。
  从这以后,许多广州市民对这道为科尔特制的菜感兴趣,纷纷来到泮溪酒家要求品尝。泮溪酒家最后干脆把这道菜写进菜谱,以“科尔牛柳”命名。
12 === 艺术爱好 编辑===
  Moores 雕像„Large Two Forms“ 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作为政府总理,在施密特的努力下,人们在当时波恩的总理办公大楼前立起Henry Moore创作的名为„Large Two Forms“的雕像,这座雕像在当时被看作东德和西德骨肉相连的象征。
  另外施密特同音乐也有很深的渊源: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组建了Big Band。他自己会弹管风琴和钢琴,是巴赫的忠实拥趸。现在随着听力的下降,他已经不能象以前那样享受音乐。施密特自己灌制过多张唱片,从中人们可以听到他对 古典音乐 的诠释。比如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Konzert für drei Klaviere)和Orchester KV 242,以及巴赫的钢琴协奏曲和Streicher A-Moll BWV 1065。由施密特和钢琴家Christoph Eschenbach, Justus Frantz以及( 巴赫 ) Gerhard Oppitz。
13 === 个人荣誉 编辑===
  从1983年起是家乡汉堡市的荣誉市民,1989柏林荣誉市民,1995不来梅哈分荣誉市民,1998Schleswig-Holstein州的荣誉市民。1978年因有效应对前西德红军恐怖组织RAF的恐怖事件,被授予Theodor-Heuss奖。在担任总理期间及卸任后,先后被授予23个荣誉博士。1980年因其在和平与人权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Goldman奖章。由于他的家乡汉堡的历史背景,施密特多次拒领联邦十字勋章。
1,3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