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24
次編輯
變更
中华气象学史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华气象学史.jpeg|有框|右|<big></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307/62be6014e0a9426c8a72daeb77b9e98b.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78275471_660379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华气象学史'''》,[[中国]]气象学史专著。刘昭民著。 中国 台湾 省 [[ 商务印书 馆1980 馆]]1980 年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15章,约26万字。全书按年代分章叙述:第1章为殷商时代(气象思想开始萌芽,并已有气象记录及风信观测)。第2章为 [[ 周朝]](开始把天文与 [[ 气象 ]] 结合起来,以及对各种 [[ 天气 ]] 现象加以解释,并观测自然现象、预测天气)。第3章为秦汉时代(完成24节气、72候、开始有湿度观测,发明铜凤凰及相风铜鸟)。第5章三国及晋时代(悬土炭观测空气湿度以预知晴雨,继续用相风铜鸟)。第6章南北朝 (霜的预报、雪霰成因)。第7章唐至五代 (详分晕结构,分风力为10等。风向24方位,用相风旌测风向)。第8章 [[ 宋代 ]] ( [[ 气象学 ]] 术蓬勃发展)。第9章元代 (开始将占候歌谣化、韵语化)。第10章 [[ 明代 ]] (占候谚语更丰富,明末中国气象开始落后于西人)。第11章 [[ 清代 ]] (气象学术最落后时期)。第12章民国 (国人自办[[气象]]事业,气象学术长足进步)。第13章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 (中外科学家对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之研究、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第14章余论(对当前中国气象学家作些例举,指出中国气象学之进步有望)。第15章论中国气象学术后来停滞不前的原因。
本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上起殷周,下达20世纪80年代,但对大陆上的气象事业,由于各种关系,未能收罗,是其局限。
==作者简介==
刘昭民(1938— ),[[台湾]] [[ 中国文化大学 ]] 地学研究所气象组 [[ 硕士 ]] 。曾任中学教务主任。现任台湾民航局飞机服务台气象预报员、台湾 [[ 清华大学 ]] 及 [[ 淡江大学 ]] 中国科技史讲座教师。还著有 《西洋气象学史》、《中国历史上的气候之变迁》等书。
==工具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