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東尼·布萊爾

增加 5,02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zh-hans[[File: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 zh-tw:安 東尼 ·查爾斯·林頓 ·布萊爾; zh-hk:貝理雅;}-'''({{Lang-en|'''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bd|1953年|5月6日.jpg |catIdx=B}}),{{各地中文名thumb |display=inline400px |cn=托尼·布莱尔|tw= 東尼·布萊爾|hk=貝理雅}},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 (英國)|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英国下议院|下議院]]的[[英格蘭]][[英格蘭東北|東北部]][[塞奇菲爾德 (英國國會選區)|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ref name="zdts"br>{{cite web|url= [http://newsblog.xinhuanet24hedu.com/worldarchives/2007-06/28/content_6300415.htm |author=王湘江|author2=刘历彬|title=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date=2007-06-28|publisher=[[新华网1469 原圖鏈接] ]]|language=zh-hans|}}</ref>
'''-{zh-hans: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 zh-tw:安東尼·查爾斯·林頓·布萊爾; zh-hk: 貝理雅 ;}-'''({{Lang-en|'''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bd|1953年|5月6日|catIdx=B}}),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生于苏格兰爱丁堡,[[英國]][[政治家]],1994年至2007年任[[工黨 (英國)|工黨]]黨魁,1997年至2007年任[[英國首相]]。在2007年6月27日辭任黨魁、首相及[[英国下议院|下議院]]的[[英格蘭]][[英格蘭東北|東北部]][[塞奇菲爾德 (英國國會選區)|塞奇菲爾德]]選區議員,另外又獲[[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為中东问题特使,直至2015年。<ref name="zdts">{{cite web|url=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28/content_6300415.htm |author=王湘江|author2=刘历彬|title=中东问题有关四方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date=2007-06-28|publisher=[[新华网]]|language=zh-hans|}}</ref>2015年6月,任欧洲宽容与和解理事会主席。2016年11月,托尼·布莱尔正式宣布重返英国政坛。 東尼·布萊爾 自1994年7月21日起出任工黨黨魁,接替突逝的前黨魁[[约翰·史密斯 (政治人物)|約翰·史密斯]]。在他領導下,工黨進行重新定位及調整路線,結果在[[1997年英國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結束了[[保守黨 (英國)|保守黨]]長達18年的執政時期,而那次也是保守黨自1832年以來輸得至為慘烈的一次大選。布莱尔執政10年,是工黨歷史上在任最長的首相,也是該黨唯一一位帶領工黨連續三次贏得大選的首相。他在任內雖然進行了不少的成功改革,但因支持及參與[[美國]]領導的[[伊拉克戰爭]],而使得其相關[[政策]]備受爭議。 ==經歷==托尼·布莱尔,英国政治家,曾先后任工党党魁、枢密院成员、财政副发言人、贸工副发言人、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英国首相、议员、中东问题特使等职务。 *1953年5月6日,托尼·布莱尔出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1958年1月,[[梅泽尔]]带着托尼回到英国。*1961年,进入[[切里斯特]]教会学校,同学们称为“布莱尔二世”,第一学期未的考试后跳入三年级。*1965年,迁往离[[德汉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区,当过学校模拟选举中保守党的候选人。*1966年,进入费茨公学。*1971年,从费茨公学毕业。*1972年,考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学位。*1975年6月,离开大学;同年,成为工党党员、成为切尔西区工党党团秘书。*1982年,代表工党在一个传统的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参选国会议员失败。在1980年代早期,布莱尔在工党内被认为是“软左派”(soft left)。*1983年,当选为[[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国会议员,并连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党两次在大选中败于[[撒切尔]]夫人之后,布莱尔站在党内改革派一边。他与改革派领袖[[尼尔·基诺克]](Neil Kinnock)合作,成为影子内阁的一名成员,将工党改造成一个更温和的政党。*1992年,基诺克因工党选举失败而辞职之后,布莱尔继续在[[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内阁中任内政大臣。*1994年,史密斯心脏病发去世,布莱尔与影子内阁的另一名成员[[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而布朗则担任未来工党政府的财政大臣。*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国首相,后来他兼领的职务还包括有第一财政大臣、公务员事务部部长、英国工党党魁、以及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作为英国内阁的阁臣,他也是[[枢密院]]顾问官。*1998年12月26日,布莱尔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议会发表演说的英国首相。*2001年,英国大选,布莱尔成为第一位赢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911事件后,布莱尔宣布与美国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战争之前他参与一系列穿梭外交,帮助巩固了国际反恐联盟。*2003年8月1日,布莱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工党首相。*2004年1月27日、1月28日,由于工党内部的反对,布莱尔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二读,是他上任后首次面临此类政治危机。最终,关于调涨大学学费的法案以5票优势获得通过。*2006年5月,布莱尔的支持度跌至26%,成为战后最不受欢迎的工党英国首相。*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2007年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布莱尔成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2009年2月,布莱尔创建咨询公司“托尼·布莱尔协会”,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011年,[[哈萨克斯坦]]政府聘请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担任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经济问题顾问。*2015年5月,托尼·布莱尔宣布卸任中东和平四方集团(Quartet)的中东特使一职。*2015年6月,托尼·布莱尔出任[[欧洲宽容与和解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 on Tolerance and Reconciliation)主席。*2016年7月6日,英国有关介入[[伊拉克]]战争的调查报告正式公布,认定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及其领导的工党政府盲目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没有经过审慎考虑,以片面的情报判断刻意引导战争舆论,无视战争可能带来大量平民伤亡的风险。布莱尔随即表示,自己对决定发动伊拉克战争承担全部责任,并对此表示“难过、歉意和遗憾”。*2016年11月,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正式宣布重返英国政坛。他将在英国议会中开设一个新的机构,专门研究脱欧问题的相关政策。*2017年5月1日,布莱尔宣布重返政坛,批现首相脱欧方式。<ref name="個人簡歷">{{cite web|url=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8/a0ee4b7n51.html | publisher = 個人簡歷網 | author= | title=名人簡歷 托尼·布莱尔 | date= | language=zh | accessdate= 2019-01-28 }}</ref> == 參考資料 =={{reflist}}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