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卡农钢琴曲

增加 18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File:2010080922111420100809221857-5911736111136135799.jpg|缩略图|居中|[https://baikepic.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wenwen.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p/20100809/20100809221857-20348498711136135799.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http://baikepic.sogou.com/v9151411.htm d?query=%E5%8D%A1%E5%86%9C%E9%92%A2%E7%90%B4%E6%9B%B2&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8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中文名'''==
''' 卡农钢琴曲'''
=='''目录'''==
=='''简介'''==
卡农Canon是一种 [[ 曲式 ]] 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 [[ 间隔数音 ]] 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启奏,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也只有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更是仅有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的调子从头到尾只有两小节,重复达廿八次之多,可是听者却陶醉在这旋律之中,丝毫不会感到单调。能御简如繁,作者可说已臻化境。
=='''卡农历史'''==
作者是德国人 Johann Pachelbel (1653 ~ 1706),曾是巴赫的老师。不过有人说是当时某位不知名的作曲家,为了售出此曲而冒称是当时享有盛名的帕卡贝尔的作品。
最出名的卡农是 [[ 十七世纪德国作曲 家Johann 家]]Johann Pachelbel (帕卡贝尔, 1653-1706)的卡农,全名是《Canon and Gigue in D》(D大调卡农)。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 [[ 凡夫俗子 ]] 》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我的野蛮女友》同样也在场景中运用了这首作品。这是个德国作曲家,用了回旋曲曲式,有无穷动音乐的元素在里面。而这个音乐之所以在所有卡农里面特别有名,因为它带着一丝甜蜜宁静的忧伤。
从来没有哪一首音乐能象卡农,准确地说,是帕赫贝尔的卡农(Pachelbel's Canon),让我如此疯狂地迷恋,伴随我生命过程中的所有快乐与忧伤。
因为聆听卡农;当年年轻的帕卡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准确地说,作为一种曲式名称,卡农并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为“规则”,“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断的模仿”,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在帕卡贝尔的卡农诞生后约三百年,好莱坞将其改编成电影《 [[ 凡夫俗子 ]] 》的配乐,首次进入流行文化和大众视野,至今魅力不减,成为最受现代人喜爱的器乐作品,却也因此被美国作家保罗·福塞尔在其名作《恶俗》中列为恶俗音乐。尽管如此,人们丝毫不减对卡农的热爱,在生命的某个幸福或不幸福时刻,仔细聆听卡农,体会其中包含的无穷音乐元素,一种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却又携带着一丝甜蜜和安静。《诗经》里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此般安宁的追求,地老天荒的爱情,又何尝不是卡农所要表达的呢?<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2126300340119237&wfr=spider&for=pc  吴牧野致敬巴黎圣母院 首次给粉丝演奏卡农全场恋爱],环球网,19-04-2913:4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4,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