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柳支英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柳支英 ]]'''| 别名 = 柳知行| 圖片 = [[File:柳支英.pn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dcc5bec61a469a90.png?size=474x687 图片来源360搜索]]] | 出生日期 = 1905年3月24日 | 出生地點 = 江苏省苏州市吴县木渎镇 | 逝世日期 = 1988年10月14日 | 民族 = 汉| 職業 = 昆虫学家| 教育程度 = 金陵大学<br>明尼苏达大学 | 信仰 = | 知名作品 = 《[[中国之蚤类]]》 }} '''[[柳支英]]''' ,昆虫学家。毕生致力于农业昆虫学以及医学昆虫学的教育和研究。是中国蚤类研究的奠基人,编写中国第一部蚤类简志,命名了5个新属、两个新亚属和600个新种和亚种 。 ==生平简介== 柳支英,曾名柳知行,1905年3月24日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太湖之滨的吴县木渎镇。1924年他毕业于苏州晏成中学理科。中学毕业后,他曾立志学医,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于是他改学生物学。为了学得切实有用,他换过两所大学,最后选择了南京金陵大学。1929年他毕业于金陵大学(52年并入南京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士学位。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得以参加"斐道斐荣誉学会"(Phi Tau Phi Honorary Society)并被授予金钥匙。 大学毕业后,他先后任江苏省昆虫局任副技师兼标本室主任、浙江省昆虫局技佐兼稻虫研究所主任,又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著名学者马君武和昆虫学前辈张巨伯、吴福桢等教授的指导下,他先后负责过昆虫标本室和水稻害虫的研究工作,积累了昆虫分类和害虫防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浙江省昆虫局年刊》和《自然界》及《岭南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这为他进一步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 1933年柳支英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昆虫和经济动物学系当研究生,师从昆虫学家W.A.Riley教授。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应邀参加了两个荣誉学会--美国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Honorary Society)以及美国农学荣誉学会(Gamma Sigma Delta Honorary Society),并被授予两枚金钥匙。 1937~1945年间,他任广西农事实验场技正兼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他边教学边做研究工作。尽管生活艰难,不时有敌机空袭,他仍抓住一切机会,在农林及园艺害虫的生态与防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表过不少著作。他研究了豆薯(Pachyrhizus erosus)种子的杀虫效果,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一种新的植物种子杀虫剂。当日本侵略的战火烧到广西,在颠沛流离之中,他全家两度遇险,差一点葬身于柳江激流和特大山洪之中,全部科研资料包括2000 多片珍贵标本丧失殆尽。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他重新返回贵州湄潭浙江大学,这时他已贫病交加,患了严重的肺结核,卧床不起达数月之久。1945~1952年他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杭州市昆虫学会理事长。1950年他的肺病尚未痊愈,但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反细菌战一开始,他立即随队出发。他总结反细菌战的经验,提出判别敌投昆虫(动物)的"三联系、七反常、一对照"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在朝鲜战场发挥了作用,在以后国内的多次虫情判断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 1952~1958年他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寄生虫系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以及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1958~1988年先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所学委会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副组长等职。1976~1982年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柳支英重视研究医学动物的防制。1957~1958年间,他率领一组人到中国北方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帮助解决灭鼠问题。改进了捕捉和饲养黄鼠的方法,选出了更好的诱饵,选出了更好的毒剂,从而配制成"1080葵花子毒饵"。他们提出了合理的灭鼠建议,从而节约劳力和费用,显著提高灭鼠效果。 1988年10月他患重感冒住院,住院期间突发心肺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10月14日逝世于北京。 ==社会成就=====对中国蚤类分类的系统研究=== 柳支英是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是中国蚤类研究的奠基人。早在1936年他就发表了中国第一份蚤类名录,1939年又发表了《中国之蚤类》,这是中国第一部蚤类简志。几十年来他共发表蚤类研究方面的论文59篇、专著3部。在已经建立的蚤类分类阶元中,他共命名了5个新属、两个新亚属和60个新种及新亚种。 在蚤类的系统发育方面,他采纳了Jordan及Traub两个学派的合理主张,提出了中国已知蚤类8科、18亚科的发育系统,并指出从若干形态构造以及某些生理生态的特化情况来看,在角叶蚤总科(Ceratophylloidea)中蠕形蚤科(Vermipsyllidae)远比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进化。他认为蚤类的进化过程包括分支发展和阶段发展两种方式。分支发展又称为分化进化,是从种群开始的,主要是通过地理隔离,适应了不同的生活,占领不同的空间。先是分化为不同的亚种,随着进化的发展,亚种便演化为近缘种(物种),再进一步就分化为物类,即种上分类。阶段发展即复化进化,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他以蠕形蚤科为例,说明无论从形态、生态、生理来看都是从鬃蚤属(Chaetopsylla)发展为蠕形蚤属(Vermipsylla),再发展为长喙蚤属(Dorcadia)的。 在中国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中,他提出由于蚤类成虫是兽类和鸟类等温血动物的体外寄生虫,它们的区系分布基本上取决于其主要寄主的区系分布,但又往往不如寄主动物分布得那么广。同时提出由于蚤类及其寄主的地理分布都受动物地理学规律的制约,这样就形成动物区系,这种区系是不受国界或省界这些政治行政的划分所限制的。因此要弄清中国蚤类区系分布,必须按照动物地理区划的原则重新整理过去按行政区划记载的分布材料。他在这种观点指导下,整理出中国蚤类四级区系的分布概况,并从中揭示出中国古北和东洋两界蚤类区系之间的关系及这两界与其他各界的关系和中国蚤类的地方性等特征。他根据对中国蚤类及其寄主动物地理分布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古北和东洋两界在中国境内的分界线,为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他对全国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带动并指导了中国几个重要鼠疫自然疫源地地区蚤类区系分布的研究。如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云南等地区都已完成了类似的工作,这些在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检测工作上具有重要意义。 ==工作履历==1929~1933年 先后在江苏省昆虫局任副技师兼标本室主任、浙江省昆虫局技佐兼稻虫研究所主任。 1934~1937年 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正教授。 1938~1945年 任广西省农事实验场技正兼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5~1952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杭州市昆虫学会理事长。 1952~1958年 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寄生虫学系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 1958~1988年 先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研究所学委会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专家组副组长等职。 1976~1982年 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论著1 柳支英.白蝶之自然敌害.农林汇刊,1929,1(1):54~62. 2 柳支英,程淦藩.田蛙胃中食物之分析.浙江省昆虫局年刊,1933,2:138~191. 3 柳支英.稻苞虫之生活史及其防治.浙江省昆虫局年刊,1933,3:27~32 4 柳支英.中国瓢虫名录.昆虫与植物,1935,3:292~304. 5 Liu CY.Catologue of Chinese Siphonaptera.Lingnan SciJ,1936,15(3):379~390;15(4):583~594. 6 柳支英,陈钟亮.三化螟在越冬期中之防治方法研究.浙江大学农学院季刊,1937,1(1):57~91. 7 柳支英,周明样,马同伦.油桐尺蠖之研究.浙江大学农学院季刊,1937,1(2):137~205. 8 Liu CY.The fleas of China.Order Siphonaptera.Philipp J Sci,1939,70~122. 9 柳支英,徐玉芬.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Urban)种子之杀虫研究.广西农业,1941,2(1):28~48;2(2):87~108. 10 柳支英,何彦琚.防治金龟子类之研究.中国昆虫学报,1951,1(3):263~279. ==获得荣誉== 曾任浙江省、上海市昆虫学会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动物分类学报》副主编。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媒介生物学及其防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年主要从事农业昆虫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水稻和蔬菜害虫的生态和防治及植物杀虫剂等研究中做出了显著成绩。后长期从事并领导了对卫生害虫(主要是蚤类)的分类、生态和防治的研究,发现并命名了蚤目的5个新属、2个亚属和60个新种(亚种)。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编著有《中国蚤目志》、《中国蔬菜害虫》、《害虫防制学》、《医学昆虫学》等。1988年10月14日于北京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