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
次編輯
變更
周兴嗣
,無編輯摘要
周兴嗣(469-537),字思纂,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世居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 [1] 。 [[ 南朝 ]] 大臣,史学家。博学,善于属文。梁武帝继位,拜安成王国侍郎。帝每令兴嗣为文,如《 [[ 铜表铭 ]] 》《 [[ 栅塘碣 ]] 》《 [[ 檄魏文 ]] 》《 [[ 次韵王义之书 ]] 》。每奏辄称善,官终给事中。参撰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百余卷,著有文集十卷,《 [[ 千字文 ]] 》传诵千古。梁武帝大同三年七月十五日,卒。《 [[ 梁书 ]] 》及《 [[ 两唐书志 ]] 》传于世。
== 生平 ==
[[File:U=373278246,1564205127&fm=26&gp=0.jpg|缩略图|左|[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5%91%A8%E5%85%B4%E5%97%A3&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1&hd=&latest=©right=&cs=2868960101,1762251731&os=2060580523,4141914211&simid=0,0&pn=21&rn=1&di=82401671440&ln=1432&fr=&fmq=1548729042462_R&ic=&s=undefined&se=&sme=&tab=0&width=&height=&face=undefined&is=0,0&istype=2&ist=&jit=&bdtype=0&spn=0&pi=0&gsm=0&hs=2&objurl=http%3A%2F%2Fimg11.360buyimg.com%2Fn1%2Fjfs%2Ft3754%2F249%2F1611991696%2F33272%2Ff34c5cd5%2F5830b44fNbab63e26.jpg&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周兴嗣像
周兴嗣,祖籍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其先人于 [[ 西晋 ]] 永嘉南渡时迁徙到江南姑孰(今 [[ 安徽 ]] 当涂)。十三岁开始到齐的京师建康(今 [[ 南京 ]] )游学,十几年后,精通了各种纪事文章的写法。游学时,他曾在姑苏(今江苏苏州)一家旅店住宿,夜里听见有人对他说:“你才学盖世,不久就会结识到尊贵的大臣,最后被圣明的君主重用。”可是一直到声音消失,他也没能听出说话人在哪。
隆昌元年(494年),齐侍中谢朏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谢朏厌恶与士人交往,却喜欢和周兴嗣在一块谈论文史。任职期满,他在朝廷极力推荐周兴嗣的才学。本州举荐秀才出任公职,周兴嗣于是被推举为桂阳(今湖南省桂阳县)郡丞(郡守的副职)。郡守王嵘,平时就欣赏周的文才,待他很好。
平步青云
天监元年(公元502年),萧衍代齐建梁,周兴嗣上奏《 [[ 休平赋 ]] 》,文章非常优美,受到萧衍重视,聘用他任“安成王国”侍郎,就在梁都的华林园①当值。其年,河南献来一匹会随着音乐跳舞的马(儛马),萧衍命周兴嗣与待诏张率等人作赋歌颂。赋成,萧衍评定周兴嗣的最好,升周兴嗣为员外散骑侍郎。
梁天监七年(508年),梁武帝用南京城内自己在三桥的旧居,改建为光宅寺,命周兴嗣与陆倕各写一篇寺碑碑文。碑文完成后,梁武帝只使用了周兴嗣的作品。自此以后,著名的《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以及《次韵王羲之书千字》等,梁武帝都只要周兴嗣一人去完成。每成一篇,都会受到梁武帝的称赞和财物赏赐。九年(510),任新安郡丞,任满后,重任员外散骑侍郎,协助编撰国史。十二年(513),升任给事中,继续为皇室撰写文稿。
周兴嗣的双手常年患有风疽(湿疹)病,升任“给事中”后,又染上了疬疾,这是一种不好医治的流行疫病,结果左眼失明。梁武帝萧衍抚摸着他的手,感叹地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当场又亲笔抄写了一份专治风疽病的秘方,赐给周兴嗣。可见梁武帝对周兴嗣何等爱惜。 与萧衍同为“竟陵八友”中人、时任萧衍记室(相当于秘书长)的任昉,也很喜爱周兴嗣的才华,经常对别人说:“周兴嗣如果没病,十天内就能当上御史中丞”。
== 作品 ==
作品介绍
周兴嗣撰有《 [[ 皇帝实录 ]] 》《 [[ 皇德记 ]] 》《 [[ 起居注 ]] 》《 [[ 职仪 ]] 》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 时代背景 ==
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 [[ 三字经 ]] 》《 [[ 百家姓 ]] 》一起,构成了我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不仅汉民族用作儿童启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
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File:周兴嗣像.jpg|缩略图|左|[http://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undefined&tn=baiduimagedetail&ipn=d&word=%E5%91%A8%E5%85%B4%E5%97%A3&step_word=&ie=utf-8&in=&cl=2&lm=-1&st=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cs=2985797465,4025991141&os=3402703115,1449895185&simid=4066263954,388084494&pn=7&rn=1&di=18429375470&ln=1432&fr=&fmq=154873061550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0,0&istype=0&ist=&jit=&bdtype=0&spn=0&pi=0&gsm=0&objurl=http%3A%2F%2Fimg0.ph.126.net%2FTXPRNfgDGK31GNvOvXwymg%3D%3D%2F6597990057890384601.jpg&rpstart=0&rpnum=0&adpicid=0&force=undefined 原图链接]]]
=== 创作背景 ===
梁武帝在位48年,一生戎马倥偬,但始终未忘读书,他深知那些“生于宫廷之中,长于妇从之手,未尝知忧知惧”的皇子的确是愚的恶的多,而贤的善的少。为了巩固梁朝江山,他希望自己的兄弟子侄,能够在他统治的太平年代成为饱学之士,成为继他而起的“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物。然而他苦于没有一本合适的启蒙读物,流行的一些书籍如《 [[ 尚书 ]] 》、《 [[ 左传 ]] 》、《 [[ 论语 ]] 》等对于初学者来说,程度较深,实为不便。起初他命文学侍从殷铁石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碣碑石中揭下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每字一纸,一字一字地教授那些皇子,可是这种教法杂乱无章,不便记忆,收效甚微。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编成一篇通畅又有韵味的文章岂不更妙。
这件特殊的使命当然地落到了姑孰才子周兴嗣的身上。兴嗣接到诏令,立即返回家中。闭上房门,将这一千字摊在桌上,摆在地上,逐字揣摩,反复吟诵。直到天刚放晓,豁然开朗,将这一千个不同的字,连缀成一篇内容丰富的韵文——《千字文》这部作品随即诞生了!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其编完,累得须发皆白。从此,这部启蒙教材便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的注释本,不同的字体本,不同的翻印本,以承袭的、受其影响的其它启蒙读物的出现,驱扇成风,共同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蒙世界,哺育了一千四百多年来的中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