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 外文名 = 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 图像 =
[[File:20160929211939793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jpg|缩略图|center |[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8762107840&di=e0580bc0794b4f22f0fc8d3d5e878cdb&imgtype=0&src=http%3A%2F%2Fnpic7.edushi.com%2Fcn%2Fzixun%2Fzh-chs%2F2018-09%2F26%2F4518423-201809261750367271.jpg 原图链接] [http://www.edushi.com/zixun/info/149-155-n4518423.html 来自爱上头条网]]]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804|07|28}}
| 出生地点 = Landshut(兰茨胡特)
==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 ==
'''<big>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big>''',(Ludwig Andreas Feuerbach,
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Paul Johann Anselm von Feuerbach)的第四子。逝于同一州的[[纽伦堡 ]] ,享年六十八岁
== 人物简介 ==
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靠朋友的帮助生活。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 [[ 上帝、自由和不朽 ]] 》。
1870年,他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1872年,费尔巴哈在纽伦堡去世,享年68岁。
== 社会影响 ==
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某些观点在德国教会和政府的斗争中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接受。对卡尔· [[ 马克思 ]] 的影响也很大,虽然马克思并不赞同他观点中的机械论,马克思曾写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史观。
费尔巴哈先在黑森州的海得尔堡学习神学,受到当时教授的影响,师从黑格尔,两年后,他成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成员。
1834年发表了《 [[ 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 》,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1839年发表了《 [[ 论哲学和基督教 ]] 》,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将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同时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论及到其他学科时,尤其是哲学,他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是伪宗教的,他提出一种机械论的唯物主义。他的这本书被翻译成英语和法语出版。
费尔巴哈不承认自己是无神论者,但这只是口头的,他的所谓有神论实际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神论,他称之为人道主义的神学,以人为上帝,是力图应用主观的感觉恢复所谓的神性。
③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费尔巴哈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并说:“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好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并批判了不可知论和唯心论。费尔巴哈认为,必须以人作为思维和存在统一的主体和基础,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和如何反映存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以及解决认识中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问题。
④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列宁说,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但是, [[ 列宁 ]] 认为,费尔巴哈并不了解实践的科学含义。
== 宗教思想 ==
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就是要把神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把天国生活还原为现实生活,要人们相信自己,为追求现实生活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