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靖边跑驴

增加 10,589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艾泽拉斯</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艾泽拉斯</big> '''

|-

|
[[F|缩略图|居中|[% 原图链接][ht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靖边跑驴,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靖边跑驴是流传在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的民俗社火中的一种传统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传说是由“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民间故事创编或明成化年间由艺人姚福根据“跑竹马”改编而成的。跑驴通常尾随秧歌队后即兴表演。后经著名艺人张有万和舞蹈家孟海平 加工整理,已成为生活情趣盎然、技术丰富、独树一帜的陕北民间舞台表演艺术。其特点是将“驴”拟人化,表演时传神、传情、诙谐、幽默,展现出诱人的民俗文化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

2008年6月14日,靖边跑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56。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靖边跑驴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Ⅲ-56

批准时间:2008年6月14日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陕西省靖边县
==历史沿革==
靖边跑驴根据地理、历史、生产方式以及光绪年间《县志》对“社火”的记载证明,在清代已很盛行。当地有关靖边跑驴的传说有三种:其一说:靖边跑驴最早是来自神话《[[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这一民间故事,民间艺人根据这一故事编创并流传至今。其二说:在明成化年间是由靖边民间艺人姚福有根据当地盛兴的“跑竹马”改编发展而成的。其三说:是从民国初由定边、安边流传到靖边的。这三种传说,看起来都有一定的由来和依据,虽然当地志书及其它资料、碑文中没有明显提及到跑驴的踪迹,靖边民俗跑驴的艺术水平,普及程度,舞蹈本身的古朴韵味,以及靖边群众世代春节“闹社火”离不开跑驴的习惯,说明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品种。靖边跑驴以耐人寻味的乡土风情与浓郁质朴的生活气息为百花园中添了土香土色、清新瑰丽的色彩。

旧社会时以“社火”尾子出现的“靖边跑驴”、“张公背张婆”、“大头和尚戏柳翠”、“二贵摔跤”、“霸王鞭”等民间杂耍和舞蹈。

解放后,由于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使之得以发扬光大。文革十年,靖边跑驴停演。

20世纪60年代,靖边跑驴的艺人们第一次将广场艺术搬上了舞台。对靖边跑驴以道具改革为突破口,利用钢筋、铁丝焊接“驴”框架,加上可以转动的“轴承”,下边加上支架和四个小轮子,用电灯炮做眼睛,以兔皮、驴皮、驴耳、驴尾等不用加工的原料进行装饰,使过去的形似“驴”发展成为形神兼备。经重新改制的“驴”,不仅可以动耳、摇尾、眨眼、张嘴,而且可以转向进行“旋转360度倒骑”,甚至可以配合“落鞍下驴”“双人同骑驴”等高、难、新的动作技巧,为跑驴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靖边跑驴艺术带来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1976年,任孝同志任文化馆馆长后,由副馆长陈云同志和李智、米立中等同志组成专门班子,展开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挖掘工作。
==舞蹈特色==
舞蹈内容

陕北靖边跑驴一般情况下尾随秧歌队在行进间表演。靖边跑驴不受秧歌队及鼓乐节奏的约束进行即兴表演。春节“闹社火”时先“打场子”的就是要靠跑驴,在激越欢快的锣鼓声中开始,表演者根据当时当地风土人情,环境条件即兴作舞,常以夸张的形象动态,风趣的舞姿技巧,滑稽的嬉逗,幽默的演唱道白,抒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意。

表演形式

陕北靖边跑驴在表演形式上有一人跑驴,双人跑驴,多人跑驴,多数为双人跑驴,一个骑,一个赶。其表演内容传统的跑驴纯属情趣性即兴表演,男女之间互相挑逗,后来经过民间艺人及传承人的演变,给这种传统形式赋予了新的内容,如“夫妻探亲”、“回娘家”、“赶集路上”、“爷孙赶集”等,使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命。跑驴的基本动作有:“慢步闪腰”、“上坡步”、“下坡步”、“过河步”、“小跑步”、“大跑步”、“撒欢跳”等。动作组合有:“惊驴打斗”、“陷泥救驴”、“双人骑驴”、“太平跳跃”等。表演时,表演者即兴使用,不受限制。

舞蹈特征

靖边跑驴在生活和艺术特征上有以下几点:其一,他源于生活,在生活的常态中巧妙提取感人的驴趣和人与驴的交流态,编织成感动生活中的人的乐趣,让人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其二,艺人的聪明智慧将生活的驴变成艺术的“驴”,又通过艺术的“驴”美化生活,让人们体味到生活中如何创造美。其三,人与驴和谐相处,互相依靠,为了生存结下割不断的真情,进而将这种真情升华为艺术的情感来娱乐人们的生活。

靖边跑驴在舞蹈动律及风格特征上有两种流派:其一,为“滚沙驴”派,表演时步律急促快速,接近于生活中的骑驴动态。因“滚沙驴”个头小,四蹄短粗,适应在沙漠行走。其二,为“大善驴”派,表演时步律较缓慢,步距大,节奏明显,夸张性强。“大善驴”个头高,四蹄细长,适应在山区丘陵行走。二者共同都采用“闪腰”、“揉肩”、“抖身”、“摇头”这四个技术,不管是表演上坡、下山、大跑、中跑,还是撒欢、失蹄等动作,都离不开“四功”的有机配合。

舞蹈道具
陕北靖边跑驴道具所用的“驴”,过去是用柳条、竹条、丝麻、线绳进行编制框架,然后外加麻纸,报纸用浆糊粘贴,最后用墨汁涂刷而成。制作时分前后两截,中间用柳条连接,下部围上黑绸布或绒布,另外用两把笤帚装进一条裤子的双腿内,加上鞋和袜子、绑腿带,做成两条假腿。表演者在演出前先将道具“驴”挂绑在腰间,两条假腿挂绑在“驴”鞍两侧的部位,表演者露出上身与两条假腿成一体,然后即可进行表演。赶驴者,则挂着一个柳筐筐,拿着一根赶驴的红缨子鞭杆,腰间挂一支旱烟锅和绣着山丹丹花的烟袋,头扎白毛巾,戴一支夸张的鼻胡儿。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陕北靖边跑驴在陕北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代表性。靖边跑驴与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同类形式有着不同特点。大部分此类表演多是人物之间戏喜传情,在“驴”与“人物”的关系表演方面缺乏精彩的特色,河北跑驴即是这方面的代表。而陕北靖边跑驴恰恰在这个环节上独具特色,将“驴”拟人化,将人和驴形成一体,更加夸张而不失真,整个表演传神、传情、诙谐、幽默,主要价值在于:

(一)实用价值:靖边跑驴表演的“驴形”、“驴态”、“驴神”完全来自生活,模仿的逼真生动,群众十分爱看,能给观者带来突如奇来的惊讶和欣喜,观者一看就想笑,为观者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和快乐,冲散烦恼和忧愁。因此被观者所喜闻乐见,陕北靖边跑驴是陕北人吃饭中的盐分,一时也不能舍弃。

(二)学术价值:靖边跑驴是典型的表现人文情感,表达陕北人性格真实的一种艺术形式,把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巧妙结合,把生活的真情和艺术的真情自然地溶合,把现实生活和浪漫主义色彩有机统一,形成不可多达的艺术感染力。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抢救和保护陕北靖边跑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传承现状

传承跑驴技艺困难体现在:一是非遗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条件,受众群体缩小,生存空间萎缩;二是非遗没有经常性、长期性的展示平台,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一些非遗还失去了活态传承的土壤;三是年轻人对非遗的不了解、不热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少有年轻人能“亲密接触”到非遗,更别说从小的耳濡目染,失去熟悉和喜爱,也就失去传承的力。该民间舞蹈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保护传承。

传承人物

张有万,男,1943年2月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靖边跑驴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靖边县申报。

保护措施

作为靖边跑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张有万,积极开展跑驴传承活动,举办跑驴培训班,还免费招收徒弟。

2019年1月7日,榆林市现场为靖边跑驴传习所授牌仪式,靖边跑驴传习所(地址:靖边县文化馆),靖边跑驴传习所(地址:榆林市北大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靖边县文化馆(靖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靖边跑驴”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出
1976年,任孝同志任靖边文化馆馆长后,由副馆长陈云负责组成了专门班子,挖掘和发展了靖边跑驴,他们和跑驴表演艺人共同编创了跑驴节目《探亲路上》,把民俗“社伙”尾子推上了艺术舞台,参加了[[榆林市]]、[[陕西省]]直至[[北京市]]演出。

1982年,靖边跑驴参加了农业电影制片厂《[[泥土的芳香]]》的拍摄,后来该舞蹈又出访了[[法国]]、[[瑞士]]、[[前苏联]]等国进行了文化交流。

荣誉表彰

1978年,张有万自编自演的靖边跑驴节目《老两口参加三干会》,获靖边县奖励。

1979年,靖边县文化馆以靖边跑驴为蓝本编创作的12分钟舞蹈小剧《探亲路上》,参加榆林市春节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

1980年,靖边跑驴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获文化部奖励。

2013年,靖边跑驴参加陕西省第三届农民文化节,获优秀表演奖。<ref>[http://www.sanqinyou.com/Minsu/info/0982715000492620.html  靖边跑驴]三秦游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1,85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