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增加 4,96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斯坦利·…”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 </p>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hwpi.harvard.edu/files/styles/profile_full/public/psych/files/milgram.jpg?m=1588801245&itok=jULQaAKS"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psychology.fas.harvard.edu/people/stanley-milgram 圖片來自The Harvard Psychoiogy ] <br>

'''出生'''    1933年8月15日<br>

'''逝世'''    1984年12月20日(51歲)<br>

'''母校'''    [[哈佛大學]]<br>

'''榮譽'''    [[古根海姆學者]]<br>

'''知名於'''   [[小世界實驗]],[[熟悉的陌生人理論]]<br>
</small>

|}

</div>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bd|1933年|8月15日|1984年|12月20日|catIdx=M}},又譯為'''史丹利·米爾格蘭''',[[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米尔格拉姆实验]]==
於1960年在[[耶鲁大学]]工作时进行了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米爾格拉姆實驗是20世紀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之一。
於1960年至1963年在耶魯大學擔任助理教授。受漢娜·阿倫特 (Hannah Arendt) 關於在耶路撒冷審判[[阿道夫·艾希曼]] (Adolph Eichmann) 的報告的啟發,
憑藉這一非凡的成就,年輕的米爾格拉姆博士於1963年回到[[哈佛大學]],擔任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ref>[https://www.simplypsychology.org/milgram.html 米爾格拉姆衝擊實驗],simplypsychology, 2017</ref>,测试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性。
米爾格拉姆進行了精心設計的假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受試者被要求對其他志願者進行危險的電擊(實際上,其他志願者是同盟,電擊是假的)。
與他調查的每一位專家的預測相反,米爾格拉姆發現超過 70% 的受試者對一個無辜的陌生人實施了他們認為可能會致命的電擊。
統稱為[[米爾格拉姆實驗]],這項開創性的工作表明人類傾向於服從權威人物發出的命令,更一般地說,行為傾向於更多地受情境要求而不是人的特質所控制。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left; margin: 10px 20px 10px 0; text-align:left"

|<center><img src="https://images.newrepublic.com/851d7da24512d0a0f0c9522c37ddb841492741ed.jpeg?auto=compress&ar=3%3A2&fit=crop&crop=faces&q=65&fm=jpg&ixlib=react-9.0.2&w=1946" width="250"></center><small>圖片說明<br>[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35694/republican-milgram-experiment 圖片來自newrepublic]</small>

|}

==[[小世界實驗]]==
因未能在[[耶鲁大学]]获得终身教职,故於1963年转往[[哈佛大学]]工作,进行{{le|小世界实验|Small-world experiment}},因而启发了[[六度分隔理论]]。
在哈佛期間,米爾格拉姆進行了一項新的、同樣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稱為[[小世界實驗]]。米爾格拉姆要求一組人找出與居住在千里之外的指定陌生人之間的一系列人際關係。
他發現大多數人可以通過六個或更少的鏈接成功地做到這一點,這產生了熟悉的表達“[[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後來成為戲劇和電影的名稱,遊戲“凱文培根的六度”的來源 ”(“Six Degrees of Kevin Bacon,”) 以及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2000年暢銷書《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的主題。
互聯網使研究社交網絡變得更加容易,在它被發現幾十年後,這種現像已成為新研究的熱點。

於1967年接受[[纽约市立大学]]的终身教授席位。1984年,因[[心脏病]]逝世,享年51岁。
米爾格拉姆在美國心理學會20世紀最傑出的100位心理學家名單中名列第 46 位。

==著作==
*《{{link-en|服從權威|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1974)

==視頻==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OYLCy5PVgM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Milgram Experiment - Big History NL, threshold 6 -2013年3月19日}}


</div> {{-}}

==参考文献==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0528084713/http://www.stanleymilgram.com/ stanleymilgram.com]
* [http://www.milgramreenactment.org milgramreenactment.org]
*[https://psychology.fas.harvard.edu/people/stanley-milgram The Harvard Psychoiogy-Stanley Milgram (1933-1984)Obedience to Authority-The Small World Experiment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135694/republican-milgram-experiment  The Republican Milgram Experiment-2016年8月1日]
*[https://www.verywellmind.com/stanley-milgram-biography-2795532  verywellmind-Stanley Milgram Psychologist Biography]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5/01/rethinking-one-of-psychologys-most-infamous-experiments/384913/ The Atlantic- Rethinking One of Psychology's Most Infamous Experiments ]
24,56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