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4
次編輯
變更
周仲瑛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中医内科急症学》]]<br> [[《中医内科急症学精要》]]<br>[[《中医病机辨证学》<ref>[https://baike.so.com/doc/25639264-26696505.html 中医病机辨证学 ]360百科</ref>]]<br>[[《中医内科学(第二版)]]}}
<p style="text-indent:2em;">'''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医大师。世代中医,幼承庭训,随父周筱斋教授学习中医。1948年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进人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先后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1983年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p>
<p style="text-indent:2em;">1928年 出生在江苏省如皋县马塘镇(今属如东县)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 小学毕业,正式随父亲周筱斋研习中医。
<p style="text-indent:2em;">1956年 进入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历任住院医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副院长等职。</p>
<p style="text-indent:2em;">1983年 调任南京中医学院,任院长。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等职。
<p style="text-indent:2em;">周仲瑛教授始终坚持以提高疗效为首要目标,临床辨证注重病机分析,强调以脏腑病机为临床辨证的核心,独创审证求机、知常达变、辨证五性、复合施治诸论,首创“[[第二病因]]”、“[[瘀热论]]”、“[[癌毒论]]”、“[[伏毒论]]”、“[[复合病机]]”等多种学说,擅长从“风痰瘀热毒虚”入手,采用“复法大方”治疗急难重症,特别是在急难病症方面的学术观点和辨治经验,得到国内外中医界的认同和广泛应用。</p>
<p style="text-indent:2em;">1994年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授予著名名中医称号为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p style="text-indent:2em;">八十多年风风雨雨,周仲瑛教授历经磨难坎坷,也曾困扰茫然,经历过失败挫折,也赢得过荣誉掌声。“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新葩。”这是周仲瑛教授用以自勉的座右铭,是他多年治学经验的集中表现,也是周老作为一名中医人的人生准则。
<p style="text-indent:2em;">1990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p style="text-indent:2em;">1991年获全国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p style="text-indent:2em;">1993年被省教委评为优秀学科带头人'
<p style="text-indent:2em;">周仲瑛教授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83年开始带博士生,1991年作为首批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导师,至今一直坚持指导带教中医后备人才。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求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培养研究生的教育思想和带教方法。几十年来,周仲瑛教授先后培养博士生26名、硕士生9名、学术继承人6名、博士后2名、带徒6名,先后指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8名,江苏省中医院院级传承门诊带教的弟子,并亲自带教再传弟子计百余名。这些学生、门徒,如今均已成中医事业的骨干力量,大多都是各地医疗单位的学科带头人、中坚分子。</p>
<p style="text-indent:2em;">胆病常见者有黄疸、胆胀、胁痛、腹痛,涉及胆囊炎、胆结石、胆囊息肉、占位性病变、胰腺炎等,且与多种肝病有密切关系。</p>
<p style="text-indent:2em;">论其治疗大法虽有多端,但每因证候复合兼夹,临床必须杂合用之。兹举其要者条例于下:</p>
<p style="text-indent:2em;">[[八法曰温通]]:久病入络,湿热痰瘀阻滞胆道,郁遏肝阳,生发条达失司,以致胆郁络瘀或“胆心同病”。方用桃仁红花煎、当归四逆汤加肉桂、吴茱萸、川椒、九香虫、甘松、檀香、荜茇等。阳气虚衰者加人参、制附子、干姜、炙甘草、良姜、当归等补而通之。卒痛势急者,急服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之类。</p>
.周仲瑛:诊余琐语(一)_标清
{{#ev:youku|XMzA5ODU0NDMxMg|alignment=left}}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A5ODU0NDMxMg==.html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