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webp.jpg|thumb|350px|right|[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OdVt2TryX 原图链接][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O…”
[[File: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webp.jpg|thumb|350px|right|[http://i1.go2yd.com/image.php?url=0OdVt2TryX 原图链接][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OdVt2sd 图片来一点资讯网]]]
'''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锄头贤人答道:“大王啊!纵使你打了一千个胜仗,一万个胜仗,要是不能战胜自己的烦恼,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而我却成功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所以说‘我得胜了’。”国王听后,深受启发。
== 原文 ==
《佛本生经》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在波罗奈国,有位菩萨名叫“锄头贤人”。他用锄头耕地维持生活,除了这把锄头,就再无其他财产了。
有一天他想:有家毫无用处,还是弃之出家吧!于是他将锄头藏了起来,去做了出家人。然而,因为他心里始终惦念着那把锄头,不能抑制贪欲之念,没多久便中止了出家生活。可是,当他回家以后,又念起出家的好,于是便再度出家。出了家,他又放不下那把锄头,无奈二次还俗。
就这样,他在出家与在家之间往返了六次。在第七次发心出家的时候,他想:我为了这把锄头,几次还了俗。现在,我要把它抛到大江里,然后去出家,再也不退道了!
他跑到江边,望着江水,暗自思惟:要是看见这锄头沉落的地方,我一定又会想去打捞它。想到这里,他抓起锄柄,使出巨象般的力气,在头顶挥了三圈,闭紧眼睛,向江心扔去。随后,他发出狮子般的吼声,大声叫道:“我得胜了!我得胜了!我得胜了!”
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波罗奈国国王平定边界叛乱归来,骑着大象经过那里。忽然听到他的喊叫声,国王说道:“这个人大叫‘我得胜了’,究竟他战胜了谁呢?”于是叫人把锄头贤人喊来。
锄头贤人来到国王面前,国王问道:“现在我是战胜者,我正得了胜归来。你战胜了谁呢?”
锄头贤人答道:“大王啊!纵使你打了一千个胜仗,一万个胜仗,要是不能战胜自己的烦恼,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而我却成功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所以说‘我得胜了’。”国王听后,深受启发。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凡夫的心易动难制,如果我们对于某种事物产生执着和贪恋,烦恼便会因此而生。<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9226.html 如瑞法师: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锄头贤人答道:“大王啊!纵使你打了一千个胜仗,一万个胜仗,要是不能战胜自己的烦恼,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而我却成功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所以说‘我得胜了’。”国王听后,深受启发。
== 原文 ==
《佛本生经》里面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在波罗奈国,有位菩萨名叫“锄头贤人”。他用锄头耕地维持生活,除了这把锄头,就再无其他财产了。
有一天他想:有家毫无用处,还是弃之出家吧!于是他将锄头藏了起来,去做了出家人。然而,因为他心里始终惦念着那把锄头,不能抑制贪欲之念,没多久便中止了出家生活。可是,当他回家以后,又念起出家的好,于是便再度出家。出了家,他又放不下那把锄头,无奈二次还俗。
就这样,他在出家与在家之间往返了六次。在第七次发心出家的时候,他想:我为了这把锄头,几次还了俗。现在,我要把它抛到大江里,然后去出家,再也不退道了!
他跑到江边,望着江水,暗自思惟:要是看见这锄头沉落的地方,我一定又会想去打捞它。想到这里,他抓起锄柄,使出巨象般的力气,在头顶挥了三圈,闭紧眼睛,向江心扔去。随后,他发出狮子般的吼声,大声叫道:“我得胜了!我得胜了!我得胜了!”
就在这个时候,恰巧波罗奈国国王平定边界叛乱归来,骑着大象经过那里。忽然听到他的喊叫声,国王说道:“这个人大叫‘我得胜了’,究竟他战胜了谁呢?”于是叫人把锄头贤人喊来。
锄头贤人来到国王面前,国王问道:“现在我是战胜者,我正得了胜归来。你战胜了谁呢?”
锄头贤人答道:“大王啊!纵使你打了一千个胜仗,一万个胜仗,要是不能战胜自己的烦恼,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而我却成功抑制了心中的贪念,战胜了烦恼,所以说‘我得胜了’。”国王听后,深受启发。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凡夫的心易动难制,如果我们对于某种事物产生执着和贪恋,烦恼便会因此而生。<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199226.html 如瑞法师:佛教锄头贤人的出家故事]</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