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3,69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西安培华学院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华为ICT学院)是西安培华学院重点建设的二级学院,下设基础系、电子系、计算…”
'''西安培华学院智能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华为ICT学院)是西安培华学院重点建设的二级学院,下设基础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实验教学中心、综合管理办公室以及学生服务站。设置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应用技术1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培养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
==学院简介==
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及岗位就业能力 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并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与平台,共建专业、团队以及教学条件,并实施职业教育, 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按需定制培养以及零适应期就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为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输送 亟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力量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专职教师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7名(西北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讲师团成员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新星3名,校级梯队人才8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4%,高级职称教师占68%,双师型教师占60%。
学院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实验教学中心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软硬件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 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各1个。拥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开发、智能信息处理、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7个功能完备、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通过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煤航测遥感集团、西部云谷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了一批校企融合、产学研一体的大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实习需要。
==竞赛获奖==
将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竞赛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发能力。依托“西安培华学院创客中心”(第三批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与主题沙龙。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华为1+X证书认证等,促成核心能力生成,每年获国家及省级奖项100项左右。
经过近二十年的本科办学实践,学院已经在学科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较强的人才培养实力。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学院简介==
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应用能力及岗位就业能力 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并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与平台,共建专业、团队以及教学条件,并实施职业教育, 形成了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按需定制培养以及零适应期就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为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领域输送 亟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力量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专职教师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7名(西北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讲师团成员2名,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新星3名,校级梯队人才8名。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4%,高级职称教师占68%,双师型教师占60%。
学院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条件,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实验教学中心占地面积1900余平方米,软硬件设备总值1700余万元。 学院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各1个。拥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现代电子技术应用开发、智能信息处理、移动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等17个功能完备、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通过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煤航测遥感集团、西部云谷等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建立了一批校企融合、产学研一体的大型校外实践实训基地,以满足校外实习需要。
==竞赛获奖==
将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竞赛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培养学生自主设计与开发能力。依托“西安培华学院创客中心”(第三批陕西省众创空间孵化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与主题沙龙。通过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华为1+X证书认证等,促成核心能力生成,每年获国家及省级奖项100项左右。
经过近二十年的本科办学实践,学院已经在学科及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较强的人才培养实力。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