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望云楼

增加 4,141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文同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文同(画像)</big>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20/593e928989ca48db8b4cf7ac4f61def5.jpeg 原图链…”
[[File:文同画像.jpg|230px|缩略图|右|<big>文同(画像)</big>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10220/593e928989ca48db8b4cf7ac4f61def5.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451618804_120747084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北斋雨后'''》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文同的作品之一。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ref>[https://zzrb.zynews.cn/html/2019-01/16/content_1035001.htm 司马光的诚和迂],郑州日报数字报,2019-01-16</ref>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center>望云楼</center>
{{Cquote|
南山北岭远如层,朝云暮雨浓若烝。

楼高百尺见万里,更有底事须来登。
|[北宋]文同}}

==作者简介==

文同/文与可(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ref>[https://www.sohu.com/a/412746565_120819127 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搜狐,2020-08-12</ref>,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绘画成就==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ref>[http://sc.people.com.cn/n2/2020/0714/c345167-34153889.html 苏轼喜竹“宁可食无肉” 文同绘竹“胸有成竹”],人民网,2020-07-14</ref>。

文同对竹子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故其画竹法度谨严,同时作为文臣,其作品又有着区别于职业[[画家]]的新意。《图画见闻志》说他的墨竹"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宣和画谱》则进一步指出其作品"托物寓兴,则见于水墨之战"。

看到了文同墨竹画中所具有的特质。可以说文同这类作品的出现,是文人画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文同的墨竹作品给当时苏轼、金代[[王庭筠]]父子、元代李刊等诸多画家以重要影响,墨竹逐渐成为中国文人画的一个重要题材。

文同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所写竹叶,自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洋州有篔筜谷,多竹林,时往观察,因而画竹益精。与表弟苏轼诗词往来唱和,确立了四君子题材。其画竹,"深墨为面,淡墨为背"。其后画竹者多从其学,世有"湖州竹派"之称。至元代画墨竹蔚为风尚,如[[李衎]]、[[赵孟頫]]等名家,皆湖州派之继承者,对后世影响极大。也喜作古木老槎,并写山水。

四川[[仁寿县]]黑龙潭石壁有一铺所谓的隐形碑,灰白色的石面光滑无迹,泼水后却呈现出一枝墨竹,当地人相传是文同作品。苏轼:《苏东坡集》卷三二《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署名吴镇的《文湖州竹派》一文,列举文同之后的墨竹画家二十五人,画派形成于文同的亲朋好友中,如文同的妻侄、子女、外孙以及表弟苏轼等。湖州竹派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间,影响一直不衰,其中最著名的受惠者有元代高克恭、赵孟頫、李衎、[[柯九思]]、吴镇,明代王绂,清代[[郑燮]]等。

==视频==
===<center> 北斋雨后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经典 永流传——文同诗词大会(第三期)</center>
<center>{{#iDisplay:o0804c7qk62|560|390|qq}}</center>

<center>经典永流传——文同诗词大会(第七期)</center>
<center>{{#iDisplay:v0812sxqj45|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112,7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