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瓶鼻海豚

移除 98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瓶鼻海豚 ''' Bottlenose Dolphin (Tursiops truncatus)是鯨目海豚科的一種,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中海、黑海、紅海等溫帶和熱帶海洋中 。瓶鼻海豚常在靠近陸地的淺海區域活動 。<ref>[https://blog.xuite.net/cathy0112/dollphin/34144107 瓶鼻海豚,隨意窩-Xuite日誌]</ref>
[[File:瓶鼻00.jpg|400px|缩略图|右|瓶鼻海豚[https://www.10wallpaper.com/hk/view/Bottlenose_Dolphins-Animal_World_Series_Wallpaper.html 照片來自]]]
學名 Tursiops truncatus
==外型特徵:==
瓶鼻海豚分布於全世界的遠近岸溫暖水域,外觀型態隨著各棲地有極大的變異。整體來說,瓶鼻海豚的體型粗壯,背鰭高聳且彎曲,體色深暗,具明顯的額隆與短而厚的嘴喙,體側白斑及披肩帶(cape)的明顯程度隨個體變異。全世界的瓶鼻海豚過去被視為單一物種,直到近年 [[ 基因 ]] 、型態、生理等的完整研究歸納,才將棲息於不同海域、不同離岸程度,及具不同特徵的瓶鼻海豚分為數個種類: T. truncatus 、T. aduncus 、T.australis (Hersh 1990, LeDuc 1999, Charlton-Robb 2011 )。
==海上辨識特徵:==
體型粗壯,嘴喙短且呈厚實之瓶狀,全身灰黑偶而披肩明顯。背鰭形狀則變異大, [[ 鐮刀 ]] 型或厚實的三角形皆有。此種行為活潑且好奇心旺盛,可能接近船隻船首或船尾乘浪。
==人豚互動與保育概況:==
瓶鼻海豚與人類關係匪淺,部分地區的漁人與海豚可合作捕魚(Daura-Jorge 2012),但在許多地區瓶鼻海豚亦也會竊取漁民已捕獲的漁獲而形成衝突(Noke 2002)。   此外,瓶鼻海豚也是全世界 [[ 海洋公園 ]] [[ 水族館 ]] 最常飼養用來表演及研究的種類,隨著對瓶鼻海豚的研究了解與日俱增,圈養品質、活存率及人工繁殖率也逐漸提高(Zhang 2012)。瓶鼻海豚的環境適應能力強,但現今野外瓶鼻海豚的死因除了包含老化、疾病、種內打鬥、被 [[ 鯊魚 ]] 攻擊等自然因素外,仍深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如誤觸網具、噪音及棲地污染累積體內毒物等人為因素,使死亡率有逐年攀升的現象(Bearzi 2009),目前IUCN將之列為least concern(LC)等級。<ref>[https://factpedia.org/index.php?title= 瓶鼻海豚,瓶鼻海豚]</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File:瓶鼻05.jpg|缩略图|瓶鼻海豚[http://oceantag.nmmba.gov.tw/search/?q= 照片來自]
==棲地分布:==
真瓶鼻海豚廣泛分布在三大洋的溫帶至泛熱帶海域,活動的海域特徵變異相當大,包含近岸、河口與灣區至遠洋均可見到,可能也與目前瓶鼻海豚屬的分類不一致有關。相較於印太洋瓶鼻海豚,真瓶鼻海豚離岸較遠。臺灣海域目前僅在 [[ 北海岸 ]] 、宜蘭至臺東,及 [[ 綠島 ]] [[ 蘭嶼 ]] 可目擊。在擱淺事件上因外型判斷不易,目前以瓶鼻海豚屬來說,全島均有擱淺分布。
==IUCN 瀕危等級列為 LC(無危):==
瓶鼻海豚數量豐富,目前全球族群估計有六十萬隻以上,仍受到棲地破壞、獵捕(圈養)、漁業衝突與污染的威脅。臺灣海域族群狀況未知。<ref>[https://www.oca.gov.tw/ch/home.jsp?id=289 瓶鼻海豚,臺灣百種海洋動物-海洋保育署]</ref>
==形態特徵==
[[File:瓶鼻02.jpg|400px|缩略图|右|瓶鼻海豚[https://haideeya.wordpress.com/2020/02/28/ 照片來自]]]
瓶鼻海豚的特徵在不同個體與不同地理分布區中有很大的差異,主要分為體型較小、較為修長的沿岸型,以及體型較粗壯的外海型;體長範圍主要落於1.9至3.9公尺內,雄性稍微比雌性大,尾幹厚實。成體體重範圍落於150至650公斤間。 瓶鼻海豚的嘴喙短,與前額間有皺褶。整體體色為柔和的灰,深淺對比不明顯,體側呈灰色或灰褐色,近看時會察覺頭頂至背鰭後方有色澤較體側深的披肩;下顎至腹部呈灰白,有時帶點粉紅色,較年老的個體可能會有斑點;大部分有深色條紋自胸鰭斜向延伸至眼睛附近,個體全身可能廣布傷痕。明顯的背鰭為瓶鼻海豚主要特徵之一;瓶鼻海豚背鰭的基部寬大,後緣內凹呈鐮刀型,中央的顏色可能較周圍淺。胸鰭色深,基部亦寬,細長而尖銳;尾鰭中央有明顯凹刻,兩側末端窄長。上顎齒為40至52顆,下顎齒為36至48顆。<ref>[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 瓶鼻海豚,台灣國家公園]</ref>
瓶鼻海豚的嘴喙短,與前額間有皺褶。整體體色為柔和的灰,深淺對比不明顯,體側呈灰色或灰褐色,近看時會察覺頭頂至背鰭後方有色澤較體側深的披肩;下顎至腹部呈灰白,有時帶點粉紅色,較年老的個體可能會有斑點;大部分有深色條紋自胸鰭斜向延伸至眼睛附近,個體全身可能廣布傷痕。明顯的背鰭為瓶鼻海豚主要特徵之一;瓶鼻海豚背鰭的基部寬大,後緣內凹呈鐮刀型,中央的顏色可能較周圍淺。胸鰭色深,基部亦寬,細長而尖銳;尾鰭中央有明顯凹刻,兩側末端窄長。上顎齒為40至52顆,下顎齒為36至48顆。<ref>[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 瓶鼻海豚,台灣國家公園]</ref>
==型態特徵==
瓶鼻海豚的身體為流線型,中部粗圓,從背鰭往後逐漸變細,額部有很明顯的隆起。由於額部較大,所以頭部吻突的實際長度較短。瓶鼻海豚的上下頜較長,因此獲得了寬吻海豚的別名,牠真正的鼻孔是頭上的噴氣孔。瓶鼻海豚的臉看上去像在微笑。瓶鼻海豚上下頜每側各有大型牙齒21~26枚,長度為4~5公分,直徑為1公分,是海豚科中牙齒最大的一種。
瓶鼻海豚的前2枚頸椎愈合,13~14對肋骨中有5對是雙頭肋。瓶鼻海豚身體兩側的溫度經常是一面高,一面低,而且不斷地交替變化,其原因尚不清楚。
 
瓶鼻海豚的皮膚光滑無毛,全身灰黑色,顏色從脊鰭尖端附近的深灰色,逐漸變化到淡灰色,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面皆為灰黑色,腹部基本上上是純白色。這種顏色的組合,使得瓶鼻海豚在水中游泳的時候,從上方和下方都難以被發現。噴氣孔至前額之間有深色帶,眼睛到吻突之間也有1~2條深色帶。
成年瓶鼻海豚的身長在2~4公尺之間,體重在150~650公斤之間。平均講來,雄性的體長大約比雌性長10~20公分,而且雄性的體重要重很多。瓶鼻海豚的大小也和生活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繫。在水溫較低的遠洋生活的瓶鼻海豚比在溫暖的淺海區生活的瓶鼻海豚體格要大。比如蘇格蘭的默里灣是瓶鼻海豚分佈最靠北的地方,那裡的瓶鼻海豚平均身長接近4公尺,而在美國的佛羅里達附近的熱帶海域生活的瓶鼻海豚平均身長是2.5公尺。而且在水溫較低的遠洋生活的瓶鼻海豚體內含有更多的脂肪和更適合深潛的血液成分。<ref>[https://blog.xuite.net/cathy0112/dollphin/ 瓶鼻海豚,隨意窩-Xuite日誌]</ref>
==生活習性==
以魚類或 [[ 頭足類 ]] 為食,偶而吃 [[ 甲殼類 ]] 。沿岸型的瓶鼻海豚一群在10隻以內;外海型一群通常為25隻以內,最多可達500隻。有研究指出一些近岸族群具開放的社會結構,團體內的成員會有所變動。極度活躍,常見船尾、船首乘浪,亦常見鯨尾擊浪與跳躍高度達數公尺的躍身擊浪。沿岸潛水的時間通常在4分鐘以內,外海有時會比較久;浮升時很少露出嘴喙,通常只會露出前額。同一群隊的成員之間會互助合作;會與 [[ 海龜 ]] [[ 鯊魚 ]] 或其他 [[ 鯨豚 ]] 共游。 外海型的瓶鼻海豚似乎有季節性遷徙的傾向,沿岸型的瓶鼻海豚則為定棲性族群。沿岸型的瓶鼻海豚出沒於河流、潟湖與開放海域,外海型則常見於離島周遭與開放性海域。瓶鼻海豚的分布範圍甚廣,普遍於世界各地的冷溫帶至熱帶海域,地中海、紅海與黑海等封閉海域亦有紀錄;而出現於熱帶海域的族群主要為沿岸型,但熱帶太平洋東部亦可見到外海型。臺灣在所有海域皆有發現,主要位於本島東部與臺灣海峽。<ref>[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 瓶鼻海豚,台灣國家公園]</ref>
外海型的瓶鼻海豚似乎有季節性遷徙的傾向,沿岸型的瓶鼻海豚則為定棲性族群。沿岸型的瓶鼻海豚出沒於河流、[[潟湖]]與開放海域,外海型則常見於離島周遭與開放性海域。瓶鼻海豚的分布範圍甚廣,普遍於世界各地的冷溫帶至熱帶海域,地中海、紅海與黑海等封閉海域亦有紀錄;而出現於熱帶海域的族群主要為沿岸型,但熱帶太平洋東部亦可見到外海型。臺灣在所有海域皆有發現,主要位於本島東部與臺灣海峽。<ref>[https://npgis.cpami.gov.tw/public/detail/SpeciesDetail.aspx?SP_ID= 瓶鼻海豚,台灣國家公園]</ref>
==生活習性==
[[File:瓶鼻04.jpg|400px|缩略图|右|瓶鼻海豚[http://xm.fjsen.com/2017-10/27/content_20308526_all.htm 照片來自]]]
瓶鼻海豚通常的游速為每小時5~11公里;在短時間內,牠們的游速最高可以達到每小時70公里。瓶鼻海豚不僅身體呈流線型,而且有特殊的 [[ 皮膚 ]] 構造,皮膚外表十分光滑,裡面是海綿狀結構,有很多乳突,乳突之間充滿液體,猶如無數充滿流體的細管,當皮膚表面受到海水紊流的壓力變化時,細管內的流體就隨著這種壓力的改變流出或流入,使紊流的部分能量被吸收,所以在高速遊動時不會造成嚴重的紊流,還能將紊流變成層流,大大地減少了水的摩擦阻力,使遊動時既省勁又快速。
瓶鼻海豚的 [[ 跳水 ]] 本領很強,有時全身躍出水面1~2公尺高,特別是在暴風雨到來之前這種活動更為頻繁 。每隔5~8分鐘瓶鼻海豚必須浮上水面用呼吸孔換氣。通常它們每分鐘會換氣2~3次。瓶鼻海豚的睡眠很淺,有科學家認為瓶鼻海豚大腦的兩個半球交替地休息和工作
每隔5~8分鐘 瓶鼻海豚 必須浮上 常在靠近陸地的淺海區域活動,較少游向遠海,一般隨著 面用呼吸孔換氣 溫和食物分佈的變化可作向岸或離岸的洄遊 瓶鼻海豚喜歡群居, 通常 十多隻組成一群生活。牠 每分鐘 換氣2~3次 長期保持這種社會結構 通常是雌性 瓶鼻海豚 和她們 睡眠很淺 幼崽組成一群。生活在離岸深水水域的瓶鼻海豚群可以聯合成一個上百隻的大群一起混游。雄性瓶鼻海豚通常獨自生活或2~3隻組成一個小群 有科學家認為 牠們只在短期內會加入其他雌性 瓶鼻海豚 群。瓶鼻海豚群體成員之間 眷戀性很強,如果一個 半球交替地休息和工作 體受傷,其他成員並不逃逸,而是圍攏著受傷的同伴不忍捨棄
瓶鼻海豚常在靠近陸地的淺海區域活動,較少游向遠海,一般隨著水溫和食物分佈的變化可作向岸或離岸的洄遊。瓶鼻海豚喜歡群居,通常十多隻組成一群生活。牠們會長期保持這種社會結構。通常是雌性瓶鼻海豚和她們的幼崽組成一群。生活在離岸深水水域的瓶鼻海豚群可以聯合成一個上百隻的大群,有時包含其他種類的海豚甚至領航鯨,有時同偽虎鯨群一起混游。雄性瓶鼻海豚通常獨自生活或2~3隻組成一個小群,牠們只在短期內會加入其他雌性瓶鼻海豚的大群。瓶鼻海豚群體成員之間的眷戀性很強,如果一個個體受傷,其他成員並不逃逸,而是圍攏著受傷的同伴不忍捨棄。 瓶鼻海豚的性格友好、活潑而富有好奇心。瓶鼻海豚喜歡跟隨船隻,經常會有一群瓶鼻海豚接近一名 [[ 潛水員 ]] ,偶爾瓶鼻海豚也會救助受傷的潛水員並把他托到水面上 。2004年11月,在紐西蘭海岸,有三名救生員受到一條3公尺長的大白鯊的威脅,一群瓶鼻海豚及時趕來,將三人緊緊地包圍住,直到40多分鐘後他們安全地返回岸邊 。<ref>[https://blog.xuite.net/cathy0112/dollphin/34144107 瓶鼻海豚,隨意窩-Xuite日誌]</ref>
==粉紅瓶鼻海豚==
世界上最罕見的海豚是粉紅瓶鼻海豚。粉紅瓶鼻海豚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是一種粉粉嫩嫩的海豚,看上去非常的呆萌可愛。粉紅瓶鼻海豚的外觀看上去和其他海豚沒有差別,唯一不同的地方是粉紅瓶鼻海豚不像其他 [[ 海豚 ]] 一樣背部有個鰭,而是非常平滑的小山丘,這讓它看上去比其他的海豚更加優美。
===一、粉紅瓶鼻海豚的生活習性===
粉紅瓶鼻海豚海豚生活在 [[ 淡水區 ]] ,是淡水區裏體型最大的豚類了。粉紅瓶鼻海豚大多分佈在亞馬遜河流域,它的體積大約有3米長,重量也不算很重,相比於其他豚類來説,粉紅瓶鼻海豚的體積很小。但是它的尾巴很大,看起來就像大象的兩扇耳朵。粉紅瓶鼻海豚的全身都是粉紅色,據説是因為亞馬遜河流域的特殊氣候和它每天所吃的食物有關。
粉紅瓶鼻海豚是 [[ 羣居性生物 ]] ,這可能和它們瘦小的體積有關。它們通常集體行動捕食小魚,一些海豚負責追趕,另外一些負責圍堵,配合的十分默契。粉紅瓶鼻海豚每天的進食量非常巨大,每次捕食食物,每隻海豚只能分的很少的食物,所以它們需要不斷地尋找食物。由於羣居性的生活習慣,也使得它們的處境較為安全,很少會遇到被捕殺的危險。
===二、粉紅瓶鼻海豚的蹤跡===
世界上最罕見的海豚是 什麼 粉紅瓶鼻海豚 (粉色海豚) 第3張 有一位經常往返於加爾卡修湖的船長 有幸見到並且拍到了粉紅瓶鼻海豚的身影,這個發現令人們驚奇不已。後來,這位船長一直不斷地繼續尋找粉紅瓶鼻海豚的蹤跡,但是在其他地方几乎沒有見到。所以,亞馬遜河流域裏可能真的有某種特殊的食物可以滿足粉紅瓶鼻海豚的生長所需 。現在,會有人有組織的帶領人們前往加爾卡修湖參觀粉紅瓶鼻海豚,但是人們都自覺的不會去打擾它們的正常生活 。<ref>[https://www.nanjuefeng.com/zh-mo/kuaixun/xiantan/73812.html 粉紅瓶鼻海豚,男爵風]</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30">
File:瓶鼻07.jpg|缩略图|粉紅瓶鼻海豚[https://www.nanjuefeng.com/zh-mo/kuaixun/xiantan 照片來自]
2021年7月19日花蓮區漁會內港,發現一隻迷航的瓶鼻海豚出沒,許多民眾聞訊趕到現場搜索牠的蹤跡。沒想到今(22)日被發現,瓶鼻海豚的背鰭竟然纏上一個疑似是拋棄式雨衣的廢棄物,讓人擔憂海洋垃圾影響生態,還好這個廢棄物已經被海豚順利拋掉。
[[ 攝影師 ]] 楊均濰這幾天都在記錄這個美麗的錯誤,認為這尾瓶鼻海豚似乎有探險的勇氣,目前無法得知是如何迷航,但包括海巡人員在內都很關心它的安危。沒想到下午他觀察瓶鼻海豚的背鰭竟然出現一片黃色的垃圾,仔細看很有可能是被丟棄的一次性雨衣,他很擔憂是否會影響海豚的安危,還好沒多久,這個疑似雨衣的物品已經被甩脫。
由於海豚還會在港區停留多久不得而知,許多研究人員都在現場觀察,希望牠能安全平安游回太平洋,和伙伴團聚。<ref>[https://www.bcc.com.tw/newsView.6734405 瓶鼻海豚,中廣中國廣播公司]</ref>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視頻==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gallery>
==視頻==
看瓶鼻海豚如何使用「泥巴網」捕魚《國家地理》雜誌
4K《關於瓶鼻海豚的24個小時》(Bottlenose Dolphin)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Ex5u8ge7s}}
 
== 參考資料 ==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海豚類]]
31,7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