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五百女子入佛门
,创建页面,内容为“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a90bcee18cf4ef3bcc451d53f3be554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
thumb|350px|right|[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9a90bcee18cf4ef3bcc451d53f3be554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8344c67a0102yplr.html 图片来自新浪网]]]
'''第十六则·五百女子入佛门''',这些女人还在香华台上设置供台,摆上供品,燃起香花。一连几天,青烟香熏袅袅不绝;五百女子日以继夜,长跪不起,祈祷梵天神明显灵,满足她们的愿望和期求。
膝盖肿了、噪子哑了,使人疼痛难忍,但她们仍祈求着,祈求着。
佛陀看见这五百女子心诚坚定,也是她们得渡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率领众多圣弟子飞腾升空,向着孤岛而来,降落在香华台上。
== 原文 ==
舍卫国东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四面环海,与陆地遥遥相对,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
小岛地势平坦,宛如突兀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别致绮丽而神秘莫测的平台,况且岛上还有一座真正的平台——香华台,它被那浩瀚无垠,深邃宽厚的蓝色拥托着,更添几分神灵妙趣。
岛上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整个小岛笼罩在一种清香淡雅,纯净光洁的氛围中,给人沁人心脾的舒畅感受。
这宝岛上的主人是五百名婆罗门女子,更是非同一般,个个才貌出众、品行高尚。她们闲居僻静之地,远离纷杂的尘世,绝不沾染世俗的污浊和卑陋。
五百女子都相信万事万物必定自然运转的道理,而且都非常诚心礼敬天地。每天专心致力于道术的学习,不断地进取,从不懈怠偷懒。也正是因为她们离群索居,又独自信仰、专修己道,所以对天下事不闻不问,消息闭塞,对佛教在世间的流传和盛行就更是无从知晓,既然不知道,也就谈不上什么信奉尊崇了。
就这样,她们在孤岛上过着平静孤寡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过于平淡、毫无起伏的日子,难免有些女子会发些感慨:
「我们生为女人身,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生命短促,时光又过得那么快,我们的肉体会一天天地衰弱、枯萎,直到死去。这个命运恐怕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与其空耗时光,坐以待毙,不如趁早到香华台上许个愿,说不定能改变一下我们的命运呢?」
五百个婆罗门女子相互簇拥着登上香华台。分头去采香华,不一会儿,人手一枝,聚集到一起,一齐屈膝跪在台上,将香华捧在胸前,虔诚地低头默念,然后向着天空,齐声发愿:
「愿苍天垂恩,让我们这五百女子生在梵天之上,长生不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远离那充满罪恶、欲望和污秽的凡尘,摆脱那引起无穷无尽的忧虑、烦恼和悲愁的俗界吧!」
这些女人还在香华台上设置供台,摆上供品,燃起香花。一连几天,青烟香熏袅袅不绝;五百女子日以继夜,长跪不起,祈祷梵天神明显灵,满足她们的愿望和期求。
膝盖肿了、噪子哑了,使人疼痛难忍,但她们仍祈求着,祈求着。
佛陀看见这五百女子心诚坚定,也是她们得渡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率领众多圣弟子飞腾升空,向着孤岛而来,降落在香华台上。
经过数日以来的焚香祈祷,五百女子此时已经疲累不堪,她们虚弱的身体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就在恍惚迷惘的时候,心中猛然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个个大睁双眼,因为眼前是从天而降的一位尊者,端坐树下,平静而慈祥地望着她们,他的身旁有五百个侍从簇拥着。
这些女子大喜过望,所有的疲惫、劳顿以及疼痛全拋到脑后,不约而同地惊呼道:
「是天神!是天神显灵啦!他听到我们的祈求,来解救我们啦!」她们激动得声音在打颤发抖。五百个女子顿时欢喜雀跃、泪流满面。兴奋地相互拉扯、拥抱着,相互庆贺、告慰着。
正在这些婆罗门女子欢天喜地相互拥抱的时候,只见一位从天而降的天人高声说道:
「这不是天神,这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中最高无上的至尊,名号为『佛』。佛的法力功德,不可思议,能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免受三毒苦厄。」
五百个女子惊叹不已,立即叩拜佛陀,倾诉她们的心事:
「我们生在人生间,又是女子,难免会沾染到那些丑恶的气息。因此我们决心远离尘世,精进修行,解除生死痛苦。恳请佛陀教导佛法,让我们开启智能。」
佛陀回答说:「你们是出于善良的本性才发此愿的。世上有两种行为所带来的报应是最快速明显的。那就是善有善报,施善得福;恶有恶报,行恶遭殃。世间的苦和天上的乐,为人处事带来的烦忧和无欲无为所伴随的寂静,哪一个才是值得追求的呢?」
接着,佛陀开始为这五百个婆罗门女子说法,当佛陀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时候,那五百个婆罗门女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愿皈依佛陀,聆听教法,认真修学!」
说话间,五百个婆罗门女个个头发脱落,身着修行袈裟,俨然是五百个皈依佛门的比丘尼。后来,这五百比丘尼继续在此香华台精进修佛,最后皆开悟证果,脱离三界生死轮回。<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44102.html 第十六则·五百女子入佛门]</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第十六则·五百女子入佛门''',这些女人还在香华台上设置供台,摆上供品,燃起香花。一连几天,青烟香熏袅袅不绝;五百女子日以继夜,长跪不起,祈祷梵天神明显灵,满足她们的愿望和期求。
膝盖肿了、噪子哑了,使人疼痛难忍,但她们仍祈求着,祈求着。
佛陀看见这五百女子心诚坚定,也是她们得渡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率领众多圣弟子飞腾升空,向着孤岛而来,降落在香华台上。
== 原文 ==
舍卫国东南方的汪洋大海之中,矗立着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四面环海,与陆地遥遥相对,仿佛是一块与世隔绝而又可望不可及的人间仙境。
小岛地势平坦,宛如突兀在海平面上的一座别致绮丽而神秘莫测的平台,况且岛上还有一座真正的平台——香华台,它被那浩瀚无垠,深邃宽厚的蓝色拥托着,更添几分神灵妙趣。
岛上树木花草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整个小岛笼罩在一种清香淡雅,纯净光洁的氛围中,给人沁人心脾的舒畅感受。
这宝岛上的主人是五百名婆罗门女子,更是非同一般,个个才貌出众、品行高尚。她们闲居僻静之地,远离纷杂的尘世,绝不沾染世俗的污浊和卑陋。
五百女子都相信万事万物必定自然运转的道理,而且都非常诚心礼敬天地。每天专心致力于道术的学习,不断地进取,从不懈怠偷懒。也正是因为她们离群索居,又独自信仰、专修己道,所以对天下事不闻不问,消息闭塞,对佛教在世间的流传和盛行就更是无从知晓,既然不知道,也就谈不上什么信奉尊崇了。
就这样,她们在孤岛上过着平静孤寡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过于平淡、毫无起伏的日子,难免有些女子会发些感慨:
「我们生为女人身,从小到大,从大到老,生命短促,时光又过得那么快,我们的肉体会一天天地衰弱、枯萎,直到死去。这个命运恐怕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与其空耗时光,坐以待毙,不如趁早到香华台上许个愿,说不定能改变一下我们的命运呢?」
五百个婆罗门女子相互簇拥着登上香华台。分头去采香华,不一会儿,人手一枝,聚集到一起,一齐屈膝跪在台上,将香华捧在胸前,虔诚地低头默念,然后向着天空,齐声发愿:
「愿苍天垂恩,让我们这五百女子生在梵天之上,长生不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远离那充满罪恶、欲望和污秽的凡尘,摆脱那引起无穷无尽的忧虑、烦恼和悲愁的俗界吧!」
这些女人还在香华台上设置供台,摆上供品,燃起香花。一连几天,青烟香熏袅袅不绝;五百女子日以继夜,长跪不起,祈祷梵天神明显灵,满足她们的愿望和期求。
膝盖肿了、噪子哑了,使人疼痛难忍,但她们仍祈求着,祈求着。
佛陀看见这五百女子心诚坚定,也是她们得渡的因缘成熟了。于是,世尊率领众多圣弟子飞腾升空,向着孤岛而来,降落在香华台上。
经过数日以来的焚香祈祷,五百女子此时已经疲累不堪,她们虚弱的身体摇摇欲坠,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就在恍惚迷惘的时候,心中猛然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个个大睁双眼,因为眼前是从天而降的一位尊者,端坐树下,平静而慈祥地望着她们,他的身旁有五百个侍从簇拥着。
这些女子大喜过望,所有的疲惫、劳顿以及疼痛全拋到脑后,不约而同地惊呼道:
「是天神!是天神显灵啦!他听到我们的祈求,来解救我们啦!」她们激动得声音在打颤发抖。五百个女子顿时欢喜雀跃、泪流满面。兴奋地相互拉扯、拥抱着,相互庆贺、告慰着。
正在这些婆罗门女子欢天喜地相互拥抱的时候,只见一位从天而降的天人高声说道:
「这不是天神,这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中最高无上的至尊,名号为『佛』。佛的法力功德,不可思议,能帮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免受三毒苦厄。」
五百个女子惊叹不已,立即叩拜佛陀,倾诉她们的心事:
「我们生在人生间,又是女子,难免会沾染到那些丑恶的气息。因此我们决心远离尘世,精进修行,解除生死痛苦。恳请佛陀教导佛法,让我们开启智能。」
佛陀回答说:「你们是出于善良的本性才发此愿的。世上有两种行为所带来的报应是最快速明显的。那就是善有善报,施善得福;恶有恶报,行恶遭殃。世间的苦和天上的乐,为人处事带来的烦忧和无欲无为所伴随的寂静,哪一个才是值得追求的呢?」
接着,佛陀开始为这五百个婆罗门女子说法,当佛陀说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时候,那五百个婆罗门女子异口同声地回答:「愿皈依佛陀,聆听教法,认真修学!」
说话间,五百个婆罗门女个个头发脱落,身着修行袈裟,俨然是五百个皈依佛门的比丘尼。后来,这五百比丘尼继续在此香华台精进修佛,最后皆开悟证果,脱离三界生死轮回。<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fojing/44102.html 第十六则·五百女子入佛门]</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