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10
次編輯
變更
采掘业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名称 = '''采掘业''' | 图像 = File:采掘业.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26387029238821693…”
{{Infobox person
| 名称 = '''采掘业'''
| 图像 =
[[File:采掘业.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263870292388216930.jpg 原图链接] [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imageId=263870292388216930&source=360tusou 来自图虫创意网]]]
}}
'''<big>采掘业</big>''',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采掘业产品]]。采掘业的发展为各个部门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ref>[https://wenda.so.com/q/1378337146077478 采掘业和采矿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详细说明]</ref>
==介绍==
采掘业是从自然界直接开采各种原料、燃料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如煤炭、铁矿、石油与天然气、化学矿等)采选,木材采伐及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等。其特点为: ①以自然界的天然物质为劳动对象,其产品是制造业必须的原材料; ②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产品运输量大; ③矿床资源的有限性。发展采掘工业必须考虑其资源、储量、品位、赋存条件及其分布、国家急需程度、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决定其合理的开采规模、年限和开发时序。<ref>[http://www.zhaoshang100.com/g23713155/ 采掘业行业投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f>
==行业状况分类==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 矿产开采三类。
==全球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及启示==
'''全球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一)[[投资规模]]: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据UNCTAD统计,1990年全球采掘业的FDI(FDI 意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582亿美元,至2005年已达6101亿美元。其中,2003-2005年间,采掘业年均FDI流量达到448.9亿美元,较1989-1991年间的年均94.8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2003-2005年间采掘业占全球FDI流入额的比重已经达到12%。尽管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这一比重仍然较低,但是考虑到矿产资源价格持续走高,采掘业利润较为可观,因此全球采掘业FDI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全球采掘业FDI的参与主体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愈发重视这一领域。其中,发展中国家投资采掘业的步伐尤为迅速,从1989-1991年间的年均2.45亿美元迅速增至2003-2005年间的年均37.23亿美元,增长了15倍;同期,发达国家的采掘业投资也从年均92.35亿美元增至年均416.34亿美元。以荷兰为例,2000年荷兰采掘业FDI存量为510.45亿美元,2005年已达到了1621.25亿美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3倍之多;1998-2000年间荷兰采掘业FDI的年均流量仅21.27亿美元,2003-2005年间已达393.05亿美元,足见其采掘业FDI发展之迅速。
'''[[投资主体]]'''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在采掘业FDI中始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以金属采矿业为例,2005年按世界总产值份额排名的前25家金属采矿企业中,有15家来自发达国家,其中荷兰、英国和美国是采掘业FDI的三大来源国。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在全球采掘业FDI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采掘业FDI领域中的日益活跃。据UNCTAD统计,1990-2005年,发展中国家采掘业FDI存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已经从1.2%增至5.5%。
这一趋势主要由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所驱动,且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尤为显著。在拉丁美洲,采掘业已成为其近年来FDI的主要目标。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17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一大镍商加拿大英可公司,是发展中国家公司进行的最大收购案例。
此外,委内瑞拉、智利和阿根廷也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等国的采掘业海外投资也不断增长。2005-2006年间,印度ONGC Videsh公司向海外(古巴、埃及等)进行了九次采掘业收购,截至2006年3月,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占印度海外收购总价值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在东南欧,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进行下游垂直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上游勘探和开采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通过FDI逐步实现采掘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公司。
此外,尽管在不同类型的采掘业,投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相差迥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在金属采矿业,私人企业独占鳌头,主导着全球金属矿产的生产;但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情况则截然相反。由于OPEC及发展中国家石油国有化浪潮的出现,国有石油企业逐渐取代了私人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且这一趋势不断彰显。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储藏量企业均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其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77%,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私人跨国公司仅占10%。
(三)投资区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全球采掘业FDI的地理分布,也存在相似的发展趋势,即尽管发达国家依然吸引了全球采掘业FDI的绝大部分,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采掘业投资目标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据统计,发达国家吸引的采掘业外资流人量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86%下降到2005年71%,而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采掘业外资存量不仅在1990-2000年间增长了近9倍,而且2000-2005年间继续增长了50%。
如果进行区域的细分,可以发现近年来采掘业FDI流人量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尤为迅速。2004年,埃及、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量超过总外资的60%;2005年,委内瑞拉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也高达1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联邦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投资目标地。截止到2005年,这些国家所吸引的采掘业外资存量已达360亿美元,并超过了传统的采矿国,如南非(270亿美元)等。
如果进行行业的细分,那么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UNCTAD对27个石油天然气跨国公司研究发现,其发展中东道国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及俄罗斯联邦等;在金属采矿业,2006年在金属矿产的勘探阶段,接受项目最多的发展中东道国是秘鲁(12个),随后是智利(6个)、印尼(4个);在采矿生产阶段,秘鲁(8个)和智利(7个)是前25名采矿公司投资最多的东道国;在精炼阶段,智利同样拥有数量最多的项目(7个),其后是南非(4个)和秘鲁(3个)。
(四)投资方式:采掘业跨国并购与联盟浪潮再起
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形类似,跨国并购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全球FDI的发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上次跨国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而此次跨国并购浪潮却集中在采掘业领域,其驱动因素主要是全球采掘业公司利润的不断增长导致股票价格上扬。从未来看,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据UNCTAD统计,2004年全球采掘业的跨国收购额只有168亿美元,2005年激增至1053亿美元,其中,约3/4的跨国并购案例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相比之下,采矿与采石工程中的跨国并购活动相对较少。但是近两三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高涨,全球矿业也成为并购的焦点。自2005年底以来,仅并购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案例就达到了5起。2006年,采矿与采石行业的跨国并购额创下了55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2005-2006年发达国家采矿业部门的跨国并购额增长近5倍(110.35亿美元-504.92亿美元),收购额增长近7倍(48.58亿美元-369.03亿美元)。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英荷科鲁斯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之间逐渐倾向于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增强它们的整体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控制等实力。例如,世界第三大铝生产商--俄罗斯铝业公司就是强强联合的产物;2007年全球最大的采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也启动了对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Rio Tinto)的收购,等等。伴随企业跨国并购重组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采掘业的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金属矿产领域,2006年十大企业控制了全球所有非能源矿产总价值的33%,而1995年这一比例仅为26%;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1995-2005年间前2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也由59%上升到63%。
二、国内企业参与采掘业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全球采掘业FDI的盛行是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此次采掘业FDI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日渐活跃,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采掘业FDI的规模仍然偏小。
2005年中国采掘业FDl分别相当于全球采掘业FDI流量和存量的1.4%和3.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分别为8.3%和5.5%)。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能源需求缺口将日益扩大。由于国内能源开采有限,矿产资源进口则会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因此,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企业有必要在全球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和推动采掘业FDI。邓宁的OLI范式分析也表明,我国企业不仅有必要积极投身其中,而且也基本具备了进军海外采掘业的条件。
(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
在资金方面,我国资源型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均为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不仅拥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可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而且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融资补贴和投资保险等,从而可以凭借雄厚的实力进行海外采掘业投资。在国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铝业等企业已成功在海外上市,可以凭借良好的信誉和管理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在技术方面,专利技术也是资源型企业国际化的所有权优势来源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的项目,如深海油气钻采和液体天然气的生产等。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分别在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冶炼等领域占有技术优势,特别是中海油,在高难度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流的技术和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
在规模经济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资本积累,国内石油企业、采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具有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例如,中石油在世界50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中位居第八,且已在23个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产,而中石化与中海油同样榜上有名。
(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市场缺陷而引起的交易费用增加,从而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内部转移。首先,当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暴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不稳定性愈来愈显著;其次,部分石油丰富的东道国考虑到能源资源的战略重要性以及较高的资源租(Resource Rent),越来越多地对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加以控制。
最后,作为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的中东和非洲地区大多局势动荡,而欧美国家往往实行抑制我国获得海外能源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获取能源的交易成本较高,且国家经济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国内企业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用垂直一体化经营等内部化战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的供应与贸易,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而且可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三)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
区位优势,主要是东道国在投资环境方面具有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利的优势条件,如当地的外资政策、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一方面,考虑采掘业的特点,东道国资源禀赋是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据现有统计,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
这些石油丰富的国家,多数缺乏自我充分开发能力,这就为我国企业进军这些国家提供了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在采掘业活动的各阶段,东道国政府政策和制度也至关重要,如外资政策、采矿政策等。2006年UNCTAD的调查显示,各国184项政策变化中,80%是有利于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如埃及将企业税从40%降低到20%,海湾产油国也制定了吸引国际石油资本的优惠政策。因此我国企业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开展采掘业FDI,不仅可以保障国内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而且对投资企业自身来说也是很好的盈利机会。
'''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的我国来说,尽管国内采掘业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上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在推动采掘业FDI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应采取如下相关政策措施。
首先,在政府的角色定位方面,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而获得成功的,采掘业领域的FDI尤其如此。因此,我国政府应逐步完善FDI的促进政策和支持体系,特别是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立法,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利益。与此同时,和其他行业的FDI相比,进军采掘业需要更为雄厚的财力和资金保障,可以通过融资补贴提供财政支持,或者采取出口信贷、贷款补贴与投资担保等措施直接参与项目融资,使我国企业投资海外时有能力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能源。
第二,在投资区域的选择方面,一方面,我国企业应积极推进对发达国家采掘业的投资,以获取知识和技术等战略资产,进一步提升企业现有的所有权优势,应将北美及欧洲国家(如荷兰、德国和英国)作为能源部门并购和股权收购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开发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战略区域;而在铁铝铜等金属矿产部门,应将南美、亚太地区、东欧-俄罗斯、非洲及北美地区作为重点区域。
第三,在投资方式的选取方面,加快国外、国内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是目前采掘业FDI的首选方式。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充分了解东道国的企业情况、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法律体系,积极并购在市场、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第四,在投资风险的防范方面,海外经营企业应该极力规避因采掘业投资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社会与环境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其一,国内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创造在国际市场应对竞争的垄断优势,因为先进的技术在寻找矿产及油气资源、降低投资风险和控制产品成本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企业应加强培训,加快培养精通法律、经济、管理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其三,企业在投资前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对东道国矿产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对投资盈利能力和预期风险收益率的评估等。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450 礦冶總論]]
| 名称 = '''采掘业'''
| 图像 =
[[File:采掘业.jpg|缩略图||center|[https://icweiliimg1.pstatp.com/weili/bl/263870292388216930.jpg 原图链接] [https://stock.tuchong.com/image?imageId=263870292388216930&source=360tusou 来自图虫创意网]]]
}}
'''<big>采掘业</big>''',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采掘业产品]]。采掘业的发展为各个部门提供了丰富的[[矿物原料]],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ref>[https://wenda.so.com/q/1378337146077478 采掘业和采矿业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请详细说明]</ref>
==介绍==
采掘业是从自然界直接开采各种原料、燃料的工业部门,主要包括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如煤炭、铁矿、石油与天然气、化学矿等)采选,木材采伐及自来水的生产与供应等。其特点为: ①以自然界的天然物质为劳动对象,其产品是制造业必须的原材料; ②建设周期长,投资大,产品运输量大; ③矿床资源的有限性。发展采掘工业必须考虑其资源、储量、品位、赋存条件及其分布、国家急需程度、所处的交通地理位置,以决定其合理的开采规模、年限和开发时序。<ref>[http://www.zhaoshang100.com/g23713155/ 采掘业行业投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ref>
==行业状况分类==
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 矿产开采三类。
==全球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趋势及启示==
'''全球采掘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一)[[投资规模]]:发展迅速且前景广阔
据UNCTAD统计,1990年全球采掘业的FDI(FDI 意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为1582亿美元,至2005年已达6101亿美元。其中,2003-2005年间,采掘业年均FDI流量达到448.9亿美元,较1989-1991年间的年均94.8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2003-2005年间采掘业占全球FDI流入额的比重已经达到12%。尽管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相比,这一比重仍然较低,但是考虑到矿产资源价格持续走高,采掘业利润较为可观,因此全球采掘业FDI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从全球采掘业FDI的参与主体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愈发重视这一领域。其中,发展中国家投资采掘业的步伐尤为迅速,从1989-1991年间的年均2.45亿美元迅速增至2003-2005年间的年均37.23亿美元,增长了15倍;同期,发达国家的采掘业投资也从年均92.35亿美元增至年均416.34亿美元。以荷兰为例,2000年荷兰采掘业FDI存量为510.45亿美元,2005年已达到了1621.25亿美元,短短5年间增长了3倍之多;1998-2000年间荷兰采掘业FDI的年均流量仅21.27亿美元,2003-2005年间已达393.05亿美元,足见其采掘业FDI发展之迅速。
'''[[投资主体]]'''
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日益活跃
一直以来,发达国家在采掘业FDI中始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以金属采矿业为例,2005年按世界总产值份额排名的前25家金属采矿企业中,有15家来自发达国家,其中荷兰、英国和美国是采掘业FDI的三大来源国。但是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在全球采掘业FDI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99%下降到2005年的9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在采掘业FDI领域中的日益活跃。据UNCTAD统计,1990-2005年,发展中国家采掘业FDI存量在全球所占份额已经从1.2%增至5.5%。
这一趋势主要由亚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经济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所驱动,且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尤为显著。在拉丁美洲,采掘业已成为其近年来FDI的主要目标。2006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以170亿美元收购世界第一大镍商加拿大英可公司,是发展中国家公司进行的最大收购案例。
此外,委内瑞拉、智利和阿根廷也是重要的投资来源国。在亚洲,中国和印度等国的采掘业海外投资也不断增长。2005-2006年间,印度ONGC Videsh公司向海外(古巴、埃及等)进行了九次采掘业收购,截至2006年3月,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占印度海外收购总价值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9%。在东南欧,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进行下游垂直一体化经营,同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上游勘探和开采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通过FDI逐步实现采掘业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不断提高,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性公司。
此外,尽管在不同类型的采掘业,投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相差迥异,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仍然表现出了良好的势头。在金属采矿业,私人企业独占鳌头,主导着全球金属矿产的生产;但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情况则截然相反。由于OPEC及发展中国家石油国有化浪潮的出现,国有石油企业逐渐取代了私人跨国公司的主导地位,且这一趋势不断彰显。2005年,世界前十大石油储藏量企业均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其占全球石油总储量的77%,而来自发达国家的私人跨国公司仅占10%。
(三)投资区位: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全球采掘业FDI的地理分布,也存在相似的发展趋势,即尽管发达国家依然吸引了全球采掘业FDI的绝大部分,但其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作为采掘业投资目标国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据统计,发达国家吸引的采掘业外资流人量所占比重从1990年的86%下降到2005年71%,而发展中国家所吸引的采掘业外资存量不仅在1990-2000年间增长了近9倍,而且2000-2005年间继续增长了50%。
如果进行区域的细分,可以发现近年来采掘业FDI流人量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增长尤为迅速。2004年,埃及、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量超过总外资的60%;2005年,委内瑞拉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外资流人也高达10亿美元。此外,俄罗斯联邦及其他独联体国家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投资目标地。截止到2005年,这些国家所吸引的采掘业外资存量已达360亿美元,并超过了传统的采矿国,如南非(270亿美元)等。
如果进行行业的细分,那么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UNCTAD对27个石油天然气跨国公司研究发现,其发展中东道国主要有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及俄罗斯联邦等;在金属采矿业,2006年在金属矿产的勘探阶段,接受项目最多的发展中东道国是秘鲁(12个),随后是智利(6个)、印尼(4个);在采矿生产阶段,秘鲁(8个)和智利(7个)是前25名采矿公司投资最多的东道国;在精炼阶段,智利同样拥有数量最多的项目(7个),其后是南非(4个)和秘鲁(3个)。
(四)投资方式:采掘业跨国并购与联盟浪潮再起
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情形类似,跨国并购浪潮极大地推动了全球FDI的发展。但是与之不同的是,上次跨国并购浪潮主要发生在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而此次跨国并购浪潮却集中在采掘业领域,其驱动因素主要是全球采掘业公司利润的不断增长导致股票价格上扬。从未来看,这种趋势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据UNCTAD统计,2004年全球采掘业的跨国收购额只有168亿美元,2005年激增至1053亿美元,其中,约3/4的跨国并购案例分布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相比之下,采矿与采石工程中的跨国并购活动相对较少。但是近两三年,随着矿产品价格的高涨,全球矿业也成为并购的焦点。自2005年底以来,仅并购额超过100亿美元的案例就达到了5起。2006年,采矿与采石行业的跨国并购额创下了55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其中,2005-2006年发达国家采矿业部门的跨国并购额增长近5倍(110.35亿美元-504.92亿美元),收购额增长近7倍(48.58亿美元-369.03亿美元)。同样,发展中国家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英荷科鲁斯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之间逐渐倾向于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增强它们的整体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控制等实力。例如,世界第三大铝生产商--俄罗斯铝业公司就是强强联合的产物;2007年全球最大的采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ton)也启动了对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Rio Tinto)的收购,等等。伴随企业跨国并购重组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采掘业的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在金属矿产领域,2006年十大企业控制了全球所有非能源矿产总价值的33%,而1995年这一比例仅为26%;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1995-2005年间前25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也由59%上升到63%。
二、国内企业参与采掘业对外投资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全球采掘业FDI的盛行是在当今世界能源紧张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此次采掘业FDI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日渐活跃,相比之下,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采掘业FDI的规模仍然偏小。
2005年中国采掘业FDl分别相当于全球采掘业FDI流量和存量的1.4%和3.6%,远低于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分别为8.3%和5.5%)。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能源需求缺口将日益扩大。由于国内能源开采有限,矿产资源进口则会进一步加大我国对外资源的依存度。因此,为了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我国企业有必要在全球新形势下积极开展和推动采掘业FDI。邓宁的OLI范式分析也表明,我国企业不仅有必要积极投身其中,而且也基本具备了进军海外采掘业的条件。
(一)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
在资金方面,我国资源型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均为资本实力雄厚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在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不仅拥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可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贷款,而且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融资补贴和投资保险等,从而可以凭借雄厚的实力进行海外采掘业投资。在国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铝业等企业已成功在海外上市,可以凭借良好的信誉和管理能力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
在技术方面,专利技术也是资源型企业国际化的所有权优势来源之一,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的项目,如深海油气钻采和液体天然气的生产等。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目前分别在上游勘探开发和下游冶炼等领域占有技术优势,特别是中海油,在高难度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一流的技术和大批世界一流的技术人员。
在规模经济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资本积累,国内石油企业、采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具有了规模经济的优势。例如,中石油在世界50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中位居第八,且已在23个国家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产,而中石化与中海油同样榜上有名。
(二)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市场缺陷而引起的交易费用增加,从而在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进行产品和技术的内部转移。首先,当前国际矿产资源价格暴涨,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的不稳定性愈来愈显著;其次,部分石油丰富的东道国考虑到能源资源的战略重要性以及较高的资源租(Resource Rent),越来越多地对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加以控制。
最后,作为我国进口石油主要来源地的中东和非洲地区大多局势动荡,而欧美国家往往实行抑制我国获得海外能源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获取能源的交易成本较高,且国家经济也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国内企业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采用垂直一体化经营等内部化战略,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的供应与贸易,使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资源配置趋于稳定,而且可以实现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三)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
区位优势,主要是东道国在投资环境方面具有的对企业生产经营有利的优势条件,如当地的外资政策、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等。一方面,考虑采掘业的特点,东道国资源禀赋是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据现有统计,全球有待发现的经济可采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所占比例约为30.5%;其次分布在前苏联、北美、中南美洲和非洲地区,均在10%以上;而亚太和欧洲地区分别占5.5%和3.9%。
这些石油丰富的国家,多数缺乏自我充分开发能力,这就为我国企业进军这些国家提供了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在采掘业活动的各阶段,东道国政府政策和制度也至关重要,如外资政策、采矿政策等。2006年UNCTAD的调查显示,各国184项政策变化中,80%是有利于东道国吸引外资的,如埃及将企业税从40%降低到20%,海湾产油国也制定了吸引国际石油资本的优惠政策。因此我国企业可以有效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开展采掘业FDI,不仅可以保障国内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而且对投资企业自身来说也是很好的盈利机会。
'''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刚刚起步的我国来说,尽管国内采掘业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上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但在推动采掘业FDI方面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为此,应采取如下相关政策措施。
首先,在政府的角色定位方面,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依靠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而获得成功的,采掘业领域的FDI尤其如此。因此,我国政府应逐步完善FDI的促进政策和支持体系,特别是加强有关对外投资立法,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力与利益。与此同时,和其他行业的FDI相比,进军采掘业需要更为雄厚的财力和资金保障,可以通过融资补贴提供财政支持,或者采取出口信贷、贷款补贴与投资担保等措施直接参与项目融资,使我国企业投资海外时有能力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能源。
第二,在投资区域的选择方面,一方面,我国企业应积极推进对发达国家采掘业的投资,以获取知识和技术等战略资产,进一步提升企业现有的所有权优势,应将北美及欧洲国家(如荷兰、德国和英国)作为能源部门并购和股权收购的重点区域。另一方面,未来20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南美、北非等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应该成为我国开发利用世界石油资源的战略区域;而在铁铝铜等金属矿产部门,应将南美、亚太地区、东欧-俄罗斯、非洲及北美地区作为重点区域。
第三,在投资方式的选取方面,加快国外、国内范围内的并购活动是目前采掘业FDI的首选方式。国内企业可以通过充分了解东道国的企业情况、经济管理体系和制度法律体系,积极并购在市场、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的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大型企业进行强强联合,提高自身的技术实力,加强对海外投资市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第四,在投资风险的防范方面,海外经营企业应该极力规避因采掘业投资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政治风险、社会与环境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其一,国内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创造在国际市场应对竞争的垄断优势,因为先进的技术在寻找矿产及油气资源、降低投资风险和控制产品成本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二,企业应加强培训,加快培养精通法律、经济、管理的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其三,企业在投资前应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包括对东道国矿产数量和质量的评估、对投资盈利能力和预期风险收益率的评估等。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450 礦冶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