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7
次編輯
變更
董海川
,無編輯摘要
| 主要成就 = 威名震河朔 、创立和传播八卦掌
}}
'''<big>董海川 </big>''',(1797年-1882年)是武术家,生于 [[ 清代嘉庆 ]] 年间,原名董明魁,清朝 [[ 河北省文安县 ]] 朱家务村人。 他一般被认为是 [[ 八卦掌拳术 ]] 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 == 外貌特征 == 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膂力过人,擅长技击。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青年时认求真谛,行走江湖,云游四方为不给家乡族人招惹麻烦改名“海川”容纳江海百川之意。清嘉庆二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 早年经历 == 董海川(明魁)祖父[[董博轩]]为董家十三代迁居河北廊坊市文安朱家坞村,有二子:[[董守兴]],[[董守业]]。 其父董守业有三子:长子[[德魁]],次子[[明魁]],三子[[武魁]]。董海川幼时与堂兄[[董宪]]关系甚密,董宪喜文善武,必尽其术。受其影响,董海川嗜武成癖,与董宪形影不离,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 早年便在河朔地区响有威名。听长者讲,明魁幼时聪明过人,嗜武成癖,终日研文武二途,家传武艺一点既通,并秉性刚直,疾恶如仇,时为贫弱者打不平。 青年时认求真谛,行走江湖,云游四方为不给家乡族人招惹麻烦改名“海川”容纳江海百川之意。清嘉庆二年农历十月十三日,董海川出生在直隶文安县朱家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后分化出很多支系,其中一支迁至河北雄县开口村,到了董继德这一辈,董氏家族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灾,移居朱家务,从此安定下来,繁衍生息。 董继德有两个儿子,其中之一便是董海川的父亲董守业。董守业务农为生,也有人说他担任乡间的私塾先生,还有传言说他潜心研习少林武术。如今,各种传闻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父亲在武术上的造诣绝没有儿子董海川高。董守业有三个儿子,老大德魁;老二明魁,也就是董海川;老小武魁。 == 武术生涯 == 生于清代清嘉庆三年,原名董明魁<ref>[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27/19585532_0.shtml 百年八卦掌的传奇故事 ]凤凰新闻,2012年11月27日</ref>,清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ref>[http://www.zhwsmj.cn/content.asp?id=115 八卦拳开山祖师——董海川 ]武术秘籍网,2019年01月30日</ref> 人。一般认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和主要传播者。年轻时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学众家之长。于[[清道光]]五年(约1824年),时年26岁远游[[吴越巴蜀]],以武访友,历险搜奇,一去十三载。于道光十八年,年近四十余回归故乡,已改青年时之刚烈。朝夕习练揣摩,传授族人。时常外出数日,家人不知何为,问言访友。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臂力过人,擅长技击。少时家贫,自幼嗜武,年轻时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相传在安徽九华山得遇“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 [[清朝咸丰]]年间,董海川流落京师,有传为隐姓埋名成为太监到王府当差。(其实系[[太平天国]]所派卧底探子,与慈禧太后身边近身侍卫交厚[该侍卫功力极深,后被追杀潜逃],宫内消息由该侍卫传递给董海川) 董海川在王府当差时,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才为人所知,一日,太极拳名师[[杨露蝉]]奉召在肃王府与府中拳师比武,连战连胜,最后竟将一拳师掷于园网之上。是时董海川手托菜盘由此经过,立即飞身上网救起拳师。董海川遂与杨露蝉相斗,双雄对峙,胜负难分。从此太极拳与八卦掌各立门户,桃李盈门,流传后世。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八卦掌流传国内外,迄今不衰。董氏传人层出不穷,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有碑铭数幢环墓前后,后世编有多种崇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武侠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该书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染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文安县]](河北),2016年1月29日 (体育)董海川祖居纪念馆建成董海川金箔泥塑像 1月29日,在河北省文安县董村管区朱家务村,董海川第六代后人为来访者介绍董海川事迹。为纪念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1797——1882年)、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文安县以董海川祖居为基础,恢复祖居旧貌,并修建宽1米、高1.2米的董海川金箔泥塑坐像。 == 武术经历 == === 名手出冀中 === 董海川少时家贫,少年时在乡间曾习武术,后离开家乡,小时候,董明魁跟“威名震河朔”的堂兄董宪朝夕相处,形影不离,他向堂兄学习武技,二人常往来雄县与文安以武会友。董明魁身体健壮,力量惊人,两只胳膊长得也比一般人长,很多古书记载他的双臂“下垂过膝”。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明魁无法继续深造学业,他于是把全副精力都集中在对武功的钻研上,功夫不负苦心人,明魁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功底。 === 龙形游天下 === 26岁的董海川游吴越,过[[江皖]],走[[巴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所走之地包括[[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的名山大川,拜访各地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他到一处,访一处,学一处,常与人比手,验证所学。走过寒暑秋冬,气候在变,身边的景致也在变。北方的山粗犷,南方的山灵秀,北方的河奔放,南方的河蜿蜒……就像武术一样,北方的武术大开大合,南方的武术注重细节。董海川觉得,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一段看不到终点也无法有归途的长路。 后来在盘山道长的传授下,董海川学会了八易寒暑掌法、步法、单练及徒手器械。练完功,董海川便在山洞里打坐,即使闭着双眼,他依然可以感觉到穿梭在身边的午后的光线,听到清凉的风声,还有树叶落地的刷刷声。董海川接触到了《[[易经]]》,以[[阳爻]]和[[阴爻]]相配合而成八个符号,分别是乾、坤、坎、离、震、艮、巽、兑,代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八易寒暑法则是把八卦中的八个符号,作为八个方位用于武术技击。 [[File:董海川八卦墓碑.jpg|缩略图|董海川八卦墓碑]] 八年后,董海川艺成下山。从雄县开口的翻子门拳到南方道教的转天尊、八易寒暑掌法,这些都成了董海川之后创编八卦掌的基础。他在游历大山名川,遍访各派隐士高手过程中,通过学习、切磋,所吸收的一些技艺、招法,都成为之后八卦掌的生动素材。 === 大隐隐于宫 === 据记载,清朝当太监的大多出自两个原因,一是自幼家境贫寒,以太监作为谋生之路。二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于一死。打抱不平杀害朝廷命官后董玉托在清廷总管内务府当差的朋友保举,董海川到王府当太监,一是可以把之前的命案勾销,同时也是因为,董海川始终没有忘记义军派他混入京城的重托。 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肃王当下赐他七品首领太监,取代沙回回任护院总管。 === 人物评价 === 明魁自幼聪颖,记忆力很强,到了6岁的时候,就已经识得很多字了。董明魁是个很有性格的人,不喜欢的东西他碰也不碰,喜欢的就疯狂喜欢。无论寒暑,他始终坚持白天学文、夜晚习武,他嗜好武术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时时刻刻脑子里都在琢磨着武术,只要跟武术有关的道理,他一点即通;而且能够举一反三。 明魁爱恨分明,秉性率直,嫉恶如仇。当时社会动荡,山东河北一带常有强盗出没,明魁常常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的名声传播四野,不仅在本村名号响亮,即使是周围的村庄也都知道他的大名。遇到无法应付的强盗土匪或者是麻烦,人们常请明魁出面帮助解决。董海川用所有的时间和道长学习武术。每天凌晨,当鸟群开始发出此起彼伏清脆声音的时候,董海川便开始练功了,天空蒙着一层灰色的蓝,然后逐渐地清晰透亮起来。冬天黑的,树枝上会有冰冷的露水滴下来,寒风刺骨凛冽,冻得浑身都在发抖,似乎能听见自己牙齿撞击的声音。 == 生涯数据 == === 剿匪不忍 === 明魁早就听说在[[大城县]]王家口驻扎着一股强盗,为首的叫“九奎”,他一直找机会想要为民除害,好好收拾这帮强盗。一天,明魁收到了一封邀请函,来信的不是别人,正是强盗头子九奎。真是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闯进来。明魁心想,这个强盗头子真是自不量力,居然敢找上门来叫板。“我倒要会一会这九奎,看看他到底是何方神圣。”明魁艺高人胆大,只身赴约。 令明魁没想到的是,[[胡九奎]]对他非常客气,见面行礼后,毕恭毕敬地说:“久闻先生行侠仗义,见义勇为,非常佩服。”九奎对明魁说,自己做强盗也是为生活所迫,“我知道我们做的是不光彩的事,但是这么多兄弟跟着我,我也不能不管他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没饭吃。咳,我也实在是没有别的法子了,请先生为我们想条出路……”明魁深深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年景不好,生存困难,他深知自己也没有帮助这些强盗的能力,亦无法让他们走上正路,所以婉言谢绝了九奎的饭局,告辞回家。此后,远近还是经常有人请明魁出面帮忙剿匪,但明魁从此避而不出门。 === 打抱不平 ==== 董海川告别道人师父艺成下山之后,虽然经过岁月磨练个性收敛成熟了许多,但是嫉恶如仇的脾气还是没有改。这一天来到苏州。正在欣赏小桥流水的董海川恰巧目睹了苏州知府强抢民女的恶行,为搭救民女,董海川夜闯府衙,一掌结束了苏州知府的命。杀害朝廷命官,董海川一夜之间成了被朝廷追捕的钦犯,好不容易逃出苏州城后,董海川从此过上了居无定所的逃亡生活。 流亡到河南后,董海川受农民起义军之托,身负重任奔京都而来。 路过灞州的时候正赶上这里一年一度的庙会,街市上人头攒动,人群熙熙攘攘。 [[File:董海川墓碑(离).jpg|缩略图|董海川墓碑(离)]] 董海川见一伙混混正与一位卖白蜡杆的老人争吵。见这伙人欺负老人,围观的人怒不敢言,董海川一打听才知道,这伙人是当地有名的恶霸,他心怀不平,上前劝解,歹徒不但不听劝阻而且突然出手。董海川一错步,轻轻闪过,对方扑了个空,恼羞成怒中爬起来就朝董海川身上踢,董海川一把抓住对方脚脖子,往前轻轻一送,那人仰面朝天摔倒在地,踉踉跄跄爬起来转身就跑,不一会儿工夫就找来二十多人,个个手持兵器,一拥而上。董海川大喝一声,舞动白蜡杆四面迎击,打死、打伤多人。这拨恶霸与官府勾结,早有人报知灞州知府,董海川被捕入狱。当天晚上,董海川抖动双臂将镣铐崩断,越狱潜逃。为避风头,他来到塞外张家口董玉家避难。 === 露出“马脚” === 有一次,董海川得罪了首领太监,被告到总管内务府主管民政的[[肃亲王]]那里,肃亲王见董海川相貌不凡,器宇轩昂,将他留在自己府中,从此董海川便在肃王府当差。连年的流亡生活使董海川的性情比以前温和忍让了许多,农民起义军失败,原计划付诸东流,董海川更加随遇而安,忍辱生活。在肃王府当差多年,没有人知道董海川是武术大师,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才露出“马脚”。 这天,肃王大宴宾客,肃王府高朋满座,肃王心情非常好,叫来护院总管沙回回为大家演武助兴。肃王命董海川上茶,当时,人们都在围观沙回回表演,茶送不过去,董海川一急之下,手托茶盘,纵身跃上大殿,自殿前宾客桌前飘落,静无声息,茶水竟然一滴未洒,肃王及宾客大吃一惊,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个端茶送水的太监有如此好身手,于是都吵着让董海川表演,盛情难却,董海川练起了转掌之术,似行云如流水,脚步生风,时而翻身如雄鹰,时而转身如泼猴,时而跃起如小燕,变化万端……在场的所有人都看得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正在此时,董海川一个提气腾空,轻灵跃起数尺之高,如旋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 太极八卦 === 永年县南关[[杨露蝉]],三下[[陈家沟]]投师[[陈长兴]],经十八年练成[[太极拳]],战胜了很多京城武林高手,杨露蝉名声大噪,人称“[[杨无敌]]”。 董海川早已听说了这个“[[杨无敌]]”,便派徒弟到瑞王府登门请杨露蝉一聚。 一个是太极高手,一个是八卦宗师,在桩上你来我去,如蝴蝶翻飞,似流星划过,看得众人如醉如痴。两人交手,时而疾风骤雨,令人眼花缭乱;时而风吹麦浪,招式变化层层叠叠;难分胜负。 杨露蝉在与董海川比武后感叹:我与董先生比武只能比个平手,胜董海川很难。 从此,太极、八卦这两大内家拳派的鼻祖级人物结为好友,也促进了太极八卦两大门派的交流沟通。 == 生平考 == === 充宦官入府 === 八卦掌名家[[李子鸣]]先生生前曾以《有关董海川身世之谜》为题,撰写文章记述:董海川艺成后,投身太平天国,因身负使命入京,割阉卧底,以为内应,寻机刺杀咸丰,后因义军败北,咸丰病故热河而栖身内廷。 想前人治学,以严谨著称,树碑立传更处以谨慎。鉴于墓志所载:“不意中年韬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之语,文中所用不意、竟之言词,无形中显露出作者对其师身世的不解及感叹。至于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废人之事,世人皆知,墓志作者于此特示例提及,其用意何在呢? 查清室太监来源有二,一者自幼家境贫寒,倚此做为谋生之路。二者因犯有重罪,净身当差可免处死。 值得提出的是,刻石于1883年墓志背阴的一段铭文,今少有提及,史学界亦没有给与高度重视。文中记述:“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不扫荡乎烟尘”。想来“壮年仗剑从军”当在“中年充宦官”之前,如何看待董海川的“壮年仗剑从军”,先今观点不一,且由于时隔久远,今人已无从考证。1928年秋,万籁生先生所著《[[武术汇宗]]》中关于:董后触律,受腐刑,废为宦者,供职内朝的记述与上说颇符,且与传言中董因故犯有命案颇多吻合,似较为可信。晚年传拳民间,声名显赫 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董海川因故北来京城,投身四王府当差,因“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嫌,改隶肃邸”。此后董公武技渐为人知,并首开武术界之先河,取依圆走转变换掌势之法,创八卦掌之雏形“转掌”,始授门徒。[[清同治]]十三年(18 74)后, 仅见于墓志碑阴中所记门徒,就达五十六人,董海川声名远震。不数年,董公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遍布各地 .形成武术一大门派 . === 籍贯 ===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城南[[朱家坞]]村人。其董氏家族于明朝初年,由山西洪洞迁至[[河北藁城]],约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一度分化,其中一支迁至今河北雄县开口村(原属霸县)。数代后,开口村董继德再度迁居文安县富管营村。后因屡遭水患,移居朱家坞,至今已传袭繁衍二十一代。据实地走访文安调查证实:董继德生有二子董守性、董守业。其中守性无后,守业有子三人,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董明魁即后世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生卒考 有关董海川的生卒年代,今人说法不一。早期记述多言其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卒于光绪八年(1882),享年八十五岁。此说迄今仍为不少八卦掌界同仁所沿用。 最早对此提出异议者,见1932年由许禹生(1878-1945)先生主编的北平《体育月刊》一卷五期文《记董武师》,文载:“董海川卒时年六十又六”。 今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先生在其《八卦掌源流之研究》一文中出具文安董氏故里董绍勤老人提供的材料:董海川比董书山大四十岁,书山生于1853年,故海川应生于18 13年,即[[清嘉庆]]十八年。 [[File:后人画的董海川.jpg|缩略图|后人画的董海川]] 然而董氏家族后裔对此说法不一。据朱家坞村董学贤的叔父[[董绍亭]]老人1990年提及:董明魁比我父亲[[董书山]]大六十岁,我父亲又比我大五十六岁,我现年七十七,生于19 13年,我的父亲董书山生于1857年,按我父亲的生年,前推六十年,是1797年,所以董海川生于清嘉庆二年,卒于光绪八年才是正确的。 此外,民间尚零散流传有生于清嘉庆元年、嘉庆六年、九年的不同论述,其众说纷纭可见一斑 .清末文举、尹福早期弟子曾增启,字省三,原名[[金毓慧]](1862-1951)在其著作《八卦转掌汇览》中记述:“太师同治四年北来”。 由此推算,董海川如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那么同治四年,即1865年北来京师时的年龄为68岁。考虑到人的正常生理,今人60岁业已退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如此高龄入府当差的可能性令人质疑。 据已故李子鸣先生在《董海川先师轶事》一文中写道,尹福从师董海川时:“当时先师年五十有余,盘腿坐在炕上”。 今[[尹福]]曾孙[[尹希圣]]证实:据老姑奶奶(尹福之女尹金玉)提及,曾祖父20岁,拜董海川为师,当时董公盘腿坐在炕上。 而尹福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20岁当为1860年前后,倘若董海川果真生于17 97年,那么1860年时,董公业已六十有三,而非“五十有余”。 ……( 限于篇幅,诸多论证示例从略) 通过对董海川生平履历的走访取证,结合繁杂的文史资料对比调查,客观的认为:董海川约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卒于光绪八年冬,享年约69岁的记述,较为真实可信。 == 缅怀纪念 == === 碑铭 === 八卦掌自清末董海川先生传世至今,由于缺乏详尽的记述和史料考证,不知其确切来源。现将董海川先生墓地原碑的碑文和迁墓后的碑文抄录如下,供广大武术爱好者研究考证。 === 第一碑 === 正面 光绪九年碑铭 董先生志铭 先生姓董,讳海川,世居文安城南朱家务。少任豪侠,不治生产。法郭解之为,济困扶危,不遗余力。性好田猎,日骋于茂林之间,群兽为之辟易。及长,遍游四方,乃过吴越巴蜀,举凡名山大川,无不应临搜奇,以壮其襟怀。后遇黄冠,授以武术,遂精拳勇。不意中年蹈司马公之故辙,竟充宦官。先生疾恶如仇,时露英气,同人即起猜疑,改隶肃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 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各授一艺。尝游塞外,令数人各持利器,环而击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风,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惮其丰采。及至弥留之际,从人启其手足,诚如铁汉。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为羽化。都中门人服缟素者百余人。因茔葬于东直门外,距城里许。哀痛难忘,议立表识,以伸响往之忱! 光绪九年春二月[[立石]] 阴面 徵者攸远 先生之闲气之所钟也!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荡乎烟尘?即不幸而为隐君子,亦可蠖屈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身虽泯,而名则荣。其谁曰,不抱璞而全生。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黯然其销魂! 门生:尹福、马维棋、史继栋、程廷华、宋长荣、孙天章、刘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马存志、张均、秦玉宽、刘殿甲、吕成德、安分、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锡章、王辛盛、王怀清、沈长寿、王德义、宋紫云、宋永祥、李万友、樊志涌、宋龙海、王永泰、彭连贵、付振海、王鸿宾、谷步云、陈春林、王延桔、双福、李长盛、徐兆祥、刘宝珍、梁振圃、张英山、郭玉亭、赵云祥、张全奎、焦春芳、刘凤春、司元功、张铎、清山、何五、何六、郭通海、徐鹤年、冯濂、李寿年、陈泮。 小门生: 张逸民、马贵、杨峻峰、刘金印、文志、奎玉、王志、世亭、居庆元、刘印章、耿玉林。 碑阴面 铭曰: 先生之闲气之所钟也!何生而有异于人?脱令壮年,仗剑以从军,吾焉知其所不扫荡乎烟尘?即不幸而为隐君子,亦可蠖屈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岂其有隐痛,而生不逢辰?然身虽泯,而名则荣。其谁曰,不抱璞而全生。呜呼!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怀屠狗,独黯然其 ! 大清癸未春 铁岭贵荣撰 沈阳清山书 === 第二碑 === 正面 文安董公墓志 名之于人大矣哉,有汲汲求名而名不传者;有操必胜之术,而乃韬光养晦,转以自匿。久之宏中肆外,而名以日显若。吾师董公殆其人欤。公讳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乡里。弱冠技益精,访友于江皖间,迷失道入乱山中,终日不得出,饥困无聊,度无生理。忽有人于山巅招之以手,乃攀藤附葛而上,至则其人谓之曰:师候汝久矣。因导之行见,庙宇奇幻,类非人世。蜿蜓而入,历数处,一道者装,童颜鹤发,遥之曰:“汝来何迟乎。”遂日授以击刺进退之法,炼神导气之功,凡其所传,皆乎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居久之,又谓曰:“汝行矣,可以问世矣!”遂麾之使出,比回视,则烟云飘渺,已失其处噫。此公至诚所感,所遇者殆仙欤。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艺又获自仙传,此后遂无有能致之者。后缘事入肃邸效力,蒙赏七品首领职,以故。公在都之时多。公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世,然既负绝艺,游其门者,常数十百人,名由是历久弥彰。公往矣,至今都人士犹啧啧称道弗哀,福等久忝门下,未忍没其芳,微用特略志梗概,铭诸点石云。 大清光绪三十年在门逢执徐仲春上完。门人尹福等敬立 === 第三碑 === 林武正宗 董公墓志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技击,勇武过人。弱冠后佚失江南九华山上。得仙传,艺遂大精,十数武士围攻,手到皆疲。尤有奇者,屋上黄鸟群噪,公耸身上跳连擒其三;更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则赤手空拳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糜。公手长过膝数寸,故拳掌出人意外,皆难防范。因有异术,名噪一时,争相师事,前后门徒不啻千百,深恐枝派繁演,系统紊乱,公议二十字传统,并刊碑以垂永久。 传统字: 海福寿山永强毅定国基 昌明光大陆道德建无极 中华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马贵、冯俊义、何书奎、张殿凯、尹玉章、卢书魁等公立 === 第四碑 === 国术先觉 公安董公墓志 公董氏讳海川,文安人,生有大力,以武勇称于乡里。弱冠后,遂以武术名游其门者,约有数十百人之多。至今,都人士犹称道弗哀,此其艺断非常人所能及也。盖当公之略历,始知公之挟艺,实为得之于仙矣。至于仙转之妙,前人论之綦详,书魁毋庸赘述。所最令人钦佩者,公之性情退让,不欲见异于人,而卒享大名于后,世噫公之艺术,冠绝群伦,书魁虽未得公为徒,而既私淑诸人,殆无异亲炙于公门下也。书魁受业获益良多,故感公之大德,而铭之于石云。 第四世后学卢节魁等敬立 第五代后学汪慧敬书 中华民国十九年岁次上章敦仲春日上 [[诞辰218周年]] 中国经济网北京10月27日讯(记者徐克强)八卦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月24日,在中国艺术家协会八卦掌艺术研究部的支持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八卦掌传人和社会各界人士在北京会聚一堂,共同庆祝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先生诞辰218周年暨董海川文化园落成。 北京市武术协会原秘书长毛新建出席文化园落成仪式并对中国经济网记者介绍说,八卦掌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创建人董海川系河北文安朱家坞村人,自幼好武,遍访名师高友,定居北京后,取众家武术精华并结合道家易理中的阴阳八卦理论,创编出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八卦掌,以风格独特、掌法卓绝和体系完整而享誉武林,并与太极拳、形意拳并称内家三拳。董海川一生所授弟子大多是带艺投师,这些弟子又多将八卦掌结合自己所学,从而使八卦掌呈现出诸多流派。现八卦掌各流派已传承至第五代。 2010年,伴随着八卦掌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在海内外更深入的普及传播开来。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八卦掌传人的期待中,在北京市武术协会八卦掌研究会会长詹厂庆先生的奔走召集下,经过积极筹备运作,董海川文化园在八卦掌传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终于圆满落成。 据悉,董海川文化园落成之时,正值董海川先生诞辰218周年。大家以积极建设董海川文化园、推动中华武术发展来表达对一代武术宗师无比崇敬的情怀。参加董海川文化园落成仪式的与会代表表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必将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更好的成为广大民众喜爱的一项武术健身运动。<ref>[http://www.ce.cn/culture/gd/201510/27/t20151027_6822693.shtml 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文化园在京落成 ]中国经济网,2015年10月27日</ref> == 门系流传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董公“因年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专事授徒,“请艺者自通显以至士贾与达官等几及千人”。仅见于墓志碑中所记门徒,就达56人,董祖师声名远播。董祖师所传掌势经后人“复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数,代代相传”,遍布各地,形成武术一大门派。董祖师因材施教,各授其技,为后来八卦掌形成不同风格奠定了基础,也为八卦掌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董海川去世后,清光绪九年春,由尹福等弟子将董海川葬于北京市东直门外小牛坊村南,先后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纪念,记载其生平事迹。这座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坏,后经八卦掌弟子李子鸣等人倡议,八卦掌各门人共同努力于1981年将墓迁至北京万安公墓,并立碑为记。2006年时任第四届北京八卦掌研究会会长的贾树森先生等人倡议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北京朝阳区柳芳南里街心公园(原董海川墓地东直门外小牛坊村)安放董祖师坐像。<ref>[http://dao.qq.com/a/20140223/005424.htm 百年八卦掌的传奇故事 ]腾讯道学,2014-02-23 </ref> === 著名传人 === [[File:武术大家合影.jpg|缩略图|武术大家合影]] 据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所载有六十九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珍、梁振蒲、刘鳯春、司元功等。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凯亭、阮古珍、梁世珍、贾岐山、张怀山、种香林、吴茂亭、李云贵、梁乐等人。 八卦掌由于历代名人辈出,且风格各异,引起世人瞩目。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普、刘凤春、张占魁、刘德宽、宋长荣、宋永祥、樊志勇等八卦掌第二代传人,是八卦门中公认的成就较大、建树较高的佼佼者。这些人都是董海川的入室弟子,不过董祖师都是因材施教,因人授法,善于启发弟子从实际出发,以《易》理悟拳理,因此第二代以走为母、以变为法,流派纷呈,不拘一格,后来有五大流派,分别是尹派、程派、梁派、史派、张派。其中,尹福和程廷华最为有名,程廷华还是一位民族英雄。 == 开枝散叶 == 长期以来,周恩来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温文尔雅的文官。其实早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就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军事部部长等高级军事职务。他的军事理论和武装斗争的才能,与他从小就钻研革命理论、学习掌握中国功夫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天津南开学校学习期间,遇到了一代宗师韩慕侠,在向韩大师学武的过程中,师徒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他的警卫员孙吉树常到韩慕侠的女儿[[韩小侠]]家谈论周恩来练功的事,在谈到周恩来与警卫班练功时,[[孙吉树]]告诉韩小侠说,周总理的形意八卦功夫直到建国后仍很深,警卫班练擒拿时,周总理常给他们矫正动作,高兴时还会打一趟八卦掌。<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4/0121/c85037-24185135.html 揭秘:青年周恩来与一代宗师韩慕侠的情缘 ]人民网,2014年01月21日</ref>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