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3
次編輯
變更
陈白一
,無編輯摘要
'''陈白一''',1926年9月6日生,[[邵阳市云水铺乡]]人。中国著名国画家、工笔画家。他原名陈倜,因崇拜齐白石、陈抱一因而改名“白一”。<ref>[http://www.sohu.com/a/236352682_717685 人民艺术家——陈白一] 搜狐网,2019.1.31</ref>16岁时只身到耒阳县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艺术班就读,1946年插进湖南华中高级艺术学校,师从陈国钊,学习临摹石涛、石溪等人画谱。毕业后分别在几所学校教过美术,担任过湖南省农业厅农政科宣传组组长,省群众艺术馆美术组组长,1964年调省文联。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湖南美协主席、省文联执行主席、省政协常委。他从事绘画艺术60余年,勤耕不辍,自成一家,走出一条融合古代传统工笔绘画、民间美术和西洋艺术相结合的创作之路,享誉海内外。<br>
[[File:陈白 一3一4.jpg|缩略图]]
==简历==
[[陈白一]]父和伯父是书法家。1939年 小学毕业。喜爱书画,经常临摹父亲字帖和古典小说人物绣像。1946年 湖南华中艺专毕业。经常临摹石涛陈老莲等画谱。崇拜齐白石、陈抱一,改名“白一”。<br>
1956年 全国美协会员。筹备湖南省美术工作者协会。深入湘西举办农民绘画学习班,作品《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br>
重画《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选送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选型艺术展览,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喜丰收》省出版社出版 ,省博物馆收藏。作品《工农联盟》选送出国展览。
1959年 主持省二次美展。作品《迎春图》参加全国美展后选送英法等国展出,选入《建国十周年》画册,中国美术馆收藏。<br>
1960年 参加全国三次文代会。当选中国美协理事。<br>
1961年 组织“建党40周年”献礼创作。主持部分县市工农美展。作品《绵鸡》,省出版社出版。<br>
1964年 深入欧阳海部队体验生活。作品《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参加全国美展后选送出国展览 ,中国美术馆收藏,编入中学美术教材。<br>
1969至1971年 下放汝城劳动。<br>
1979年 参加全国四次文代会,当选全国文联委员,全国美协理事。参加全国美协台山会议。当选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文化组组长。主持省《建国三十周年》画展和创作班。<br>
作品《任凭风浪起》选送全国美展,江苏美术馆收藏。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美术卷》。作品《考古新发现》获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br>
1982年 接待并参加全国美协长沙会议。主持湖南工笔画创作班。<br>
1983年 主持《湖南工笔画展》在北京展出后应邀到贵州、湖北、四川展出。作品 [[ 《苗家欢歌》 ]]<ref>[https://www.sohu.com/a/204709847_237337 陈白一国画作品欣赏 ] 搜狐网,2019.1.31</ref> 、 [[ 《三月三》 ]] 、 [[ 《闹元宵》 ]] 、 [[ 《节日晨妆》 ]] 参 展,选入 [[ 《湖南工笔画选集》 ]][[ 《苗家欢歌》 ]] 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 [[ 《选花带》 ]] 选送圭亚那展出。为 [[ 《线描人物》 ]] 撰写前言,并 选入八幅白描作品。<br>
1984年 全国六届美展筹备委员、评奖委员。中国画评选委员会副主任。作品 [[ 《闹元宵》 ]] 参加全国美展,评为优秀作品。作品《欧阳海》 获全国年画二等奖。<br>
1985年 当选全国美协常务理事;湖南省美代会作工作报告。任中国文联艺术代表团副团长赴瑞士、西德访问。作品《秋韵》、《月夜》 、《轻歌细语》、《艮色的苗岭》送香港“当代中国画展览”展出。1985年 合作壁画(37米*3.6米)《中国姑娘》,并烧制陶版,郴州中国 女排训练基地陈列。作品《朱张会讲》岳麓书院陈列。作品《办 嫁妆》选入《工笔人物》画集。去泰山、曲阜参观写生。<br>
1986年 作品《喜雨》、《艮花》、《春暖花开》、《节日晨妆》、《苏武牧羊》送香港《中国工笔画展》展出。《节日晨妆》选入香港 集古斋出版的〈现代工笔画〉选集。《画家》专栏介绍《陈白一工笔画》,著名工笔画家潘洁兹撰文《他,在走自己的路》。去浯溪、九嶷山、永州写生,去小沙江瑶家深入生活。<br>
1990年 赴香港办个人画展,随后去台湾展出。香港“收藏天地”等、台湾“艺术家”等十余家报刊作专题评论。香港电视台播放电视采访。去汝城、贵州深入生活。<br>
1991年 任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广州举办个展。作品《夏夜》获中国当代工笔画二次大展金钗奖。台湾《中国美术》专栏介绍大陆画家陈白一,赴澳门举办个展. 《现代画报》专栏介绍。在北京举办“陈白一画展”,并举办“陈白一工笔画研讨会”, 近三十家报刊进行了报导、评论。作品《听壁脚》获全国民族风情画展一等奖。作品《无题》选送法国秋季沙龙画展。获国务院特殊贡献特殊津贴证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