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羅伯特·歐本海默

移除 8,057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div>
'''朱利葉斯·羅伯特·歐本海默''' ({{lang-en|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notetag|歐本海默常用名「J. Robert Oppenheimer」中的縮寫「J」的全寫為何,至今仍眾說紛紜。歷史學家{{le|艾麗斯·金博爾·史密斯|Alice Kimball Smith}}和{{le|查爾斯·韋納|Charles Weiner}}在《羅伯特·歐本海默:書信與回憶》(''Robert Oppenheimer: Letters and recollections'')中寫道,「究竟羅伯特名字中的『J』是朱利葉斯的意思,還是羅伯特他親口所說的『沒有意思』,我們不得而知。他弟弟弗蘭克猜測『J』是象征性的,為了讓長子能隨父親名字之餘,又能滿足他父母不想讓羅伯特成為『小 朱利葉斯 』的意願。」[[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傳統中並沒有以在生親戚的名字命名新生子女的做法。{{le|彼得·古德柴爾德|Peter Goodchild}}在《J ·羅伯特·歐本海默 :世界毀滅者》 ''J. Robert Oppenheimer: Shatterer of Worlds'')中寫道,羅伯特的父親朱利葉斯在他名字前面加上沒有含義的縮寫,是為了讓羅伯特的名字更為突出。然而古德柴爾德在此處沒有任何引用,因此這一主張的來源不詳。羅伯特本人表示「J」並無含義,這是出自1963年11月18日[[湯瑪斯·孔恩]]對他的採訪,現存於量子物理歷史檔案館。歐本海默的出生證明上寫「朱利葉斯·羅伯特歐本海默」(Julius 英語: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 )}} {{bd|1904年|4 /ˈɒpənˌhaɪmər/,1904年4 月22日|1967年|2 -1967年2 月18日}} ),美國[[理論物理學| 理論物理學家]] ,曾於[[ 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分校]] 任教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本海默領導羅沙拉摩斯實驗室,其參與的曼哈頓計劃最終研發出用於轟炸廣島與長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譽為「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曾經感歎道,人類史上首次核試驗——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的三位一體核試驗——讓他不禁想到《薄伽梵譚》中的一句:「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 早期生活和教育 ==
在大學期間,歐本海默主修化學,但哈佛要求科學學生也要修讀歷史、文學、哲學和數學。由於推遲入學,他每個學期修讀六門課程,最終受邀請加入本科{{le|榮譽學會|honor society}}{{le|ΦΒΚ|Phi Beta Kappa}}。大一期間,他因為獨自學習而獲批准無須修讀基礎物理課程,並可直接修讀高等物理課程。歐本海默在[[珀西·布里奇曼]]所教的[[熱動力學]]課程中被實驗物理學所吸引。他在入學三年後以[[拉丁文學位榮譽|最高榮譽]]畢業。<ref>{{harvnb|Cassidy|2005|pp=75–76, 88–89}}</ref>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本海默領導{{le|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其參與的[[曼哈頓計劃]]最終研發出用於[[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轟炸廣島與長崎]]的首批[[核武器]],因此他被譽為「'''原子彈之父'''」<ref>[https://owlcation.com/humanities/J-Robert-Oppenheimer-Now-I-am-become-Death-the-destroyer-of-worlds J. Robert Oppenheimer: Father of the Atomic Bomb]owlcatio,23NOV2020</ref>。歐本海默曾經感歎道,人類史上首次核試驗——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州]]進行的[[三位一體核試驗]]——讓他不禁想到《[[薄伽梵譚]]》中的一句:「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ref name="Hijiya">{{cite journal |last=Hijiya |first=James A. |title=The ''Gita'' of Robert Oppenheimer |journal=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volume=144 |issue=2 |date=2000-06 |issn=0003-049X |accessdate=2013-12-23 |url=http://www.amphilsoc.org/sites/default/files/proceedings/Hijiya.pdf |deadurl=ye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126020921/http://www.amphilsoc.org/sites/default/files/proceedings/Hijiya.pdf |archivedate=2013-11-26 |df= }}</ref>{{notetag|歐本海默在電視紀錄片《投原子彈之決定》(''The Decision to Drop the Bomb'',1965年)中讀出此句。<ref name="The Decision to Drop the Bomb">{{cite web | url = http://www.atomicarchive.com/Movies/Movie8.shtml | title = J. Robert Oppenheimer on the Trinity test (1965) | accessdate = 2008-05-23 | publisher = Atomic Archive |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516104658/http://www.atomicarchive.com/Movies/Movie8.shtml | archive-date = 2008-05-16 | dead-url = no }}</ref>歐本海默先讀出[[梵文]]原文,再讀出自己的英文翻譯。<ref name="Hijiya" />|name=quote |group=note}} 
戰後,歐本海默在新成立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中擔任總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利用這一身份遊說國際社會對[[核能]]進行管控,從而避免美國與蘇聯發生[[核軍備競賽]]以及防止[[核擴散]]。[[红色恐慌#第二次红色恐慌|第二次紅色恐慌]]期間,他公開發表的觀點激怒了不少政治人士,他的安全許可也因此在1954年被撤銷,意味著他無法再直接影響政治。歐本海默仍繼續演講、寫作及研究物理。九年之後,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授予歐本海默[[恩里科·費米獎]](由繼任總統[[林登·莊遜]]頒發),歐本海默就此被[[平反]]。
1945年5月,{{le|臨時委員會|Interim Committee}}成立,在有關戰時和戰後使用核能的政策上做顧問和報告的作用。該委員會又組成了一個科學顧問小組,成員包括[[阿瑟·康普頓]]、費米、勞倫斯和歐本海默。顧問小組在向委員會的報告當中不但闡釋了原子彈的物理效應,而且還在它對軍事和政治上的影響提出了他們的觀點,<ref>{{harvnb|Jones|1985|pp=530–532}}</ref>議題包括是否要在利用原子彈襲擊日本之前,事先通知蘇聯。<ref>{{harvnb|Rhodes|1986|pp=642–643}}</ref>
=== 三位一體核試驗 ===
是核武器在世界上的首次爆發。這讓歐本海默憶起《[[薄伽梵譚]]》中的兩句:「若論大我光輝,唯有千日同升,齊照耀於太空,方可與之類同。」「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sfn|Jungk|1958|p=201}}]]
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學家萬眾一心,最終在1945年7月16日於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附近引發世界上首個人工[[核爆炸]]。歐本海默在1944年中期給核試驗場地取代名為「[[三位一體核試驗|三位一體]]」(Trinity),後來他說這一名稱出自[[約翰·多恩]]的《{{le|聖十四行詩|Holy Sonnets}}》。歷史學家格雷格·赫爾肯(Gregg Herken)認為如此命名是為了紀念幾個月前自殺身亡的瓊·塔特洛克,因為是塔特洛克在1930年代介紹了多恩的作品給歐本海默。<ref>{{harvnb|Herken|2002|p=119}}</ref>之後歐本海默憶想到,他在親眼目睹核爆的時候想起了《薄伽梵譚》之中的一句(第十一章第十二節):
 
{{quote|若論大我光輝,唯有千日同升,齊照耀於太空,方可與之類同。{{sfn|Jungk|1958|p=201}}<ref>{{cite web |url=http://www.asitis.com/11/12.html |title=Bhagavad Gita As It Is, 11: The Universal Form, Text 12 |accessdate=2013-07-19 |publisher=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04075758/http://www.asitis.com/11/12.html |archive-date=2013-08-04 |dead-url=no }}</ref>}}
 
多年後,他又說在當時也想到了另一句(第十一章第三十二節):
「{{IAST|kālo'smi lokakṣayakṛtpravṛddho lokānsamāhartumiha pravṛttaḥ}}」。<ref>{{cite web |accessdate=2012-10-24 |url=http://www.asitis.com/11/32.html |title=Chapter 11. The Universal Form, text 32 |work=Bhagavad As It I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1117120052/http://www.asitis.com/11/32.html |archive-date=2012-11-17 |dead-url=yes }}</ref>歐本海默自己的英文翻譯是:「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notetag|group=note|name=quote}}
 
1965年,他在一場電視廣播時說:
 
{{quote|我們知道世界自此就不再一樣了。有的人笑,有的人哭,但大部分人沉默無言。我想起了印度教經典《薄伽梵譚》,當中[[毗濕奴]]在勸說[[阿周那]]王子要做自己的本份,為了打動他,毗濕奴變為{{le|環宇化身|Vishvarupa|千手化身}},說道:『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我想,我們大家都多多少少是這樣想的。<ref name="The Decision to Drop the Bomb" />}}
 
和歐本海默一起在控制掩體內的[[托馬斯·法雷爾]]中將回憶道:
 
{{quote|歐本海默博士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在最後的幾秒鐘內愈來愈緊張。他屏息靜氣。他要扶著柱子穩住自己。他在最後幾秒雙眼注視著前方,當廣播員喊「現在!」的時候,突發強光,緊接著的是爆炸的低吼聲,這時他才露出如卸重任的表情。<ref>{{harvnb|Szasz|1984|p=88}}</ref>}}
 
伊西多·拉比注意到歐本海默超乎尋常的勝利感:「我忘不了他那步伐。我忘不了他下車時的動作……他走路時一副志氣高昂、高視闊步的樣子。他幹成了。」{{sfn|Monk|2012|pp=456–457}}在1945年8月6日的一場集會上(正是[[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向廣島投原子彈]]那一晚),歐本海默站在台上,像個得獎的拳手一樣緊握著雙手,此時台下歡呼一片。他對沒能趕上用原子彈對付納粹德國感到遺憾。{{sfn|Monk|2012|pp=467–468}}不過,他和不少計劃參與人都對轟炸長崎的決定感到不滿,認為從軍事角度來看並無必要落下第二顆原子彈。{{sfn|Monk|2012|p=475}}8月17日,他到華盛頓向戰爭部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親手遞信,對此決定表示反感,並希望能對核武器的使用作出禁止。{{sfn|Monk|2012|p=476}}10月,歐本海默獲批准與時任總統[[哈里·S·杜魯門]]會面。然而,在歐本海默告訴杜魯門他感到「我們科學家的雙手沾了血」後,杜魯門忿然作色,會議不歡而散。杜魯門之後對副國務卿[[迪安·艾奇遜]]說:「我再也不想在這個辦公室見到那個狗娘養的!」{{sfn|Monk|2012|pp=494}}
 
儘管如此,杜魯門在1946年還是為歐本海默擔任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時所作的貢獻向他頒發了當時的最高平民榮譽{{le|功績勛章|Medal for Merit}}。<ref>{{cite news |newspaper=[[New York Times]] |url=https://www.nytimes.com/learning/general/onthisday/bday/0422.html |title=J. Robert Oppenheimer, Atom Bomb Pioneer, Dies |date=1967-02-19 |accessdate=2011-03-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217215250/http://www.nytimes.com/learning/general/onthisday/bday/0422.html |archive-date=2011-02-17 |dead-url=no }}</ref>
 
== 戰後活動 ==
曼哈頓計劃隨著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而公諸於世,歐本海默也在全國成為了科學的代言人,代表了一種新型的國家科技力量。<ref name="Bird 2005 249–254" />他出現在《[[生活 (雜誌)|生活]]》和《[[時代雜誌|時代]]》雜誌的封面上,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ref>{{harvnb|Cassidy|2005|p=253}}</ref>世界各國都意識到核武器在政治和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核物理學成為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歐本海默和那一代的許多科學家一樣,相信只有通過像當時創立不久的[[聯合國]]這樣的國際組織,才能保證在原子彈存在下世界安全,因為這樣的組織可以執行阻止[[核軍備競賽]]的計劃。<ref>{{harvnb|Bird|Sherwin|2005|pp=344–347}}</ref>
=== 高等研究院 ===
歐本海默雲集了當時眾多學科中最頂尖的知識分子,包括[[弗里曼·戴森]]和因發現[[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他還設立了人文學科上的短期研究員職位,任職的有[[T·S·艾略特]]和[[佐治·凱南]]等,但一些數學教授對此感到不滿,他們希望研究院是一個只做純科學研究的場所。亞伯拉罕·派斯說,歐本海默覺得自己作為院長的一大失敗,就是沒能讓來自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學者們和睦相處。<ref>{{harvnb|Bird|Sherwin|2005|pp=371–377}}</ref>
1947至1949年間在[[紐約]]舉行的一系列會議上,物理學家從戰時工作轉移到理論工作。以歐本海默為首,物理學家解決了戰前最大的理論難題:在描述[[基本粒子]]的[[量子電動力學]]裡有似乎無法去除的無限大。[[朱利安·施溫格]]、[[理查德·費曼]]和[[朝永振一郎]]發展出各自的[[重整化]]方法,解決了[[正規化]]的問題。戴森證明這些方法所得出的結果相近。另外解決的還有[[介子]]吸收問題和[[湯川秀樹]]提出介子作為[[強交互作用]]傳遞粒子的理論。[[羅伯特·馬沙克]]受歐本海默提問的啟發,提出了雙介子假說,也就是其實存在兩種介子,[[π介子]]和[[μ子]]。在此基礎上,[[塞西爾·鮑威爾]]最終發現π介子,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ref>{{harvnb|Cassidy|2005|pp=269–272}}</ref>{{notetag|在後來發展出來的[[標準模型]]裡,μ子並不歸為介子,而是歸為[[輕子]]。<ref>{{harvnb|Spangenburg|Moser|2004|pp=41–44}}</ref>}}
=== 美國原子能委員會 ===
歐本海默是杜魯門所建立的原子能委員會顧問之一,對{{le|艾奇遜-利連索爾報告|Acheson–Lilienthal Report}}有很大影響。委員會通過這份報告提倡建立一個國際原子發展局,所有可裂變物質及其生產方式,還有所有和平生產能源的[[核電廠]],都要歸其所有。[[伯纳德·巴鲁克]]受委任根據此報告向聯合國提交方案,是為1946年的{{le|巴魯赫計劃|Baruch Plan}}。計劃提出了許多執行上的規定,特別是要視察蘇聯的鈾資源。蘇聯將計劃視為美國企圖維護自己的核壟斷地位,因此駁回了此項提案。歐本海默意識到,由於美國和蘇聯雙雙猜忌,軍備競賽是一件必然之事。<ref>{{harvnb|Bird|Sherwin|2005|pp=347–349}}</ref>
1947年,管理核研究和核武器的民間機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成立,歐本海默受任為其中的總顧問委員會主席。他在項目經費、實驗室的興建、國際政策等方面都提出過建議,但他的建議並未全被採納。<ref>{{harvnb|Cassidy|2005|pp=264–267}}</ref>他以總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大力遊說國際社會對軍備實施管制,撥款鼓勵基礎科學,還利用他的影響力試圖避免軍備競賽。當政府在探討是否要研發以[[核聚變]]為原理的核武器(即[[氫彈]])時,歐本海默首先表示反對,儘管他在曼哈頓計劃時是持支持態度的。反對原因之一是道德上的考量:這樣的強力武器從戰略上必定會用於攻擊平民目標,殃及上百萬人。另一原因,是當時還沒有一個可行的氫彈設計。歐本海默覺得把資源投入到裂變武器的強化工作上,更加恰當。包括他在內的一些人特別擔心核反應爐會從鈈的生產轉向[[氚]]的生產上。<ref>{{harvnb|Hewlett|Duncan|1969|pp=380–385}}</ref>然而這些建議都被杜魯門一一否決。在1949年蘇聯引爆第一顆原子彈之後,杜魯門宣佈展開快速研發氫彈的計劃。<ref>{{harvnb|Hewlett|Duncan|1969|pp=406–409}}</ref>歐本海默等反對此項目的顧問委員會成員,特別是[[詹姆斯·布萊恩特·科南特]],都覺得當局是在刻意對自己的意見置若罔聞,所以考慮退出委員會。最終他們還是留了下來,他們對氫彈的觀點也是眾所周知的。<ref>{{harvnb|Bird|Sherwin|2005|p=429}}</ref> 
不過,歐本海默對氫彈的看法輾轉反復。1951年,[[愛德華·泰勒]]和[[斯塔尼斯拉夫·烏拉姆]]研發出可行的氫彈設計,今天稱為[[泰勒-烏拉姆設計]]。<ref>{{harvnb|Hewlett|Duncan|1969|pp=535–537}}</ref>新設計的出現,讓歐本海默的觀點再次改變。他在回憶中說道:
{{quote|我們1949年的項目是個歪歪扭扭的東西,可以說在技術上是說不通的。就算有可能造出來,也不該把它造出來。1951年的項目在技術上非常漂亮,無可辯駁。問題純粹在於軍事上、政治上和人道上,一旦有了這個東西,你該怎麼做。<ref>{{harvnb|Polenberg|2002|pp=110–111}}</ref>}}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