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增加 5,593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麥克斯威…”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p style="background: #0088A8; color: #FFFFFF;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p>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01.nyt.com/books/00/07/02/bookend/gott.2.jpg"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s://archive.nytimes.com/www.nytimes.com/books/00/07/02/reviews/000702.02gottlit.html 圖片來自Archive.NY Times] <br>

'''出生'''    1884年9月20日<br>

'''逝世'''    1947年6月17日<br>

'''母校'''    [[哈佛大學]]<br>

'''知名於'''   美國出版史上傳奇人物<br>

'''曾經任職'''  紐約時報記者<br>
</small>

|}

</div>
'''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Maxwell Evarts Perkins'''),{{bd|1884年|9月20日|1947年|6月17日|catIdx=P}}) 出生於[[紐約]]。是[[美国]]出版史上一位傳奇人物和[[編輯]]。

他曾為[[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湯瑪斯·伍爾夫]](Thomas Wolfe)、[[瑪喬麗·金楠·勞林斯]](Marjorie Kinnan Rawlings)等著名作家編書。

==經歷==
* 1907年從[[哈佛大學]]畢業,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紐約時報]]當記者;
* 1910年,進入[[斯克裡布納之子公司]]擔任廣告經理一職;
* 1914年起轉戰編輯部,從此展開他一生最重要的編輯事業。
* 1917年,柏金斯開始和一位有志創作的年輕人通信,為了能順利出版他的作品,柏金斯歷經一番奮戰,不顧出版社文學顧問布羅奈爾的反對,堅持買下這位年輕人處女作的版權。最後經過數次的改寫,終於在1920年-《[[塵世樂園]]》(''This Side of Paradise'')一書進了印刷廠。此書出版後深獲好評,被認為是反映時代的一部佳作,這個年僅24歲、原本默默無聞的年輕人-[[佛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自此一舉成名,也是當時[[斯克裡布納之子公司]]出版記錄上最年輕的作家。柏金斯與費茲傑羅,兩人聯手宣告年輕爵士時代的來臨;也從此展開柏金斯與多位重要作家的共事經驗。
* 1925年,費茲傑羅在[[巴黎]]認識一位剛出道的窮作家,該作家正在撰寫自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於是費茲傑羅將他推薦給柏金斯;他就是日後在文學領域佔有舉足輕重地位、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歐內斯特·海明威]]。

* 1926年,柏金斯幫助海明威出版他的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台譯《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正式將這位小說家引入美國文壇。

另一位著名小說家[[湯瑪斯·伍爾夫]],亦是藉由柏金斯的挖掘與琢磨,始在文壇大放光芒。他曾在作品的扉頁上寫著,要把書獻給「一位偉大的編輯和一位勇敢而誠實的人。當作者陷入極度的失望和懷疑中時,他不吝於給予堅定的支持,不讓作者在絕望中輕易放棄。」藉此肯定柏金斯的貢獻。伍爾夫並在自己《你再也無法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一書中,藉一個虛擬的人物愛德華(Foxhall Edwards)生動地刻畫這位編輯,使他的傳奇形象躍然紙上。

在柏金斯長達25年的編輯生涯中,他引導無數才華洋溢的作家開創寫作顛峰;他不僅是一位專業的編輯,同時身兼作者的精神支柱、忠實摯友、資金贊助者及事業生涯的引導者等多重身份。柏金斯認為編輯工作要盡己所能地挖掘、栽培作者的才華,並用各種方式協助一部優秀作品的完成;儘管他在編輯著作上花費許多的心血,但柏金斯自始至終都堅持自己的信念-「書是屬於作者的」。

柏金斯與費茲傑羅的信件往來,被收集成《''Dear Scott, Dear Max: The Fitzgerald-Perkins Correspondence''》(John Kuehl /Jackson Bryer,1991)一書出版,另一本性質類似的作品《''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Matthew J. Bruccoli/Robert W. Trogdon),則是談論有關柏金斯和海明威之間的關係。A. Scott Berg在1978年出版了一本頗暢銷的柏金斯傳記《''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當中記錄了他的一生與經歷。在《[[編輯寫給作者的信:柏金斯信件集]]》(''Editor to Author: The Letters of Maxwell Perkins'')一書中,集結了''柏金''斯有關編輯工作的信件,充分流露他卓越的能力與品味、領導文化潮流的強烈風格,更加奠定這位編輯巨匠的地位;此書是對編輯行業或角色有興趣的人,都該一讀的佳作。

1947年6月17日,柏金斯逝世。他生前在[[康乃迪克州]]的[[新卡納]]的住處,目前已被列入[[國家歷史古蹟管理處]]。

== 參考文獻 ==
{{reflist}}

==外部連結==
*[https://archive.nytimes.com/www.nytimes.com/books/00/07/02/reviews/000702.02gottlit.html ArMax and Marjorie: An Editorial Love Storychive]
*[http://www.snapdragoninn.com/history Snapdragon Inn 2014 ]
*[https://cambridgeeditors.wordpress.com/tag/maxwell-perkins/ Cambridgeeditors -You Brainstorm, I Brainstorm, But Brilliance Needs a Good Editor]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9%BA%A5%E5%85%8B%E6%96%AF%E5%A8%81%E7%88%BE%C2%B7%E6%9F%8F%E9%87%91%E6%96%AF 百科知識-麥克斯威爾·柏金斯]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19005106/http://www.ah.dcr.state.nc.us/sections/hs/wolfe/perkins.htm Thomas Wolfe Memorial - Maxwell Perkins]
* [http://worldconnect.rootsweb.com/cgi-bin/igm.cgi?op=PED&db=glencoe&id=I40088 Family tree of William Maxwell Perkins]
24,77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