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丹尼士·希利

增加 12,028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_ President
| name= {{lang|en|The Right Hon. Denis Healey}}
| image= <img src="http://www.lastonearth.com/hpic/h_healey_d.jpg" width="220" ><br><small>[http://www.lastonearth.com/hpic/h_healey_d.jpg 原圖鏈結]、[http://www.lastonearth.com/hhtml/h_healey_d.html 圖片來自.lastonearth]</small>
| original_name = 丹尼士·希利閣下
| office2=[[英國財政大臣|財政大臣]]
| term_start2=1974年3月5日
| term_end2=1979年5月4日
| predecessor2=[[安東尼·巴伯]]
| successor2=[[賀維|賀維爵士]]
| birth_date=1917年8月30日
| birth_place=[[英國]][[根德郡]][[莫定咸]]
| death_date={{death date and age|2015|10|3|1917|8|30}}
| death_place=[[英國]][[薩塞克斯郡]][[奧爾弗里斯頓]]
| party= [[英國工黨]]
}}
 
'''丹尼士·溫斯頓·希利,希利男爵''',[[名譽勳位|CH]],[[MBE]],[[英國樞密院|PC]]('''{{lang|en|Denis Winston Healey, Baron Healey}}''',{{bd|1917年|8月30日|2015年|10月3日|catIdx=Healey, Denis}}),[[英國]][[英國工黨|工黨]][[政治家]],曾先後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任[[國防大臣]]及[[英國財相|財政大臣]]等職。
 
==生平==
===早年生涯===
希利在1917年8月30日生於[[肯特郡]][[莫定咸]](Mottingham),後在5歲時隨家人遷居到[[約克郡]]的[[布拉福]]。希利的[[中間名]]乃取自[[邱吉爾]],他的祖父為[[裁縫]],原居於[[北愛爾蘭]][[恩尼斯基林]],至於其父親則是[[工程師]],早年曾在夜校攻讀。
 
希利早年受教於[[布拉福文法學校]],在1936年以優異成績取得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貝利奧爾學院]],修讀[[拉丁文]]、[[希臘文學]]與及[[遠古歷史]]及[[哲學]]。在大學期間,希利開始涉足工黨[[政治]],但沒有像其他活躍政治的人加入牛津統一學會。希利曾於1937年加入[[大不列顛共產黨|共產黨]]但後來在1939年因反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簽訂而退黨。
 
希利在牛津求學時還認識了日後成為首相的[[希思]]。希思與希利兩人是好友,但日後在政壇則進而成為競爭對手。希利後在1940年以雙重一級榮譽畢業。
 
===二戰生涯===
畢業後,希利立即參軍,並加入[[皇家工兵團]]服役。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經在[[北非]]、[[西西里]]和[[意大利]]等地作戰,另外,希利也曾在英軍於[[安齊奧]]的登陸行動中擔任軍事登陸人員。大戰完結後,希利以[[少校]]軍階退役,儘管軍方曾以陸軍中校軍階作為勸留待遇,但是遭到他的拒絕。
 
同時間,希利在戰後加入[[英國工黨|工黨]],並在退役前出席了1945年的工黨大會。在大會上,希利發表了一篇富有[[左翼]]色彩的演講,因而備受重視。未幾,英國在同年舉行大選,希思被派到[[英國保守黨|保守黨]]佔據的帕德塞與奧爾利(Pudsey and Otley)選區參選。雖然比較起上一次大選的表現,希利為工黨在該選區取得多一倍的選票,但最後仍然以1,651票差距落敗。在落選後,他獲工黨聘任為國際部秘書。
 
===政治生涯===
在1952年2月,希利出選東南里茲選區的[[補選]],並以7,000票的多數優勢擊倒對手,成功進入[[英國下議院|下議院]]。
 
工黨在1950年代曾陷於派系爭鬥之中,當時的希利則支持了黨內較為溫和的一派。儘管希利與時任黨魁[[曉治·蓋茨克]](Hugh Gaitskell)是朋友以及他的支持者,不過當蓋茨克在1963年遽逝後,希利卻先後在第一與第二輪黨魁投票中,投票給[[卡拉漢]]和[[韋爾遜]]。希利曾認為另一黨魁熱門候選人[[喬治·布朗]]為人喜怒無常,相反,他認為韋爾遜則能夠團結工黨,並有能力帶領工黨在下屆大選勝出,因此在黨魁選舉支持韋爾遜。
 
在1964年大選,工黨終於擊敗保守黨上台執政,而新首相韋爾遜亦立即委任希利為[[國防大臣]]。任內,希利積極削減英國國防開支,他除了終止軍方研製[[TSR-2轟炸機]]之計劃外,並減少英國在世界各地的駐軍數量。希利任國防大臣達六年之久,至1970年6月因韋爾遜政府垮台而卸任。
 
===財政大臣===
在1972年4月,[[羅伊·詹金斯]]因為[[歐洲]]問題而辭去[[影子財相]]一職,希利遂獲起用,以接替詹金斯之空缺。至1974年3月,工黨在大選中以些微優勢重新執政,韋爾遜再任用希利到內閣供職,並且出任[[英國財相|財政大臣]]。後來韋爾遜突然在1976年3月提出辭呈,希利遂立即表態有意競逐黨魁。然而,在同年年初的時候,他曾發表過言論,指黨內的左翼份子像「[[中國人]]細小的腦袋一樣不正常」<ref>The Daily Telegraph, 24 February, 1976</ref>。雖然其言論意在嘲諷[[毛澤東思想]]支持者,但卻引起了[[華人]]社區的極大反響。在這種陰影籠罩下,希利在3月25日第一輪黨魁選舉中僅得30票,至3月30日第二輪選舉亦只得38票,並未能進入第三輪投票。結果,希利轉為支持卡拉漢,而卡拉漢1976年4月接任首相後,希利亦繼續留任原職。
 
希利出任財相任內,英國正面臨全球性的[[經濟衰退]]。為抗擊衰退他曾接連推出多份苛刻的[[財政預算案]],並試圖與各大工會談判,以限制職工之加薪幅度。然而,後來由於和工會談判破裂,結果引致英國於1978年年尾至1979年年初爆發「[[不滿的冬天]]」,國內出現了一連串的工業糾紛和大罷工,使市政服務陷於停頓,經濟處於混亂狀態。未幾,工黨政府在同年大選大敗於以[[戴卓爾夫人]]為首的保守黨,希利亦隨之下台。
 
===影子外相===
卡拉漢在1980年9月辭任黨魁後,希利再次表態競逐黨魁。其時工黨正陷於新一輪的分裂之中,由於不少希利所代表的右翼黨員正籌謀另組政黨,最後希利被左翼的[[米高·富特]]擊敗,僅能出任副黨魁之位。到翌年,希利的副黨魁地位進而獲[[東尼·貝恩]]挑戰。在這次副黨魁的選舉中,工黨採用了新的選舉規則,容許工黨國會議員以外,其他的工黨黨員和工會也有權投票,結果在1981年9月27日的選舉中,希利取得50.4%的支持,險勝貝恩所得的49.6%支持。
 
自1980年至1987年,希利一直擔任著影子[[英國外相|外務大臣]]之職,任內反對工黨的單方面裁減核武政策,因而獲得不少支持。在1983年,工黨在大選再度被保守黨打敗後,希利不再任副黨魁,至於在1987年大選後,希利進而脫離[[影子內閣]],到1992年更不再競逐過去40年所佔的里茲議席,退出[[英國下議院|下院]];同年獲策封為[[終身貴族]],封號則為[[西約克郡]]里德爾斯頓的'''希利男爵'''('''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 in the County of West Yorkshire)。對於自己從未能出任[[英國外相|外相]],希利曾對此表示可惜;至於在工黨內,不少人更評論希利是「我們從沒有擁有過的最佳首相」<ref>[http://education.independent.co.uk/careers_advice/article361683.ece Passed/failed: An education in the life of Denis Healey, Labour peer] , ''The Independent'', 4 May 2006</ref>。另外,希利亦是[[比爾德堡會議]]之創辦人之一<ref>Jon Ronson interviews Denis Healey about Bilderberg - Healey (HTML) (2006-07-07). Retrieved on 2007-01-13. [https://archive.is/20120630090409/http://www.guardian.co.uk/Archive/Article/0,4273,4149485,00.html]</ref>。
 
===晚年===
希利在退出下院後仍然經常發表政論,例如在1994年,他就曾支持[[貝理雅]]出任工黨黨魁。然而,在貝理雅日後在任首相的後期,希利卻多番對他作出批評,並屢言貝理雅應儘早下台,讓[[白高敦]]接任首相<ref>{{cite web | title=UK needs no nuclear arms - Healey|url=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5158618.stm | date=2006-07-07 | accessdate=2007-01-13 | format=HTML}}</ref>。在2007年3月接受[[BBC]]訪問的時候,希利更直言不諱地評論,指「貝理雅愈早走愈好」<ref>[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politics/6507607.stm Denis Healey at 90], BBC, 30th August, 2007</ref>。
 
希利晚年與妻子退居於[[東薩西克斯郡]],他的妻子在2010年7月21日逝世,終年92歲。2015年10月3日,希利卒於東薩西克斯郡家中,終年98歲。<ref>"[http://www.bbc.com/news/uk-politics-34434378 'Labour Party giant' Denis Healey dies at 98]", ''BBC News'', 3 October 2015.</ref>
 
==家庭==
在1945年12月21日,希利與埃德娜·梅·埃蒙德斯(Edna May Edmunds,1918年6月14日-2010年7月21日)結婚,兩人共育有三名孩子。而希利的興趣包括[[攝影]]、[[音樂]]、[[繪畫]]和寫[[詩]]。
 
==著作==
*''The Curtain Falls''(1951年)
*''New Fabian Essays''(1952年)
*''Neutralism''(1955年)
*''A Neutral Belt in Europe''(1958年)
*''NATO and American Security''(1959年)
*''The Race Against The H Bomb''(1960年)
*''Healey's Eye''(1980年,相集)
*''The Time of My Life''(1989年,自傳)
*''When Shrimps Learn to Whistle''(1990年)
*''My Secret Planet''(1992年,選集)
*''Denis Healey's Yorkshire Dales''(1995年)
*''Healey's World''(2002年)
 
==榮譽==
*[[MBE|M.B.E.]]
*[[英國樞密院|P.C.]](1964年)
*[[名譽勳位|C.H.]](1979年)
*[[終身貴族]](1992年6月29日)
 
==請參見==
*[[英國工黨]]
*[[韋爾遜]]
*[[卡拉漢]]
 
==註腳==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list}}
</div>
 
==參考資料==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Healey, Denis Winston, Baron Healey of Riddlesden'',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928154405/http://212.74.5.57/PRhealeyD.htm Denis Healey]'',Spartacus Educational,2007年8月30日造訪。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politics/6507607.stm Denis Healey at 90]'',[[BBC]] News,2007年3月30日。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england/6971200.stm Denis Healey marks 90th birthday]'',[[BBC]] News,2007年8月30日。
*''[http://www.bbc.co.uk/news/uk-politics-10737970 Denis Healey's wife, Edna, dies aged 92]'',[[BBC]] News,2010年7月23日。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obituaries/culture-obituaries/books-obituaries/7906448/Lady-Healey.html Lady Healey]'',The Daily Telegraph,2010年7月23日。
</div>
 
==外部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11133958/http://openvault.wgbh.org/wapina/barcode50060healey_2/index.html 有關核武的訪問]
*[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6507607.stm BBC希利90歲生辰前夕專訪]
*[http://observer.guardian.co.uk/business/story/0,,1962463,00.html The old bruiser who remained the boy next door],[[觀察家報]]
 
{{s-start}}
{{s-off}}
{{s-bef | before=[[安奈林·貝文]]}}
{{s-ttl | title=[[影子外務大臣]] | years=1959年–1961年}}
{{s-aft | after=[[韋爾遜]]}}
{{s-bef | before=[[彼得·霍尼戈夫]]}}
{{s-ttl | title=[[國防大臣]] | years=1964年–1970年}}
{{s-aft | after=[[彼得·卡靈頓,第六代卡靈頓男爵|卡靈頓勳爵]]}}
{{s-bef | before=[[杜嘉菱|杜嘉菱爵士]]}}
{{s-ttl | title=[[影子外務大臣]] | years=1970年–1972年}}
{{s-aft | after=[[卡拉漢]]}}
{{s-bef | before=[[羅伊·詹金斯]]}}
{{s-ttl | title=[[影子財政大臣]] | years=1972年–1974年}}
{{s-aft | after=[[羅伯特·卡爾]]}}
{{s-bef | before=[[安東尼·巴伯]]}}
{{s-ttl | title=[[英國財相|財政大臣]] | years=1974年–1979年}}
{{s-aft | after=[[賀維|賀維爵士]]}}
{{s-bef | before=[[米高·富特]]}}
{{s-ttl | title=[[工黨副黨魁 (英國)|工黨副黨魁]] | years=1980年–1983年}}
{{s-aft | after=[[羅伊·哈特斯利]]}}
{{s-bef | before=[[彼得·索爾]]}}
{{s-ttl | title=[[影子外務大臣]] | years=1980年–1987年}}
{{s-aft | after=[[杰拉爾德·考夫曼]]}}
{{end box}}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Healey, Denis}}
[[Category: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校友|H]]
[[Category:英國財政大臣|H]]
[[Category:MBE勳銜|H]]
[[Category:獲授終身貴族者|H]]
[[Category:名譽勳位成員|H]]
[[Category:英國國防大臣]]
[[Category:英國工黨黨員]]
[[Category:英國陸軍少校]]
[[Category:肯特郡人]]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