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3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jpg|thumb|350px|right|[http://xf.jzfjw.cn/upFiles/infoImg/2015010429839669.jpg 原图链接][http://xf.jzfjw.cn/news/16850.html…”
[[File: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jpg|thumb|350px|right|[http://xf.jzfjw.cn/upFiles/infoImg/2015010429839669.jpg 原图链接][http://xf.jzfjw.cn/news/16850.html 图片来自学佛社区网]]]
'''印光大师一生严厉高洁,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弘一大师虽然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宿,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他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 原文 ==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弘一律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一生发愿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却唯独接受弘一大师为弟子,这绝非偶然。
民国七年春,徐蔚如居士倡印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在佛教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一年的大势至菩萨圣诞日,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弘一法师。随着《印光法师文钞》的出版,弘一法师应好友吴建东居士和张云雷居士之请,为文钞题词,称赞印光老人的文钞,如日月当空,普照一切众生,契理契机,令大众欢喜信受。在题词中,弘一法师对印光大师表达了服膺之情,把印光大师作为学习效法的对象。
民国九年六月,弘一大师决定去富阳新城闭关。临行前,特地请马一浮居士为自己的关房题写了“旭光室”的匾额,以表明自己遥习蕅益大师,近效印光大师的志向。弘一大师写信向印祖请求闭关前的训言,印祖告诉他:“闭关用功,关键在于心要专一。未得一心之前,不能急着求感应,否则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念佛得一心后,自然会有感应,并没有起心动念,心却如明镜当台,映照出森罗万象。”
弘一大师多次向印祖写信请教,印祖都给予悉心指导,并指出:“古往今来,不少人用行书草体写经,我对此绝不赞成。想要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将抄经视为儿戏,由着性子写得游龙舞凤的?”这段话对弘一大师触动极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调整了字体,并寄给印祖鉴定,印祖回信对弘一法师的新字体表示肯定:“抄写经文是将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行为,比古代进士上金殿考状元还要严格恭敬,来不得半点怠慢疏忽。能这样做的人,必定在选佛场中,得中状元。”印祖的点拨,使弘一大师日后的书写,更加一丝不苟,他的书法被人誉为“佛书”。
弘一大师发心刺血写经,印祖回信开示:“不要急着抄经,当务之急,先要一心念佛。刺血抄经耗费太多心血,令人心神衰弱,只怕反而成为精进念佛的障碍。俗话说,身安而后道隆。我们既是凡夫,就不要盲目效仿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念佛得一心,自然法法圆融。”然而,弘一大师还是因为写经过多、用心过度而受病,印祖对此早有预料,说:“你就是为人过于仔细,样样事情不肯不认真,导致心力不济,你还是专心念佛的好。”
弘一大师对印祖十分敬佩,再三恳求列为弟子。可惜迟迟未被答应,便在佛前燃臂香,乞求三宝慈力加被,之后再次上书陈情,可还是被婉拒,直到晚年终于如愿以偿。弘一大师是印祖破例收下的唯一的出家弟子。实际上依止印祖修行的出家弟子很多,如德森法师尊印祖为亲教师,但弘一大师是印祖唯一具有名分的出家弟子。
民国十三年五月,弘一大师从温州庆福寺前往普陀山朝礼印祖,在法雨寺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仪式,并随侍七日,每天从早到晚,观察学习印祖的一举一动。每顿饭吃完,印祖都会将碗舔干净;或者留馒头一角,把菜碗擦干净后吃下;或者往碗里倒开水,荡涤干净,再用水漱口,然后喝下,惟恐轻易浪费剩余的饭粒。弘一大师将印祖的嘉言懿行总结为十六个字“注重惜福,力行习劳,深信因果,专弘净土”。
弘一大师虽然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宿,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他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1924年秋,弘一大师应邀到上虞白马湖夏丏尊故居“平屋”作客。夏老用香菰供斋,被他坚决拒绝,改用豆腐还是不同意,最后只好按照他本人的要求,白水煮青菜,用盐不用油,弘一大师这才接受。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回忆了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时的一些生活片断:“屋中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干净。因他持戒,也没有另外准备好的饭菜,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一点,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最后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如此等等,都是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
印祖往生后二年,弘一大师亦追随恩师而去。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写了二首偈与诸友告别,这二偈表露了弘一大师一生悟证的境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相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可以说花枝表示香,月圆表示光,香光庄严,正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三昧香光庄严的境界: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表露了弘一大师修行净土法门,证得念佛三昧的境界。临终前,弘一大师写下 “悲欣交集见观经”,可见他亲见极乐庄严,正念往生,悲悯众生,欣乐极乐。<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93987.html 印光大师一生严厉高洁,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印光大师一生严厉高洁,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弘一大师虽然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宿,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他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 原文 ==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民国时期佛门的两颗巨星,他们之间的殊胜因缘,在佛门中流传甚广。弘一律师是位非常严谨的人,眼光很高,不会轻易地去佩服一个人,然而他对印光大师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印光大师为人严厉高洁,一生发愿不当住持,不收出家徒弟,却唯独接受弘一大师为弟子,这绝非偶然。
民国七年春,徐蔚如居士倡印流通《印光法师文钞》,在佛教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一年的大势至菩萨圣诞日,著名艺术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他就是弘一法师。随着《印光法师文钞》的出版,弘一法师应好友吴建东居士和张云雷居士之请,为文钞题词,称赞印光老人的文钞,如日月当空,普照一切众生,契理契机,令大众欢喜信受。在题词中,弘一法师对印光大师表达了服膺之情,把印光大师作为学习效法的对象。
民国九年六月,弘一大师决定去富阳新城闭关。临行前,特地请马一浮居士为自己的关房题写了“旭光室”的匾额,以表明自己遥习蕅益大师,近效印光大师的志向。弘一大师写信向印祖请求闭关前的训言,印祖告诉他:“闭关用功,关键在于心要专一。未得一心之前,不能急着求感应,否则就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碍。念佛得一心后,自然会有感应,并没有起心动念,心却如明镜当台,映照出森罗万象。”
弘一大师多次向印祖写信请教,印祖都给予悉心指导,并指出:“古往今来,不少人用行书草体写经,我对此绝不赞成。想要断烦惑、了生死、度众生、成佛道,岂可将抄经视为儿戏,由着性子写得游龙舞凤的?”这段话对弘一大师触动极大,他按照印祖的要求调整了字体,并寄给印祖鉴定,印祖回信对弘一法师的新字体表示肯定:“抄写经文是将凡夫心识转为如来智慧的行为,比古代进士上金殿考状元还要严格恭敬,来不得半点怠慢疏忽。能这样做的人,必定在选佛场中,得中状元。”印祖的点拨,使弘一大师日后的书写,更加一丝不苟,他的书法被人誉为“佛书”。
弘一大师发心刺血写经,印祖回信开示:“不要急着抄经,当务之急,先要一心念佛。刺血抄经耗费太多心血,令人心神衰弱,只怕反而成为精进念佛的障碍。俗话说,身安而后道隆。我们既是凡夫,就不要盲目效仿法身大士的苦行,只要念佛得一心,自然法法圆融。”然而,弘一大师还是因为写经过多、用心过度而受病,印祖对此早有预料,说:“你就是为人过于仔细,样样事情不肯不认真,导致心力不济,你还是专心念佛的好。”
弘一大师对印祖十分敬佩,再三恳求列为弟子。可惜迟迟未被答应,便在佛前燃臂香,乞求三宝慈力加被,之后再次上书陈情,可还是被婉拒,直到晚年终于如愿以偿。弘一大师是印祖破例收下的唯一的出家弟子。实际上依止印祖修行的出家弟子很多,如德森法师尊印祖为亲教师,但弘一大师是印祖唯一具有名分的出家弟子。
民国十三年五月,弘一大师从温州庆福寺前往普陀山朝礼印祖,在法雨寺举行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仪式,并随侍七日,每天从早到晚,观察学习印祖的一举一动。每顿饭吃完,印祖都会将碗舔干净;或者留馒头一角,把菜碗擦干净后吃下;或者往碗里倒开水,荡涤干净,再用水漱口,然后喝下,惟恐轻易浪费剩余的饭粒。弘一大师将印祖的嘉言懿行总结为十六个字“注重惜福,力行习劳,深信因果,专弘净土”。
弘一大师虽然振兴南山律宗,但以净土为归宿,并随缘随分,尽力弘扬印光大师的念佛教义,他常劝人读《印光法师文钞》,高度颂扬印祖的盛德。
1924年秋,弘一大师应邀到上虞白马湖夏丏尊故居“平屋”作客。夏老用香菰供斋,被他坚决拒绝,改用豆腐还是不同意,最后只好按照他本人的要求,白水煮青菜,用盐不用油,弘一大师这才接受。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回忆了弘一大师在青岛湛山寺讲律时的一些生活片断:“屋中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收拾,窗子地板都弄得很干净。因他持戒,也没有另外准备好的饭菜,头一次给弄四个菜送寮房里,一点没动;第二次又预备一点,还是没动;第三次预备两个菜,还是不吃;最后盛去一碗大众菜,他问端饭的人,是不是大众也吃这个,如果是的话他吃,不是他还是不吃……”如此等等,都是受到印光大师的影响。
印祖往生后二年,弘一大师亦追随恩师而去。1942年中秋过后,弘一大师自感病势沉重,写了二首偈与诸友告别,这二偈表露了弘一大师一生悟证的境界:“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相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可以说花枝表示香,月圆表示光,香光庄严,正是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念佛三昧香光庄严的境界: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表露了弘一大师修行净土法门,证得念佛三昧的境界。临终前,弘一大师写下 “悲欣交集见观经”,可见他亲见极乐庄严,正念往生,悲悯众生,欣乐极乐。<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93987.html 印光大师一生严厉高洁,为何独独收他为弟子?]</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