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经传释词

增加 6,041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经传释词</big> '''   |-   | File:PYYBAFXa6GuAJVqlAAHdXlR4…”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经传释词</big> '''
 
|-
 
|
[[File:PYYBAFXa6GuAJVqlAAHdXlR4ajA708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3/M00/44/CF/pYYBAFXa6GuAJVqlAAHdXlR4ajA708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7%BB%8F%E4%BC%A0%E9%87%8A%E8%AF%8D&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经传释词'''》是[[清朝学者王]]引之创作的语言类著作,成书时间为清代嘉庆三年(1798年)。

《经义述闻》搜集周秦西汉古书中虚字一百六十个,对各字先说用法,后引例证,追溯其原始,再明其演变,可作研究训诂、语法的参考。清孙经世有《经传释词补》与[[《再补》]],吴昌莹有[[《经词衍释》]],都对此书有所补充。

=='''简介'''==

《经传释词》内容主要是阐释西汉以上单音虚词的用法,而对复词或单音词的连用,在释文中也偶有所及。如“庸”条下的“庸何”“庸安”“庸讵”“庸孰”等。对同音词、同义词等相关者亦间有比类分析,或合组为条。如:“耿、聿、遹、日”,“嘻、禧、唉、误、熙”,“无、毋、亡、忘、妄”等。在考释方面,亦时有精义。如:“家大人日:‘终’,词之‘既’也。……《诗·终风》日:‘终风且暴。’毛《传》日:‘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日:‘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

=='''作品思想'''==

关于古汉语虚字的问题,王引之在《释词·自序》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自汉以来,说经者宗尚雅调,凡实义所在,既明著之矣;而词语之例,则略而不究,或即以实义释之,遂使其文扞格,而意亦不明。如‘由’,‘用’也:‘猷’,‘道’也;而又为词之:于若皆以‘用’与‘道’释之,则《尚书》之‘别求闻由古先哲王’、‘大诰猷尔多邦’,皆文义不安矣。”因而“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语助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为《经传释词》十卷,凡百六十字”积20年之功而成。书中语词的排列,则用唐释守温36字母为序。

书中常引“家大人日”,即指王念孙,因而此书也可以说是王氏父子共同研讨完成的著作。该书的类例共有6种,释词的方法也有6项。其类例为:一日”常语”,如“与,及也;以,用也”之类。二日“语助”,如《左传》“其与不然乎”,《国语》“何辞之亦有”,“与”、“亦”两字皆无意义之类。三官“叹词”,如《书》“己!予惟小子”、《诗》“猗嗟昌兮”,“已”“猗”皆叹声之类。四日”发声”,如《易》“于稽其类”,《书》”于予击石拊石”,此两于”字亦无意义之类。五目“通用”,如“粤”之通”越”、“员”之通“云”之类。六日“别义”。如“与”为“及”、又为“以”、为“为”、为“为(去声Wei)、为“谓”、为”如”;“以”为“用”、为“由”、又为“谓”、为“与”、为“及”、为“而”之类。

6种释词的方法则是:第一,同文互证。如据[[《左传·隐公六年》]]“晋、郑焉依”,《周语》作晋、郑是依”,以证“焉”之犹“是”;凡属这些,都是因为其文相同,所以用字即应无异,于是得以互证,意义就更加明确。第二,两文比例。如据《赵策》“与秦城何如不与”,以证《齐策》“救赵孰与不救”,则“敦与”犹“何如”,即对举两文以相比例,而得出字异义同的结论。第三,互文同训。如《孟子》“无不知爱其亲者,无不敬其兄也”,以证“也”亦犹“者”。即或用“者”,或用“也”,原属互文,义即无异,所以应该同训。第四,别本见义。如据《庄子》“莫然有间”《释文》“本亦作为间”。以证”为”之犹“有”。这是根据陆氏《释文》,另一版本”有间”作“为间”,则“为”与“有”此处即应同义。因而根据别本所作,就可以推定其字原可互通。第五,古注互推。如据《公羊·宣公六年传》何休注“焉者,于也”,以推《孟子》“人莫大焉无亲戚、君臣、上下”的“焉”字,亦应训“于”。

而据[[《孟子》]]“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赵歧注“为,有也”,以推《左传》“何福之为”“何臣之为”“何卫之为”“何国之为”“何免之为”等等,其中的”为”字都应当训”有”,这样才能够完全解通原文。第六,旁证引经,如据颜师古引“都夫可与事君”的“与”当训“以”、李善引“鄙夫不可以事君”、以证《论语》原作”鄙夫可与事君”的”与”当训“以”,即根据后来的引文,以证原文所作的字。另外,某些旧的错误,特别是某些属于通假关系的语词,都因王氏”因声求义”的科学方法一一得以证正和辨明。

=='''作品评价'''==

清代藏书家、刻书家钱熙祚《跋》云:“凡此旁通曲尽,皆卓有依据,非宋、明诸儒师心自用妄改古书者比也。虽间有武断,而大体淹贯,不失为读经之总龟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训诂学家。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父王念孙为音韵训诂大家,引之承父业,世称王氏父子。尚著有《经义述闻》等。<ref>[https://news.ifeng.com/c/7pE0A0d95dO  吴礼权: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手机凤凰网 2019年8月17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4,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