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八不头陀道阶法师

增加 11,387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八不头陀道阶法师.jpg|thumb|350px|right|[http://www.45fan.com/uploads/allimg/160616/024223G23-2.jpg 原图链接][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0663…”
[[File:八不头陀道阶法师.jpg|thumb|350px|right|[http://www.45fan.com/uploads/allimg/160616/024223G23-2.jpg 原图链接][http://www.45fan.com/a/question/60663.html 图片来自路饭网]]]
'''八不头陀道阶法师''',道阶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他倡修《新续高僧传》六十卷。我国的高僧传,是佛教史的精华。梁代慧皎撰《梁高僧传》十六卷,至梁天监年而止。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至唐贞观年而止,宋代赞宁撰《宋高僧撰》,明代如惺撰《明高僧传》,仅成六卷,曰《明僧卷》。但宋、明的名称则不合事实。因为宋传所载的是唐、五代人。明传所载的是宋、元代人,明传且遗漏颇多。道阶乃商请衡阳宿儒喻谦号昧庵者,主纂续传。上自北宋,下迄清末宣统年,千百年来,硕德耆宿,莫不采录。历经五年,成书六十卷,这是他对佛教的最大贡献。

== 原文 ==

  释道阶(西元1870~1934年),俗姓许,名常践,号晓钟。出家后法名道阶,又号八不头陀。他是湖南衡山人,生于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幼受私塾教育,十余岁时好听神仙故事,就有了出家修道的思想。十四岁开始茹素,十九岁时,双亲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理由,要为他娶妻,他遂离家出走,到衡阳智胜寺依真际法师剃度出家。第二天到来阳报恩寺,依碧崖律师受具足戒,自此专志参禅。

  他在峡山二端寺掩关三年,又从南岳默庵长老阅藏,学习天台、华严、法相、禅、律、净土各宗典籍。他生性颖悟,又学习认真,因此在佛学上具有相当的造诣。时八指头陀敬安法师亦在湘,道阶咨参八指头陀,道誉隆起。

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

  在衡山西禅寺首次开座讲《法华经》,学徒盈室,深受欢迎。继之,在永兴龙角山讲天台教观,听众也很多。在此段时间内,先后受聘担任衡阳之罗汉寺、西禅寺、雁峰寺、塔元寺,及南岳上封寺、培元寺等之戒坛教授。

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年)

  受请出任金钱山寺住持。

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年)

  在金钱山寺开讲《弥陀要解》及《二时课诵》。并开坛传授千佛大戒,度僧三百余人,可谓盛况空前。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寄禅和尚受请为宁波天童寺住持,道阶亦受寄禅之请,到天童寺开讲《弥陀便蒙钞》、《成唯识论》。以后又到宁波七塔寺、南京毗卢寺等处,讲《法华经》、《楞严经》等,名声四播。

光绪三十三年(一九○七年)秋

  他出国周游,先后到过星马、南洋槟榔屿、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并到印度礼朝圣迹,在各地求得玉佛六尊、舍利一瓶、佛骨、佛牙、梵文贝叶经典、各地僧伽所赠送的法物等,于光绪三十三年返抵国门。回到湘省,湘北道俗无不欢喜踊跃,而生敬仰。

  回国之后,他发起为金钱山寺请《大藏经》,并协助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为保护各地寺产,在宁波、杭州、南京、湖南各地创办了僧教育会。

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年)

 他为迎请清廷颁赐的《龙藏》到了北京,为金钱山寺请得一部《大藏经》,护送回湘。在京期间,他曾到山西礼朝五台山,在文殊菩萨像前燃顶香九柱,立下四大誓愿:一、愿保护天下佛像不毁。二、愿保护天下寺院不毁。三、愿保护天下寺产不毁。四、愿化导天下人不骂僧徒。

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

  他以入京请藏的因缘,得识京中法源寺住持智果禅师,智果对道阶的道学非常崇仰,欲揽为法嗣,光耀祖庭。道阶随喜应允,因之,他继任法源寺住持。由此他兼主南北两大名刹——湖南金钱山寺和京师法源寺。

  法源寺是历史名刹,建于唐初。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旋师时驻跸于此,建寺超度战士忠魂,赐名愍忠寺。北宋末年,金人南下,掳得徽、钦二帝,押解北上,途中曾拘禁于此寺中。到了清季,雍正改名为法源寺。

民国肇建(一九一二年)

  八指头陀寄禅和尚为保护全国寺产,在上海联合十七省僧侣,成立“中华佛教总会”,寄禅被推为会长,以上海静安寺为总机关部,于北京法源寺设机关部,由道阶兼任机关部部长,至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中华佛教总会被北京撤销为止,在道阶任机关部部长期间,在法源寺设立“法师养成所”,教育僧徒,培育人才。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年)

  湖南宝庆发生地方人士攘夺寺产销毁佛像事件,当地僧侣联名具状北京内务部,请求复文。内务部民政司长杜某压置公文,置之不理。湘僧请寄禅北上交涉,寄禅十一月一日抵京,寓法源寺,由道阶陪同赴内务部,谒民政司长杜某,争辩良久,杜某言语不逊,无结果而散,寄禅回到法源寺,颇为气愤,胸部作痛,未几就寝,当夜就示寂了。他为保护寺产竟以身殉。

民国四年(一九一五年)
  道阶又回到湖南,历任南岳祝圣寺、罗汉寺、花药寺住持,后来又任北京宛平县天宁寺、天中寺住持。

民国九年(一九二○年)

  又回到法源寺任住持,这时他倡导编修《新续高僧传》,三年成书六十卷。

民国十四年(一九二五年)

  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我国佛教界组织中华代表团参加,太虚、道阶、胡瑞霖、王一亭等四人被推为大会副会长。大会期间,道阶且被推为正副团长,出席参加。会后游览日本名胜古刹,返国时曾顺道在台湾上岸,游览全省名胜,考察台湾佛教状况。

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

  奉军入关,张作霖出任大元帅,成为北京新主人。张的谋臣杨宇庭利用职权,藉故迫使道阶出国游历,而迎请在东北弘法的倓虚法师住持法源寺,未几北伐成功,奉军退出北平,道阶的法徒空也就乘机逐走倓虚,自任住持。未及二年,寺中又改选道阶的法徒德玉为住持。德玉后来随道阶到印度,重建鹿野苑的中华寺,就在印度终老。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

  道阶在出国游历期间,曾代表中华佛教会,出席缅甸召开的“世界佛教会议”。之后到印度,参加鹿野苑摩诃菩提会所建的寺塔落成典礼。道阶于会中发愿,重建我国唐代僧侣在鹿野苑所建的支那寺。后来得到新加坡华侨李俊承的资助,卒如所愿。改建后的支那寺,更名为“中华寺”。

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初

  他游历槟榔屿、怡保、吉隆坡、新加坡等地,常驻锡于普陀寺。两年后,一九三四年的三月十五日,他示寂于怡宝的三宝洞。世寿六十五,僧腊四十七。荼毗后舍利极多,送回北平法源寺供养。

  道阶对佛教的最大贡献,是他倡修《新续高僧传》六十卷。我国的高僧传,是佛教史的精华。梁代慧皎撰《梁高僧传》十六卷,至梁天监年而止。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至唐贞观年而止,宋代赞宁撰《宋高僧撰》,明代如惺撰《明高僧传》,仅成六卷,曰《明僧卷》。但宋、明的名称则不合事实。因为宋传所载的是唐、五代人。明传所载的是宋、元代人,明传且遗漏颇多。道阶乃商请衡阳宿儒喻谦号昧庵者,主纂续传。上自北宋,下迄清末宣统年,千百年来,硕德耆宿,莫不采录。历经五年,成书六十卷,这是他对佛教的最大贡献。

  (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此话,古圣的本意是指,如果不把圣人的智慧道德传承下去,就是无后,就是不孝,可惜都被后来人误读了,古代圣贤如果就让你生个儿子就是孝,不生就是不孝,未免也太浅薄了。)<ref>[https://www.liaotuo.com/fojiaogushi/renwu/181523.html 八不头陀道阶法师]</ref>
== 佛教信仰 ==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与[[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3281fa0102yc7l.html 信仰佛教的好处]</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佛教人物]] 
27,00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