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內維爾·張伯倫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officeholder
| name = 内维尔·张伯伦 {{small|阁下}}<br>{{small|The Rt Hon. Neville Chamberlain}}
| honorific-suffix = {{small|{{postnominals|country=GBR|size=100%|FRS}}}}
| image = Neville chamberlain1921.jpg
| caption = 1921年的张伯伦
| alt = 内维尔·张伯伦
| order = [[英国首相|联合王国首相]]
| term_start = 1937年5月28日
| term_end = 1940年5月10日
| monarch = [[乔治六世]]
| predecessor = [[斯坦利·鲍德温]]
| successor = [[温斯顿·丘吉尔]]
| order1 = [[保守党党魁 (英国)|保守党党魁]]
| term_start1 = 1937年5月27日
| term_end1 = 1940年10月9日
| predecessor1 = 斯坦利·鲍德温
| successor1 = 温斯顿·丘吉尔
| order3 = [[财政大臣 (英国)|财政大臣]]
| term_start3 = 1931年11月5日
| term_end3 = 1937年5月28日
| primeminister3 =
{{plainlist |
* [[拉姆齐·麦克唐纳]]
* 斯坦利·鲍德温
}}
| predecessor3 = {{le|第一代斯诺登子爵菲利浦·斯诺登|Philip Snowden, 1st Viscount Snowden|菲利浦·斯诺登}}
| successor3 = [[第一代西蒙子爵约翰·西蒙|约翰·西蒙爵士]]
| term_start4 = 1923年8月27日
| term_end4 = 1924年1月22日
| primeminister4 = 斯坦利·鲍德温
| predecessor4 =斯坦利·鲍德温
| successor4 = 菲利浦·斯诺登
| order5 = [[卫生大臣]]
| term_start5 = 1931年8月25日
| term_end5 = 1931年11月5日
| primeminister5 = 拉姆齐·麦克唐纳
| predecessor5 = {{le|亚瑟·格林伍德|Arthur Greenwood}}
| successor5 = {{le|第一代肯尼特男爵希尔顿·杨|Hilton Young, 1st Baron Kennet|爱德华·希尔顿·杨}}
| term_start6 = 1924年11月6日
| term_end6 = 1929年6月4日
| primeminister6 = 斯坦利·鲍德温
| predecessor6 = {{le|约翰·惠特利|John Wheatley}}
| successor6 = 亚瑟·格林伍德
| term_start7 = 1923年3月7日
| term_end7 = 1923年8月27日
| primeminister7 =
{{plainlist |
* [[安德鲁·博纳·劳]]
* 斯坦利·鲍德温
}}
| predecessor7 = {{le|亚瑟·格里菲斯-博斯卡温|Arthur Griffith-Boscawen}}爵士
| successor7 = {{le|第一代宾福特子爵威廉·乔因森-希克斯|William Joynson-Hicks, 1st Viscount Brentford|威廉·乔因森-希克斯}}
| order2 = [[枢密院议长]]
| term_start2 = 1940年5月10日
| term_end2 = 1940年10月3日
| primeminister2 = 温斯顿·丘吉尔
| predecessor2 = {{le|第七代斯坦霍普伯爵詹姆斯·斯坦霍普|James Stanhope, 7th Earl Stanhope|斯坦霍普伯爵}}
| successor2 = {{le|第一代魏弗利子爵约翰·安德森|John Anderson, 1st Viscount Waverley|约翰·安德森爵士}}
| birth_name =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br>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 birth_date = {{birth date|df=yes|1869|3|18}}
| birth_place = 英格兰[[伯明翰]]{{le|埃德巴斯顿|Edgbaston}}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df=yes|1940|11|9|1869|3|18}}
| death_place = 英格兰[[汉普郡]]{{le|赫克菲尔德|Heckfield}}
| restingplace = [[威斯敏斯特教堂]]
| party = [[保守党 (英国)|保守党]]
| nationality = {{flag|UK}}
| alma_mater = {{le|梅森理学院|Mason Science College|梅森学院}}(今[[伯明翰大学]])
| profession = 商人
| religion = [[一位论派]]<ref>{{cite web|last1=Unitarian Association|first1=Midland|title="Neville (and his half-brother (Sir) Austen) were members of the Birmingham Unitarian New Meeting Church".|url=http://www.midland-unitarian-association.org.uk/our_history.php|website=Midland Unitarian Association|publisher=Birmingham New Meeting Church|accessdate=June 6, 2014}}</ref>
| spouse = {{marriage|{{le|安妮·张伯伦|Anne Chamberlain|安妮·德·韦尔·科尔}}|1911-1-5}}
| children =2
| signature = Neville Chamberlain Signature 2.svg
| signature_alt = A neatly written "Neville Chamberlain"
}}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 {{post-nominals|country=GBR|size=100%|FRS}} ({{lang|en|'''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bd|1869年|3月18日|1940年|11月9日|catIdx=C}}),英国[[保守党 (英国)|保守党]]政治人物,1937年5月至1940年5月担任[[英国首相]],以其[[绥靖主义]]外交政策闻名,并于1938年签署[[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苏台德]]德语区割让予[[纳粹德国|德国]]。此后[[阿道夫·希特勒]][[波兰战役|入侵波兰]],英国被迫于1939年9月3日对德国宣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八个月内张伯伦为英国战时首相。
张伯伦曾于商界及地方政府工作,并于1916年至1917年短期任国家服务总监。此后他决定跟随其父亲[[约瑟夫·张伯伦]]及其兄长[[奥斯丁·张伯伦]]的步伐,于1918年当选国会议员,时年49岁。他拒绝了一项内阁职位,并作为[[后座议员]]直至1922年。1923年他迅速升任为[[卫生大臣]]及[[财政大臣 (英国)|财政大臣]]。在一届[[工党 (英国)|工党]]领衔的政府任期后,张伯伦重返卫生大臣职位,于1924年至1929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31年其被任命为[[国民政府 (英国)|国民政府]]财政大臣。
1937年5月[[斯坦利·鲍德温]]卸任,张伯伦接替其首相职位。在其任期内对德国政策成为中心问题,在慕尼黑的外交举措受到当时英国人民的欢迎。希特勒持续其侵略性举动,张伯伦承诺捍卫波兰独立,而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亦履行承诺同德国开战。在[[威瑟演习作战|联军被迫从挪威撤退]]后,张伯伦认为政府此时应当得到所有党派支持,但工党和自由党亦不愿参与由其领衔的政府,由此他于1940年5月10日宣布辞职,[[温斯顿·丘吉尔]]接替其职位。去职后的张伯伦在国会中(尤其是保守党中)仍旧受到广泛尊敬。其为战时内阁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丘吉尔缺席时领衔这一内阁,但由于健康原因后被迫辞职,六个月后,张伯伦因癌症过世。
历史学家对张伯伦的评价极具争议。其初始声望较高,但1940年7月的《{{le|罪人|Guilty Men}}》对张伯伦等人进行了严苛的抨击,称其在慕尼黑外交失败并未能使英国对战争进行充分准备;该书以及日后的一系列出版物几乎彻底摧毁了其名望,而在其过世后的一代史学家(如丘吉尔所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风云紧急]]》)绝大多数持相同观点。近年史学家对张伯伦及其政策的态度逐渐好转,引证最新解密的政府文件,认为1938年时的英国准备仍旧不足,对德国开战将带来灾难。即便如此,在英国首相中张伯伦仍旧排名靠后<ref>{{cite book|author=Paul Strangio|title=Understanding Prime-Ministerial Performanc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kMu2nAZmMbEC&pg=PA226|year=2013|publisher=Oxford UP|isbn=978-0-19-966642-3|pages=224, 226|display-authors=etal}}</ref>。
== 早年生涯 ==
张伯伦在1869年3月18日生於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约瑟夫·张伯伦|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伯明翰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職,至於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张伯伦|奥斯汀]]曾担任郵政總局局長、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務及英聯邦事務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
张伯伦父亲的前妻只生下奥斯汀后即去世,而张伯伦亲生母亲也在他6岁时去世,所以张伯伦从小非常内向。張伯倫早年入讀[[拉格比公學]],由於性格內向的關係而不愿意参加学校的辯論學會,直至後來因為[[愛爾蘭自治]]的議題而加入。此外,在學期間,他开始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在日後成為業餘[[鳥類學|鳥類學家]],並加入[[皇家園藝學會]]。他也热爱[[音乐]]和[[文学]],以后在关键时刻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钓鱼。
大学時期,他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除開沒有接受大學教育的首相以外,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三位不是從[[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毕业的首相之一(另外兩位是1846年至1852年担任首相的[[約翰·羅素,第一代羅素伯爵|約翰·羅素勳爵]],他在[[爱丁堡大学]]畢業;以及自1762年至1763年任相的[[約翰·斯圖爾特|約翰·斯圖爾特,第三代比特伯爵]],他在[[萊頓大學]]畢業)。
张伯伦学习的是[[冶金学]],但毕业后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他们家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兄长奥斯汀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没有成功,1896年种植园倒闭,他回到英国。
回国后他的事业倒很顺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几家工厂担任经理,经营金属制造业,逐渐有了名气,成为一位成功的经理。
== 政治生涯 ==
1911年,他被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并担任市政计划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與安妮·維爾·柯爾结婚。1915年他成为伯明翰市市长,在他的努力下,促使成立了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全英國唯一一間市立银行,1916年他被再次选举为市长。
1916年12月,身在倫敦的張伯倫獲新首相[[戴維·勞合·喬治|劳合·乔治]]邀请担任新政府的国家服務总监,为军工企业招募劳力,但他的成绩不佳,劳合·乔治非常不满意。1917年,张伯伦辞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们俩人始终互相排斥。
由於出任国民兵役总监時遭遇挫折,遂激發张伯伦决定参加國會竞选,並成功在1918年大選中當選成为下議院议员,当时他已經49岁。雖然他的兄長已在內閣供職,聯合政府又提供一個衛生部的初級職位給張伯倫,但他因為不願在[[劳合·乔治]]的政府供職而加以拒絕,而且又拒絕封為「[[爵士]]」。儘管其兄長在1921年出任下議院保守黨黨魁,但張伯倫在國會的最初四年都只是甚少發言的後座議員。
1922年,[[伯納爾·勞]]任首相,张伯伦亦終於出任郵政總局局長。並在1923年以卫生部長的身份加入內閣。4个月后,[[鲍德温]]担任首相,他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由於政府在1924年1月倒台,因此張伯倫不及發表[[財政預算案]]。
192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但張伯倫在自己選區僅以77票之差擊敗工黨候選人,差一點議席不保。在新政府中,张伯伦又担任卫生部長,任內他成功在國會通过了21项[[法案]]。
張伯倫雖然在1929年大選保住議席,但保守黨總體上雖然取得最多選票卻在大選失敗,改由工黨執政。保守黨內部其時衝突和分歧叢生,而張伯倫則在1930年出任新設的保守黨主席一職,而且又創立保守黨研究部,因此他一時間被視為下任黨魁的熱門人選。然而鲍德温很快捲土重來,繼續出任黨魁。自[[温斯顿·丘吉尔]]因印度自治問題而辞去保守黨黨內商業委員會的职務后,张伯伦又被視為鲍德温的当然继承人。
面對嚴峻的經濟問題,工黨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麦克唐纳]]在1931年解散政府,重新改组组成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张伯伦又被任命为卫生部長。同年很快进行了议会选举,议会选举后保守黨成為議會內的絕對多數黨,张伯伦第二次担任财政大臣,任內就實施保護性[[關稅]]的問題引起了軒然大波外,又大副削減政府開支,並在任內促成英國在1932年免除償還一次大戰之債務。
张伯伦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37年,而1935年鲍德温担任首相后,张伯伦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间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1934年,他更宣稱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但因为从1935年英国重新开始加强战备,财政状况的增长又变缓。
不過,张伯伦在當時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首先是[[温斯顿·丘吉尔]]批评他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但是工党则称他为战争贩子。這最終促使他在1935年大選,保守黨勝出大選後提出徵收國家防衛貢獻稅,以稅收補助軍工,結果引來各方猛烈抨擊。
雖然備受抨擊,但張伯倫的其他經濟政策倒是有效的,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理性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 首相 ==
1936年[[爱德华八世]]因要和[[美国]]寡妇结婚而被迫退位,[[乔治六世]]继位,鲍德温决定退休,由张伯伦接替,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
{{who|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這个词,而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他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甚至不信仰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他是自[[奥古斯都·亨利·菲茨罗伊|格拉夫頓公爵]]以來首位不信奉国教的英国首相。
张伯伦虽然领导一个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但在内阁组成中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任用大臣,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