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4,158
次編輯
變更
桂林象山广场
,無編輯摘要
第五,在建设风格上,要与文昌桥、南环路协调一致,以大大提高这一带的档次和文化品味。通过修建象山广场,要达到提升公园景观档次的目的,要有助于公园内部调整游览线路。
第六,在功能划分和便于管理方面,广场在功能上虽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向公众免费开放,要向市民提供较大的绿地及休息娱乐场地。为了便于公园管理,在公园及广场之间挖出一条小溪,做成浑然成天的水面分隔。公园与广场要广植市树──桂花树 <ref>[http://roll.sohu.com/20151014/n423201484.shtml 野生桂花树 全国第一高(组图)],搜狐,2015-10-14</ref> ,突出桂花文化,突出桂林特色。
如果说中心广场是以繁华为特色,象山广场则更多地体现着自然和清新:这座与中心广场同龄的风景区小广场,在面积上虽是个小弟弟,但它在借景筑景方面,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使之与别的广场相比,不仅能提供休闲的功能,更可以起到观景的效果,因而更显得别具一格。人工密植的桂花树林将广场的大部掩映着,使人乍看去,这里与其说是广场,还不如说更像城中林地,因为它的绿地面积占广场面积之比在国内各广场中可能也是最高的。它的人工流泉巧妙地和流经一侧的桃花江融为一体,悄悄将广场部分和公园景地区隔开,既起到了相互借景的作用,又达到了分区管理的效果。与别的广场相比,天然水景和人工水景构成了它的最突出的个性:北面是秀美可人的桃花江,东面是清冽如镜的漓江,广场中间还有由人工小溪和流泉跌水组成的分区线。在夏风的吹拂下,可以感受到阵阵水气袭来,凉爽宜人,实在是消暑的好去处。它的中心有一个小巧有趣的赤足小广场,场地用洁净平滑的鹅卵石铺成,游人赤足在上面行走,可以达到按摩足穴之目的,又有一种回到童年的乐趣。每逢黄昏,常有年轻的父母带着学步的孩子在这里赤足行走,尽情体验着那种呢喃的亲情。
广场之东,象山脚下,是著名的古代建筑云峰寺。原寺为唐朝建筑,后毁。明代时,这里成为纪念范成大、方信孺的“范方祠”,清代改为云峰寺,现为二进五开间、硬山式二层仿古建筑。清朝道光年间,太平军北上路过桂林时,这里曾是太平军攻城的指挥所。太平军在这里以象山为致高点,攻城达34天,重创守城清军。现在,云峰寺已改为《太平天国革命在桂林》专题陈列馆,匾额为国画大师刘海粟所题。
云峰寺所临的象山,是著名的桂林八景之一 <ref>[https://www.sohu.com/a/259301788_99985148 走进昔日桂林八景之一的宝积山,它名列桂林八景之首] ,搜狐,2018-10-14</ref> “象山水月”所在地。水月洞里有大诗人陆游的真迹,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多次往返于此,意在求得一幅心仪的石刻拓片,这些都是文化史上的美谈。登象山,谒普贤塔,望訾州,沐漓江风,观穿山塔影,都是很好的旅行享受。
广场的西面,与民主路相隔,紧临桃花江,是著名的古代建筑舍利塔。塔初为唐代所建,为七级砖塔,用于存放舍利石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应邀到日本讲经传法,五次东渡皆败,辗转到桂,曾在此讲经传法一年,盛况空前。此塔因鉴真在此讲法而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名塔之一。原塔后毁于火。现塔为明初重建。底层有四门相通,通道构成的八面墙壁上有墨书《金刚经》全文,四门额塑有八大金刚之名。塔身为八角宝瓶,每面均有佛龛。塔内曾有舍利陶魂罐和镇塔铁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