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71
次編輯
變更
埃米尔·费歇尔
,無編輯摘要
''' 赫尔曼· 埃米尔·费歇尔''' ({{lang-de|'''Hermann Emil Fischer'''}},{{bd|1852 年10 年|10 月9日 生,逝世 |1919 年7 年|7 月15日 |}}) , [[德国]][[有机 化学 ]] 家 。他合成了[[苯肼]],引入[[肼类]]作为研究[[糖类]]结构的有力手段,并合成了多种糖类,在理论上搞清了[[葡萄糖]]的结构,总结阐述了糖类普遍具有的立体异构现象,用[[费歇尔投影式]]描述之。他确定了[[咖啡因]]、[[茶碱]]、[[尿酸]]等物质都是[[嘌呤]]的衍生物,合成了嘌呤。他开拓了对蛋白质的研究,确定了[[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多肽]] , 曾获 并成功合成了多肽。1902年他费歇尔因对嘌呤和糖类的合成研究被授予[[ 诺贝尔化学奖 (1902) ]] 。 == 中文名 赫尔曼·埃米尔·费歇尔 外文名 Hermann Emil Fischer 别 名 童年与教育 == 埃米尔· 费歇尔 国 籍 德国 出生 地 在 德国 [[科隆]]地区的[[ 奥伊斯基兴 出生日期 1852年10月9日 逝世日期 1919年7月15日 职 ]]小镇,父亲是一个商人。以优异成绩从中学毕 业 化 后,他本想进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 学 ,但他的父亲强迫他从事 家 族生意,直到确定他的儿子不合适经商,不得不说“这个孩子太蠢成不了商人,只能去读书”<ref>[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laureates/1902/fischer-bio.html 毕业院校 诺贝尔奖官方网页]</ref>。费歇尔从而进入[[ 波恩大学 ]]学习[[化学]],曾经上过[[凯库勒]]等人的化学课程。1872年他转学到德国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的威廉皇帝大学(现今的[[斯特拉斯堡大学]],目前该大学[[化学]]系的一间阶梯教室以[[费歇尔]]命名)以求继续学习物理,却在[[阿道夫·冯·拜尔]]的影响下,决定终生从事[[化学]]。1874年以对[[荧光黄]]和[[酚酞]]染料的的性质进行研究获得[[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助理讲师。 == 信 仰 研究工作 ===== 天主教 肼类与嘌呤研究 === 主 在斯特拉斯堡的临时讲师任上,费歇尔作出了自己在化学上的第一个重 要 发现,使用[[亚硫酸盐]]还原[[重氮苯]],合成了[[苯肼]](C<sub>6</sub>H<sub>5</sub>NHNH<sub>2</sub>)。<ref>Fischer, E. "Ueber aromatische Hydrazinverbindungen" Ber. Dtsch. Chem. Ges., '''1875''', band 8, 589-594.</ref>。以[[苯肼]]为起点,他和他的表弟奥托·费歇尔一起研究[[肼]]类的性质,他们提出了从[[三苯甲烷]]生产[[染料]]的新合 成 就 诺贝 路线,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方法的正确。1875年[[阿道夫·冯·拜尔]]被邀请前往[[慕尼黑大学]]接替1873年去世的[[李比希]]留下的化学系教授的教职,费歇尔跟随[[阿道夫·冯·拜尔]]前往,成为[[阿道夫·冯·拜尔]]在有机化学研究上的一名助手。 1879年费歇 尔 被慕尼黑大学任命为[[分析 化学 奖 (1902) ]]的副教授,并拒绝了来自[[亚琛工业大学]]的担任化学系主任的邀请。1881年他被[[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任命为正教授,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饮料的组分进行研究,分离并分析了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等,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化合物和[[尿酸]]都是一个杂环化合物的衍生物<ref>E. Fischer, Ber. Dtsch. Chem. Ges. 1890, 23, 799 性 别 ± 805. </ref>。这个化合物便是[[嘌呤]],是由一个[[嘧啶]]环和一个[[咪唑]]环杂合的杂环化合物,是重要的代谢物之一。 == 男參考文獻 ==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