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元顺帝

移除 5,29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元惠宗 孛儿只斤· 妥懽 睦尔'''<ref name="源流、罗">见《[[蒙古源流]]》、罗氏《黄金史》。</ref>;{{bd|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7日|catIdx=B孛}}),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鑑]]》改译'''托欢特穆尔''',[[元朝]][[庙号]]为'''惠宗'''<ref name="惠宗" />,[[蒙古语]]称号'''乌哈噶图汗'''{{NoteTag|“乌哈噶图汗”见《钦定[[蒙古源流]]》,是经由[[满语]]转译而得。清《蒙古世系谱》作“乌哈哈图汗”。民国《[[新元史]]》作“乌哈图汗”,《[[蒙兀儿史记]]》作“乌哈客图可汗”(妥懽帖木尔汗纪)、“乌哈噶图”(宗室世系表)。现代学者译作“乌哈噶图可汗”、“乌哈笃皇帝”(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等}}({{mong|m=ᠤᠬᠠᠭᠠ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tu qaγan|k=Ухаант хаан}}<ref name="源流、罗" />{{NoteTag|「乌哈笃」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明智」。}};或{{Mong|m=ᠤᠬᠠᠭᠠᠨ ᠲᠤ <br />ᠬᠠᠭᠠᠨ|Ppp=uqaγan-tu qaγan}}<ref>《[[黄金史纲]]》</ref>),[[明朝]][[諡号]]为'''顺皇帝''',又称'''至正帝'''{{NoteTag|元惠宗年号“[[至正]]”,《元史·明宗本纪》中又称之为“至正帝”,具体记载如下:“是岁夏四月丙寅,子妥懽帖睦尔生,是为至正帝。”}},'''庚申帝'''{{NoteTag|因为元惠宗生于元朝延祐七年(庚申年,公历1320年),叶子奇的《草木子》中,称元惠宗为“庚申帝”。}},'''庚申君'''<ref>《[[三垣笔记]]》</ref>,[[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十五位[[大汗]],他是[[元朝]]北逃前的最后一位[[皇帝]],之后以他为首的[[北元]]继续与[[明朝]]对峙。在位时间是从1333年7月19日至1370年5月27日,在位37年  ==家世背景==*高祖父:明孝太子[[真金]],[[元世祖]]嫡子,高祖母[[阔阔真]]王妃。*曾祖父:[[答剌麻八剌]],忽必烈太子[[真金]]之次子,曾祖母[[答己]]王妃*祖父:[[元武宗]]海山,祖母亦乞烈妃子。*生父是[[元明宗]],生母是[[葛逻禄]]人[[迈来迪]]。*[[延祐]]七年四月十七日(1320年5月25日),生于北方草原,[[元惠宗]]顺帝是[[元明宗]]的长子、[[元武宗]]的长孙
==生平==
===流放===
[[至顺]]元年(1330年)四月,[[元明宗]]皇后[[八不沙]]被杀,妥懽帖睦尔被驱逐,首先被驱逐到[[高丽]][[大青岛]],后来到[[湖广等处行中书省]]静江(今[[桂林]])。
 
===弟[[元宁宗]]逝世===
至顺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宁宗]]逝世,太后[[弘吉剌·卜答失里]]坚持弃子立侄,下令立妥懽帖睦尔为皇帝,受到左丞相[[钦察]]人[[燕帖木儿]]反对,在燕帖阻拦下,一直未能回大都即位。
 
===继位===
*至顺四年(1333年)五月左丞相[[燕帖木儿]]病死。
此后科举取士三年一次,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后一次在[[大都]]举行会试和殿试。1368年八月元朝退回草原后,不再有科举取士。
== 宪台通纪与至正条格家世背景==*高祖父:明孝太子[[ 至元 (元惠宗)|至元真金]] 二年(1336年) 在增订元仁宗年间的监察法规《[[ 风宪宏纲元世祖]] 》的基础上 嫡子 将有关御史台的典章制度汇编为《高祖母[[ 宪台通纪阔阔真]] 》{{NoteTag|元人王妃。*曾祖父:[[ 潘迪答剌麻八剌]] 所撰《,忽必烈太子[[ 宪台通纪真金]] ·后序》称:“洪惟世祖皇帝,肇建宪台,慎简端士,任以耳目 职,规模宏远,法制详备,纶音炳焕,见诸简册,其所以肃清风化,昭示彝典,儆于有位者至矣。列圣相承,咸守成宪,今圣天 作新风纪 训是式,宪臣思所以上体宸衷,下振纲维,以为《[[ 风宪宏纲答己]] 》虽已颁布,然事之首尾,制之因革,犹未尽举,至若因事处,宜随时立制者,苟不备载沿革,无以详其本末,考其先后,乃命宪属赵承禧稽之简策,参以桉牍,旁询曲采,汇集成书。”<ref>《王妃*祖父:[[ 永乐大典元武宗]] 》卷2608 海山 中华书局印本。</ref>}} 祖母亦乞烈妃子 。 *生父是[[ (元惠 )|至元]] 四年(1338年)三月 命中书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据《生母是[[ 大元通制葛逻禄]] 》编定条格,至元六年(1340年)七月,命翰林学士承旨腆哈、奎章阁学士崾崾等删修《大元通制》,[[ 至正迈来迪]] 五年(1345年)十一月书成,右丞相*[[ 阿鲁图延祐]] 等入奏,请元惠宗赐名《[[至正条格]]》{{NoteTag|《至正条格》是元朝的法律之一。《至正条格》1346年4月26日颁行天下后,一共在全国范围内使用22 ,至正二 四月 八年农历八月二 (1368年9月14 (1320年5月25 日), 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退回 生于 北方草原 《至正条格》逐渐失传。 [[元惠宗]]顺帝是[[元 初修《永乐大典》,将《至正条格》收入,但只是残本,原书卷数已不可考究,根据《永乐大典》记载,残本共23卷,分祭祀、户令、学令、选举、仓库、捕亡、赋役、狱官等27目。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23卷 宗]] 残本。但是,《四库全书》只把残本的《至正条格》列入存目,导致此书后来在中国最终失传。  期以来,国内国际元史研究者均认为《至正条格》已经失传。 2002年在韩国东南部的庆州发现其元刊残本《至正条格》两册,包括“条格” “断例”各一册。由于年代久远,书籍破损严重,经过数年的修复整理,庆州残本《至正条格》在2007年8月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正式整理出版,分影印本和校点本两册。 以下内容节选自北京大学历史系 张帆教授的论文:《重现于世的 [[ 代法律典籍 ——残本<nowiki><至正条格></nowiki><!--Syntax highlighter补丁-->》: 据残本《至正条格》所存断例目录,包括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11门,除缺少唐、金律 武宗]] 第一门“名例”外,其馀篇目、次序皆与唐律和金律完全相同。《至正条格》的断例共30卷,现存者是其前半部分,依次为第一卷《卫禁》,第二至六卷《职制》,第七、八卷《户婚》,第九至十二卷《厩库》,第十三卷(后半阙)《擅兴》。残本《至正条格》没有全部条格的目录,但通过《四库全书总目》为《至正条格》撰写的提要,可知其条格篇目分别为祭祀、户令、学令、选举、宫卫、军防、仪制、衣服、公式、禄令、仓库、厩牧、田令、赋役、关市、捕亡、赏令、医药、假宁、狱官、杂令、僧道、营缮、河防、服制、站赤、榷货,共27门,与现在知道的唐令、金令篇目亦大多相同。残本《至正条格》的条格部分依次为第二十三卷《仓库》,二十四卷《厩牧》,二十五、二十六卷《田令》,二十七卷《赋役》,二十八卷《关市》,二十九卷《捕亡》,三十卷《赏令》,三十一卷《医药》,三十二卷《假宁》,三十三、三十四卷《狱官》。大概可以推断,其条格的总卷数应有40到50卷。  以下文字出自《四库总目提要》: “元惠宗至正年间官撰 长孙 凡分目二十七:曰《祭祀》,曰《户令》,曰《学令》,曰《选举》,曰《宫卫》,曰《军防》,曰《仪制》,曰《衣服》,曰《公式》,曰《禄令》,曰《仓库》,曰《厩牧》,曰《田令》,曰《赋役》,曰《关市》,曰《捕亡》,曰《赏令》,曰《医药》,曰《假宁》,曰《狱官》,曰《杂令》,曰《僧道》,曰《营缮》,曰《河防》,曰《服制》,曰《跕赤》,曰《榷货》。桉《元史·刑法志》载,元初平宋,简除繁苛,始定新律。至元二十一年,中书省咨各衙门,将原降圣旨条律,颁之有司,号曰《至元新格》。仁宗时,又以格例条画,类集成书,号曰《风宪宏纲》。英宗时复加损益,书成,号曰《大元通制》。其书之大纲有三:一曰《诏制》,二曰《条格》,三
4,96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