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真德秀

增加 16,68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真德秀本姓慎,字实夫、景元、希元,号西山,别称真文忠、西山先生,出生福建浦城,是与魏了翁齐名的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进士及第后担任过礼部侍郎、直学士院、户部尚书、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在朝中颇有声望。真德秀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他创“西山真氏学派”,著有《真文忠公集》等作品,于公元1235年逝世,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Infobox person| 姓名 = 人物生平真德秀|    图像 =[[File: 真德秀 于宋孝宗淳熙五年九月十五 .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9096814554&di=e7f876189d22f4264d3db30f0bdf1d0b&imgtype=0&src=http%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17505%2F20150902100539-975606674.jpg%2F0 原图链接]]]|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 期 = | 国籍 = | 籍贯 = | 职业 = | 母校 = | 研究领域 = }}'''真德秀''' (1178年10月27 日-1235年5月28 日) 出生在福建浦城仙阳的一个贫寒之家 ,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始字实夫,后更 字景元, 后改景 又更为 元,号西山 自幼聪颖,4岁开始读书,即能一过成诵 福建浦城(今浦城县仙阳镇)人 德秀从小爱好 南宋后期理 家、大臣 习中勤奋过人。据 者称 《行状》记载: 入小学夜归,尝置书枕旁 西山先生 庆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进士及第 深夜还在蚊帐中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 开禧元年(1205年)中博学宏词科 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 理宗 ,德秀就把这些儿童的书取来阅读熟了 擢礼部侍郎、直学士院   真德秀15岁时丧父 史弥远惮之,被劾落职。起知泉州、福州。端平元年(1234年),入朝为户部尚书 其母亲吴夫人在穷困中操劳家计 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次年拜参知政事 供他学习 旋即逝世 抚养其成长 获赠银青光禄大夫 使他获得了专心学习的机会 谥号“文忠”  真德秀立朝有直声, 他勤奋努力 时政多所建言 学业上进步很快 奏疏不下数十万字。学宗朱熹。修《大学衍义》 在18岁时便考上了举人 称可作《大学章句》之佐   庆 五年(1199年) 党禁后,程朱理学得以复盛 他与力为多。 真德秀 登进士第 为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 入仕任南剑州(今南平)判官。  开禧元年(1205年) 与魏了翁齐名 又中博 在确立理 宏词科 正统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为福州(今属福建)知州、福建路安抚使萧逵的幕僚。创“西山真氏学派”。有《真文忠公集》都传世。==人物生平==   开禧二年(1206 真德秀于宋孝宗淳熙五 九月十五日(1178年10月27日 出生在福建浦城仙阳的一个贫寒之家。他本姓慎 入朝任太学正 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嘉定 初字实夫,后更字景元,又更为希 年(1208年) 升任太学博士 号西山 真德秀 对奸臣史弥远的降金政策十分不满。后历任秘 自幼聪颖,4岁开始读 省正字、校书郎、兼沂王府教授、 ,即能一过成诵。德秀从小爱好学习,在 士院权直、秘书郎、著作佐郎等 习中勤奋过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 据其《行状》记载:“入小学夜归,尝置书枕旁”,深夜还在蚊帐 看书,以至蚊帐被蜡烛薰成黑色。当其他儿童玩水游戏之时 金使来告已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真 德秀 随后即奏请停止每年给金朝 就把这些儿童 “岁币”,他的意见被采纳 书取来阅读熟了 真德 秀看到史弥远并非想振兴图强 秀15岁时丧父 而只是 其母亲吴夫人 执政之初就采纳理 穷困中操劳家计,供他 人士刘爚的建议 习,抚养其成长 崇尚理学,以官爵收买人 使他获得了专 。作为理 真德秀 机会。由于他勤奋努力 当然欢迎崇尚理 之举 业上进步很快 但对史弥远“以爵禄笼天下士,至有声望旧 在18岁时便考上了举 折节营  庆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登 士第 反为所薄”的情况深为不满,非常感慨地说:“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 入仕任南剑州(今南平)判 之人 ”虽然史弥远进行挽留,但真德秀去意坚决,同 开禧元年(1205 十一月 真德秀出任江东 又中博学宏词科,为福州(今属福建)知州、福建 转运副 安抚 使 萧逵的幕僚。开禧二年(1206年),入朝任太学正。嘉定元年(1208年),升任太学博士。真德秀对奸臣史弥远的降金政策十分不满。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沂王府教授、学士院权直、秘书郎、著作佐郎等。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中旬,金使来告已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真德秀随后即奏请停止每年给金朝的“岁币”,他的意见被采纳。真德秀看到史弥远并非想振兴图强,而只是在执政之初就采纳理学人士刘爚的建议,崇尚理学,以官爵收买人心。作为理学家的真德秀,当然欢迎崇尚理学之举,但对史弥远“以爵禄笼天下士,至有声望旧人折节营进,反为所薄”的情况深为不满,非常感慨地说:“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虽然史弥远进行挽留,但真德秀去意坚决,同年十一月,真德秀出任江东路转运副使。江东地区适值旱灾蝗害,真德秀奏罢贪官,并在临时分管的灾区广德(今属安徽)、太平(今当涂)两地开仓赈济,政誉始著。两年后调任泉州(今属福建)知州,泉州为重要外贸海港,而原先不仅商税重,而且官员以“和买”的名义低价收购外商货物,以致外商海船进港数锐减,一年只有三四艘。真德秀上任后,不仅公布税额,而且禁止官吏购买外商货物,并且组织民兵剿灭海盗王子清、赵郎所部,对外贸易迅速恢复,第三年到港海船就达36艘之多。嘉定十二年(1219年)秋,真德秀升任隆兴(今江西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嘉定十三年(1220年),因母亲去世辞官守丧。嘉定十五年(1222年),服除起复,任潭州(今湖南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在任期间改酒类专卖为收商税通商,取消田税正额之外以“捧撮米”每石增收一斗七升的附加税等苛政。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去世,史弥远即以宗室赵贵诚改名赵昀继位,是为理宗。九月中旬初,下诏真德秀回临安,三天后即被任为中书舍人兼侍读,还未到任;过了两天又升改为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侍读,升迁之速前所未有。真德秀对史弥远擅权废立不满,不仅一再辞免新命,迟迟不赴任,直到同年十二月才离潭州,又请假便道回家乡浦城休假,并再辞新命请求依旧任地方官。宝庆元年(1225年)六月初才到达临安,原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已于正月间被史弥远害死,更引起真德秀的不满,一月之间四辞直学士院,七月初终于辞去直学士院而只任礼部侍郎,并一再为济王赵竑辩解,并指出:“霅川之议(指杀害赵竑后的善后事宜)不询于众。与赏罚徇私,馈赂公行。”正如魏了翁所说:“皆人所难言。”因“而权臣(指史弥远)益媢(嫉妒)忌矣”。真德秀于八月,一再请求以宫观闲差就医养病,又因为在对被害的济王赵竑追赠方面与史弥远及其党羽的意见不合而受到攻击,因而又三次自请黜责。九月初,以焕章阁待制提举宫观闲差,任便居住。真德秀自知不为史弥远所容,因而自请辞免待制及宫观而获准。十一月,以“真德秀奏札诬诋”,终于被“落职(待制)罢祠(宫观)”。真德秀为朱熹的再传弟子,虽然学术成就有限,却是当时理学正宗的宗师,声誉很高。史弥远党羽原拟贬窜真德秀,但一向对史弥远言听计从、甘当傀儡的理宗,这次却亲加“保全”,而且“落职罢祠”,也可以说是同意真德秀前些时的请求。可能理宗觉得如果真对当时的理学宗师真德秀加以贬窜,那么史弥远崇奉理学的伪装将被撕破,史弥远也许是在清楚了这点之后而未再深责真德秀,使真德秀能安然退归故里著书立说。非正常继承帝位的理宗地位早已稳固,而且在崇奉理学的活动进一步加强的形势下,绍定四年(1231年)六月,真德秀与原遭贬窜的魏了翁,同时恢复原职名及宫观祠禄。绍定五年(1232年),真德秀复出任泉州知州。绍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弥远死,其党羽郑清之虽于九月已升任右相,但史弥远的倒行逆施实在不得人心,因而不得不将充当史弥远打手的袁韶、李知孝、梁成大等加以贬降。而升真德秀为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端平元年(1234年)四月,即被召为户部尚书;九月到临安后,改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端平二年(1235年)三月,升任参知政事(副相),但他时已患病,未及有所作为,即于四月罢政,以宫观闲差养病,五月(5月28日),真德秀病逝,享年58岁,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文忠。 [3] ==主要成就=====救荒惩贪===嘉定六年(1213年)十一月,真德秀受职为秘阁修撰,实授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当时江南东路遭受了严重的旱蝗灾害,其中尤以广德、太平两军州最为严重,他到任后,首先是去赈灾,分别派遣官员到管区其他州县办理荒政,他亲自到最严重的广德、太平,协同当地官员到民间察看灾情,并授予当地长官开仓救灾的权力,从而使灾民得到了及时解救。当他把救灾工作办完,离开广德时,当地有百姓数千人相送,至郊外,有人指着道旁的许多坟墓哭泣着告诉他说:“此皆往岁饿死者。微公,我辈已相随入此矣。”。接着,他又下令废除了太平州私自创设的大斛,减轻了官府和地主对农民的超额剥削。在任期间,真德秀还弹劾了新徽州的贪官知州林琰和宁国知府张忠恕贪污赈济米的罪行。自此以后,真德秀的政誉更为提高。原来那些讥笑他为迂儒的言论,顿时烟消云散。===整顿泉州漕政===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当时泉州本来是中国同西方商人通航的一个大港口,在南宋中期,是全国最繁荣的海外贸易中心,每年有大量的阿拉伯等地外商来这里进行商业活动。但是,到南宋后期,由于管理海外贸易的官吏对外商进行繁重的敲诈勒索,一时冷落下来,每年来此贸易的外国商船减少到只有三、四艘。真德秀到任后,实行了优惠政策,减免了许多不合理的征税,很快就使来此从事商贸活动的外国船复增加到36艘,不但繁荣了商业,而且增加了税收。在泉州期间,他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当地富豪大家对人民的危害,减轻了人民的一些负担。在边防工作上,他还镇压了海寇,整顿和加强了海防。===实施惠政===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以宝漠阁待制的官析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任之后,立即着手整顿政风、土风,他以“廉仁公勤”四个字勉励僚属,用周敦颐、胡安国、朱熹、张栻之学术勉励读书人。在任期间对百姓实施惠政,首先废除了榷酤制度,免征了苛重的酒税,其次是停止加收斛面米,同时还免去了和来制度,废除了对农民的额外剥削,减轻了他们的一些负担。对生活上严重困难的农民,给予了适当的救济。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仿照朱熹当年创立义仓的办法,立惠民仓五万石,在青黄不接时,以平价卖给缺乏粮食的百姓,他又在辖区内十二个县普遍设立新仓,使之遍及乡落,以救饥民之急,此外又专门设立了慈幼仓,储备粮食,专门用来赈济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儿童。以上措施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对那些处于饥寒交迫的穷苦人民还是起到了点解救作用。在潭州期间,他的另一重要任务仍然是加强政治统治,镇压人民反抗,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实际的事情。 ===思想成就===真德秀的理学思想基本上是祖述朱熹,他对朱熹极为推崇,尊之为“百代宗师”,并自谓对朱学“尝私涉而有所得”。朱熹在儒学中能够占居那样崇高的地位,除了其自身对儒学巨大贡献之外,也与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宣扬分不开。作为朱熹之后学,真德秀的主要任务在于振兴和发扬理学,在学术贡献上重在阐发运用,但缺乏建树。全祖望说:“魏鹤山、真西山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尽管如此,真德秀的学术思想仍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他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积极鼓吹理学,关于理学方面的著述也很丰富,除《西山真文忠公文集》所收之外,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读书记》中。这部著作“以六经、《语》、《孟》之言为主”,分甲记、乙记、丙记、丁记四个部份,“甲记曰性命道德之理,学问知行之要,凡二十有七卷;乙记曰人君为治之本,人臣辅治之法,凡一十有二卷;丙记日经邦立国之制,临政治人之方。……丁记曰语默出处之道,辞岁取舍之宜。”(《后村先生大全集》)真德秀把这部书视为人君治国的理论依据,他十分自信地说:“如有用我,执此以往”,又曰:“他日得达乙览,死无憾矣。”《读书记·乙记》,上编是《大学衍义》,他在朝作缠经待读的时候,特将《大学行义》进呈理宗皇帝,并逐章逐句向理宗进行了讲解和发挥。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去指导最高统治者用理学思想治理国家。他在《大学行义自序》中说:臣始读《大学》之书,见其自格物致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至于治国平天下,其本末有序,其先后有伦。益尝抚卷三叹曰:为人君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大学》。为人君而不知《大学》,无以尽正君之法。即又参观在昔帝王之治,未有不本之身而达之天下者,然后知此书之陈,实百圣传心之要典,而非孔氏之私言也。三代而下,此学失传,其书虽存,概以传记目之而已,求治者既莫之或考,言治道亦不以望其君。独唐韩愈、李翱尝举其说……盖自秦汉以后,尊信此书者惟愈及翱,而亦未知其为圣学之渊源,治道之根抵也,况其他乎?臣尝妄谓《大学》一书,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 这里《大学行义》于皇帝,其大旨在于正君心、振纲纪,明治道,肃宫闱、抑权幸。在真德秀的诱导下,感动了理宗皇帝,此书深为理宗所称赞,说《行义》一书“备人君之轨范焉。”《大学衍义》也为后世帝王所重视,元武宗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行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真德秀的理学思想虽然十分丰富,但他上继程朱,不越其轨。(一)“德性天与”和“顺天应人”思想 真德秀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其形体和秉性都是天地之所赋,但人之所以为人,其与禽兽之根本区别,在于他们不但在形体上有别于禽兽,更具有仁、义、礼、智的特性。真德秀的天命思想中,虽然认为“天”能主宰万物,能为赏罚予夺,主要不是因为“天”是人格之神,而是认为“天”本身蕴含着秩序万物的“理”,这个“理”能够发挥出人格神的作用:“ 福善祸淫,不少差忒”,就是说,它能够报善以福,报淫以祸,在真德秀看来,人类社会的秩序(即纲常名教)就是“天理”所在。他将程朱的理学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结合在一起,把理学涂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这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从理论思维上看,却是一种倒退。 (二)“即器求理”与“持敬”相结合的涵养论 程朱理学历来强调把认识论同道德修养论相结合。真德秀根据这种“穷理持敬”的思想,主张”穷理”与“持敬”相辅而行。他说:“欲穷理而不知持敬以养心,则思虑纷坛,精神昏乱,于义理必无所得。知以养心矣,而不知穷理,则此心虽清明虚静,又只是个空荡荡地物事,而无许多义理以为之主,其于应事接物,必不能皆当。”人亦是物,求人理要从人本身的“良知”出发,结合对“洒扫应对”等人伦日用等事物的推究,就可以达到对“义理”的本质性认识,用以扩充心中之理,这就使“本然之知”升华到义理之极至了。由此可见,所谓“就事物上推求义理之极至并非是探求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要上人把封建伦理关系的理在认识论上从一般的人伦日用上升到“理”(或“道”)的高度,上升到一定而不可易和只能遵循而不可违反的“天理”的高度。如何才能使“本然之知”上升为义理之知的高度?真德秀提出了“穷理”与“持敬”相辅而行的主张。何谓“持敬”?按真德秀的说法,敬就是外表端庄,整齐严肃,内心敬一,无二无杂,使外表的端庄严肃同内心的专一无杂相互交正。他说:“端庄主容貌而言,敬一主心而言,盖表里交正之义,合而言之,则敬而已矣。”真德秀的“穷理持敬”思想是对二程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二程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认识论同道德论的统一性,强调把二者相结合、相辅而行。在理学思想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主义意识的知行统一观。 (三)“神者气之伸,鬼者气之屈”的泛神论思想 儒家学者历来有“神通设教”思想,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是对鬼神之有无持存疑态度。在多数人相信但又没得到科学的确凿证实之前,采用这种态度对待鬼神,也是可以的。《易传·系辞》)谓“阴阳不测谓之神”,认为事物之变化是阴阳二气的神妙作用。人们对那些不能认识(不测)的阴阳变化就称之为“神”。“神”是神妙莫测的意思。比如对人的精神现象古人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一般认为那是精气使然,人死后,精气散了,又归回到大气之中去了。张载道:“鬼神,二气之良能也。”真德秀说:“天之神曰神(以其造化神妙不可测也)地之神曰示(以其山川草木有形,显然示人也),人之神曰鬼(鬼谓气之己屈者也)。”这种解释已接近于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从这一观点出发,他进一步指出:“若以鬼神二字言之,则神者气之伸(发出),鬼者气之屈。……神者伸也,鬼者归也。且以人之身论之,生则日人,死者日鬼……自其生而言之,则自幼而壮,此气之伸也;自壮而老,自老而死,此又伸而屈也。自其死而言之,则鬼游魂降,寂无形兆,此气之屈也。及子孙享把以诚感之,则又能来格,此又屈而伸也。”这就道出了他的神道设教的思想。真德秀用精气说来论证了他的形神观。他说:“《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人之生也,精与气合而已。精者血之类,滋养一身者,故属阴。气是能知觉运动者,故属阳,二者合而为人。精即魄也,目之所以明,耳之所以聪者,即精之为也,此之谓魄气充乎体。凡人心之能思虑,有知识,身之能举动,与夫勇决敢为者即气之所为也,此之谓魄。……魂魄合则生,离则死。”用这种观点解释人之形神关系,其理论远不及范缜之精确,但它已与彻底的有神论产生了离异的倾向。==个人作品==其著作甚多,《宋史》称其著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源杂志》、《星沙集志》。今有《西山文集》(《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读书记》、《四书集编》和《大学衍义》等传世
1,25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