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十三经注疏》

增加 6,625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十三经注疏</big> '''   |-   | File:108.jpg|缩略图|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十三经注疏</big> '''
 
|-
 
|
[[File:108.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dbpm.cn/upload/file/d/2015-5-11-13-19-55/108.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8D%81%E4%B8%89%E7%BB%8F%E6%B3%A8%E7%96%8F&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十三经注疏'''》是[[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注疏的汇编,共有四百一十六卷,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作品。

中国文籍,浩如烟海,存世约十多万种,《四库全书》是这些文籍的精华,其经史子集四部之中,经部又是其精华,而《十三经注疏》则冠列于为经部之首。

=='''注疏释义'''==

注疏 :是注和疏的并称。注,指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指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宋及宋以前之注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

通行本为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缩印本(精装16开本上下册)。其阮元校勘之处,均用▲号表示。详见各家出版社之出版说明。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魏·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
“十三经”

=='''“十三经”'''==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

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

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来历'''==

随着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其中,汉朝及稍后的学者们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人们称之为注或笺。 唐宋时期,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对汉代的注释也难于理解了。于是一些学者不仅注解经传的正文,而且对前人的旧注也进行解释和阐发,习惯上就称之为“疏”或“正义”。

历代解释十三经的著作很多。南宋以前,注和疏本来都是单独成书的。南宋时期始合刻在一起。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具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形成一整套经书及其注文,称为《十三经注疏》,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时期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有监本,据闽本重刻;崇祯时期有毛氏汲古阁本,据监本重刻。但是明代时期的监本和汲古阁本,因辗转翻刻,讹谬百出。

清初有武英殿本。清嘉庆时期,著名学者阮元主持重刻《十三经注疏》,裒集宋本重刊,以十行本为主,并广校唐石经等古本,撰《校勘记》附于诸经卷末,号为善本,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本子,素来为世人所看重。
<ref>[http://news.cntv.cn/20120327/104339.shtml 《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在山东大学启动],央视网2012年3月27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4,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