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大衛·戴維斯

增加 9,42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zh-hans:戴维·迈克尔·戴维斯; zh-hk:戴德偉; zh-hant: ' 大衛·麥可·戴維斯;}-'''({{lang-en|'''David Michael Davis'''}},{{post-nominals|country=GBR|MP}} {{bd|1948年|12月23日}})是一位[[英国]]政治人物,他的黨籍是[[保守黨 (英國)|保守黨]],曾任[[退出欧洲联盟事务大臣|退出歐盟事務大臣]]、英国下院[[赫坦普來斯和豪登 (英國國會選區)|赫坦普來斯和豪登]]選區议员。
他在伦敦西南的[[图厅]]镇议会庄园地区长大,后读于伦敦图厅的贝克文法学校,25岁时获得伦敦商学院颁发的商业硕士学位,并在跨国农业公司{{le|泰莱公司|Tate&Lyle}}开始了商务职业生涯。1987年38岁时进入国会,当选{{le|布斯費里 (英國國會選區)|Boothferry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布斯費里選區}}选区议员。1994年至1997年,任{{le|歐洲事務副大臣|Minister of State for Europe}},1997年成为[[英国枢密院|枢密院]]成员。[[1997年英国大选|1997年大选]]由于选区变更,他改任[[赫坦普來斯和豪登 (英國國會選區)|赫坦普來斯和豪登]]選區選出的英國下議院議員,连任至今。随即担任[[保守党主席]]和影子副首相职务。
 
2003年至2008年,他是[[迈克尔·霍华德]]和[[戴维·卡梅伦]]的影子内政大臣。戴维斯曾是2001年和2005年保守党领袖的候选人,得票率分别排第四和第二位。2008年6月12日,戴维斯意外地宣布他打算辞去议员职务,其担任的影子内政大臣职务立即被替换;这是为了引发他的议席强制补选,而他打算通过举行一个{{le|特定的竞选活动|David Davis by-election campaign, 2008}}来寻求连任,旨在更广泛地引起公众对于{{le|英国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受侵犯的关注。他正式辞去议员的职务后,成为保守党候选人,并在一个月后赢得补选。
 
2016年7月,在大多数英国选民支持离开欧盟的[[英國脫歐公投|全民投票]]之后,戴维斯被新任首相[[特蕾莎·梅]]任命为[[退出欧洲联盟事务大臣]],负责谈判英国退出欧盟。他因不滿文翠珊對脱歐的立場,于2018年7月8日辞去退欧大臣一职。
 
 
== 早年生活 ==
1948年12月23日戴维斯生于約克,其母贝蒂·布朗为单身母亲,戴维斯最初由外祖父母抚养。他的外祖父瓦尔特·哈里森,是一位富有的拖船船主的儿子,但在加入[[英国共产党]]后被家族剥夺了继承权;哈里森在著名的Jarrow March运动后于伦敦发起了{{le|饥饿游行运动|Hunger marches}},不过不允许共产党人参加。<ref>{{cite news |last=Norfolk |first= Andrew |date=7 October 2005 |url=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politics/article575777.ece|title=戴维斯的祖父没有参加Jarrow运动 |work=The Times |accessdate=7 July 2008 |location=London}} {{subscription required}}</ref>戴维斯曾在其母亲过世后见过他的威尔士人亲生父亲一面。他的母亲与波兰犹太裔印刷工罗纳德·戴维斯结婚后,全家搬到伦敦定居,他们最初住在[[旺兹沃思]]的“贫民窟”中,后搬到伦敦图厅的地方当局所属房地产。<ref>{{cite web|url=http://www.telegraph.co.uk/news/politics/conservative/2119205/David-Davis-profile-Tough-guy-who-delights-in-a-scrap.html|title=戴维·戴维斯简介:喜欢废品的顽固家伙|first=By Rosa Prince, Political|last=Correspondent|publisher=}}</ref>
 
图厅贝克文法学校的A成绩不足以确保他上大学,所以戴维斯担任过保险推销员,并加入[[本地陆军]](地方自卫队){{le|21特别空勤团|Artists Rifles}}服役,以赚钱来补考。1968年,他考取[[华威大学]](理学士分子科学/计算机科学联合学位1968-71)。在[[沃里克]],他是华威大学无线电台的创始成员之一。戴维斯直接从那里升入[[伦敦商学院]],获得商业硕士学位(1971-73),后又在[[哈佛大学]]研读高级管理课程(1984-85)。
 
戴维斯在Tate&Lyle工作了17年,成为高级管理人员,期间参与重组陷入困境的加拿大子公司Redpath Sugar。<ref>{{cite news |url= http://www.telegraph.co.uk/money/main.jhtml?xml=/money/2005/08/24/cntory24.xml |work=The Daily Telegraph |title=重组糖业公司...|accessdate=7 July 2008 | location=London | first=George | last=Trefgarne | date=24 August 2005}}</ref>他在1988年出版的书《如何将公司扭亏为盈》中分享他的商业经验。
 
== 政治事业 ==
他在学生时代就活跃参与政治,1973年成为学生保守党联合会全国主席。戴维斯在1987年大选中首次当选为议会议员,成为{{le|布斯費里 (英國國會選區)|Boothferry (UK Parliament constituency)|布斯費里選區}}选区议员,1997年改为[[赫坦普來斯和豪登 (英國國會選區)|赫坦普來斯和豪登選區]]选区议员。当议会于1992年投票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时,他正任政府党鞭,他的鞭策激怒了许多本党右翼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反对者。戴维斯在保守党内的经营最终使他成为[[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副大臣(1994-97)。
 
他拒绝了时任[[保守黨黨魁 (英國)|保守党领袖]][[威廉·黑格]]提出的影子大臣职位,而选择担任[[英国下议院|下院]]{{le|公共賬目委員會 (英國)|Public Accounts Committee (United Kingdom)|公共賬目委員會}}主席。<ref name="indy2005">{{cite news|last1=Brown|first1=Colin|title=戴维·戴维斯: '我非常幸运……现在机会正在减少'|url=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people/profiles/david-davis-i-was-dead-lucky-now-opportunities-are-shrinking-296664.html|accessdate=22 July 2016|publisher=Independent|date=3 July 2005}}</ref>1999年,戴维斯向下议院提交了“国会控制行政法案”,他建议在下列领域将属于[[皇家特权]]的政府级职权转让给下议院:包括签订条约;外交上承认外国政府;欧盟立法;任命大臣、大使和册封贵族;设立皇家委员会;颁布{{le|枢密院敕令|Order in Council}},除非受下议院决议的规限;行使未由法规规定的行政权力;宣布紧急状态;[[解散议会|解散国会]]。根据英国宪政传统,君主在这些领域虽享有特权,但都需要国会同意。<ref>{{cite web|url=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199899/cmhansrd/vo990622/debtext/90622-06.htm|title=规则要点|publisher=UK Parliament|accessdate=7 July 2008}} 参看: {{cite web|url=http://www.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cm199899/cmbills/123/1999123.htm|title=国会控制行政法案|publisher=UK Parliament|accessdate=7 July 2008}}</ref>
 
2003年,戴维斯在他第一次作为影子内阁内政大臣的采访中表示了自己对连环杀人犯处以死刑的支持。<ref>{{cite news |url = 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politics/bring-back-death-penalty-says-tory-spokesman-78687.html|title = 恢复死刑,托利党发言人说 |work = The Independent | location=London | first=Andy | last=McSmith | date=16 November 2003 | accessdate=13 July 2016}}</ref>作为影子内政大臣戴维斯引用不断上升的成本和[[自由意志主義]]问题来调整保守党立场,与工党重新引进身份证计划保持了距离。<ref name="handp">{{cite journal|last=Agar|first= Jon|url=http://www.historyandpolicy.org/papers/policy-paper-33.html|title=英国身份证:过去的经验和政策影响|journal=History and Policy|date=November 2005|accessdate=7 July 2008}}</ref>他通过调整保守党最初的忧虑和弃权的立场,让反对意见最终占上风变得容易。戴维斯认为,必须向公众解释保守党会反对这个这个成本高昂和不可靠的计划。一些评论家也将两位工党政府大臣{{le|戴维·布兰克特|David Blunkett}}和Beverley Hughes的辞职归功于戴维斯“剥皮式的声明”。<ref name="indy2005" /><ref>{{cite news|title=竞争者戴维·戴维斯 |url=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4636559.stm|accessdate=22 July 2016|publisher=BBC|date=24 October 2005}}</ref>
=== 2005年保守党领袖选举 ===
戴维斯作为影子内政大臣参加了{{le|2005年保守党领袖选举|Conservative Party (UK) leadership election, 2005}},他的竞选主管是他的副手影子内政副大臣[[安德鲁·米切尔]]。
 
戴维斯最初是比赛的领跑者,但在那一年的保守党年会上发表了不佳的演讲后,他的竞选被认为失去了优势。<ref name="guardian.co.uk">{{cite news |last=Tempest |first= Matthew|date=5 October 2005 |url= http://politics.guardian.co.uk/toryleader/story/0,16473,1585568,00.html |title=戴维斯成为保守党领袖的赔率增加|work=The Guardian|accessdate=7 July 2008 | location=London}} See also: {{cite news |work=BBC News |date=5 October 2005 |url= 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4310556.stm |title=戴维斯呼吁保守党向高处走|accessdate=2 January 2010}} and {{cite news |last=Assinder |first= Nick |date=5 October 2005 |url= 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4312168.stm |title=Did Davis do enough? |accessdate=7 July 2008 |work=BBC News}}</ref>然而,参考了前任党领袖威廉·黑格的年会演讲后,竞选主管[[安德鲁·米切尔]]说:“黑格发表了一次伟大的演讲,许多人判断比所有其他领袖候选人做得更好。我要说的是,能够在年会上发表出彩的演讲并不是领袖全部的任务,领袖还要完成其他工作。”<ref name="guardian.co.uk"/>
 
在2005年10月18日的第一轮保守党议员投票中,戴维斯获得了62票。由于这不及他所宣布的支持者数量,很明显,戴维斯失势了。博彩公司在前财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出局后,将党高层中没有敌人的[[戴维·卡梅伦]]视为红人。在2005年10月20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中,卡梅伦得90票,戴维斯得57票,[[利亚姆·福克斯]]以51票垫底出局,<ref>{{cite news|url=http://news.bbc.co.uk/1/hi/uk_politics/4360662.stm|title=卡梅伦和戴维斯的最新民调|work=BBC News |date=20 October 2005|accessdate=13 June 2008}}</ref>因此戴维斯与戴维·卡梅伦进入选举的下一阶段,即全体党员投票。
 
尽管在领袖选举最后阶段的{{le|BBC问题时间节目|Question Time (TV series)}}的一对一辩论中表现抢眼,戴维斯仍不能撼动他对手普遍受欢迎的程度。保守党党员投票选举卡梅伦为保守党新领袖,戴维斯以64398票比134446票落败。卡梅伦在胜利后请戴维斯留任影子内政大臣。
 
 
== 參考文獻 ==
{{Reflist}}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