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将饮茶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将饮茶</big> ''' |- | File:OYYBAFZ1V22AMrhDAAyAicHP61E…”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将饮茶</big> '''
|-
|
[[File:OYYBAFZ1V22AMrhDAAyAicHP61E925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0/M00/2A/8E/oYYBAFZ1V22AMrhDAAyAicHP61E925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0%86%E9%A5%AE%E8%8C%B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将饮茶'''》是[[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7年5月。
该书作为杨绛的[[回忆录]],讲述了其父亲、姑母的生平际遇,钱锺书创作作品的情景,及夫妻二人文革时期的遭遇。作者以细腻传神而又幽默风趣的文笔记人叙事,不仅活画出人物形象,也描绘出时代氛围,使该书在貌似轻松恬然中富于深刻隽永的人生意蕴和探赜索隐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该书由五篇回忆性文章组成,其中《回忆我的父亲》展现了作者所了解的父亲杨荫杭的一生。读书时的父亲在北洋公学中敢于挺身而出,与闹风潮的同学一起被开除。工作后,父亲不畏权贵豪强施加的压力,坚持判处杀人恶棍死刑;父亲为追求正义而不惜放弃高位辞职回南。生活中的父亲凝重有威而又和蔼可亲,在教育子女上是顺其天性、自由发展。
《[[回忆我的姑母]]》是作者对三姑母杨荫榆的生平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记钱锺书与〈围城〉》则详述了钱锺书创作小说《围城》的背景及情形,并收录《收藏了十五年的附识》一则短文,记载钱锺书对前文的评价。《丙午丁未年纪事》是作者对动乱的文革初期夫妇两人生活遭遇的追忆。《隐身衣》透露了杨绛先生愿隐身人间的“卑微”愿望。
=='''创作背景'''==
据杨绛先生在文章前言写道,《[[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均是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而写。《[[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先生称记的是一个“陪斗者”的经历,仅仅是这场“大革命”的小小一个侧面。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对父母之间“无话不谈”的爱情和母亲沉静、大度、温婉、优美、默默奉献的品性有着细腻的刻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而这样的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贤妻良母”型的品性和行为对杨绛女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她孜孜追求的美德。
《回忆我的姑母》中,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记述了杨荫榆的生平及生活细节,展现了一位由反抗封建婚姻而投身社会,由政治上的短视而终被历史潮流淘汰的人物坎坷一生。即使是因婚姻、事业的失败而变得越来越古怪的三姑母,作者也能从三姑母诸多“怪癖”的做法中窥探到深藏于女性内心的“爱的柔软”。比如她对大家视为“公敌”的一只猫的同情和她对侄女的婚姻生活表现出的祝福;她挺身而起为遭受日军蹂躏的邻居去和日本军官讲理、包容被日军追赶的妇女以及被日寇残杀的结局,无不包含着作者对姑母深藏内心的爱的理解。
在回忆钱锺书与《围城》时,杨绛先生坦言“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在这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将现实与《围城》中广大读者假想的现实一一解答,力求写实,并且在叙述钱锺书时运用一个“痴气”,掺杂魔幻色彩,不是大文豪钱锺书,而是一个时时泛着痴气的丈夫,在这样朴素的诉说中让读者体会到的是家庭的温暖和无尽的爱。
该书结尾,杨绛提出凡间就有隐身衣,只不过是由“卑微”制成。世人不愿意穿,世间多的是争名逐利,出类拔萃,怎么会愿意庸碌一生,不为人知,生来无人喜,去后无人知。而杨绛先生看得见路边花草,虽不及玫瑰牡丹芬芳馥郁,却也是报答雨露阳光的恩情。她爱东坡的“万人如海一身藏”,喜爱自由随心的生活。“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这大概是杨绛先生的心声,她愿意披上卑微的隐身衣,在人间看世间百态,而不是戴面具扮演不同角色。她也风趣描述了英国《隐形人》的种种难堪,笑称那是“死心眼儿的科学制造”。无论是仙家法宝还是凡间的隐身衣,“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装好。”
'''艺术特色'''
亦虚亦实的魔幻特色
该书开篇代序《[[孟婆茶]]》,这便是俗话里的孟婆汤,一个人到人生的彼岸的必喝之茶。先生将读者带入梦境,颇有魔幻色彩。《将饮茶》的最后一篇《隐身衣》被先生低调地称为“废话”,而部分读者认为这废话倒像孟大姐的茶,喝了有些轻飘飘,似乎也想要隐身,悠闲自得。隐身者,不外乎几种,庸庸碌碌的平凡人,不问世事的出家人,宁静超凡的能人大师。有的人没有超人之术,而作为世界的一员而存在,自然成为隐身人,有的人却通晓世事而保持本心,不愿外物打扰而虔心做自己的事,为自己披上隐身衣。杨绛一家都是这样的人,也在相互交流废话玩笑中见出些许真意。对于仙家法宝,杨绛夫妻二人都要隐身衣,出去同游。在飘飘乎的气氛中可以感受到二人的默契和相知相惜。
'''忆人绘人的忠实魅力'''
对父亲的回忆,作者在文章开始前便说:“我只写了一份父亲的简历,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敢乱说,没有解答。……近年来追忆思索,颇多感触,所以想尽我的理解,写一份可供参阅的资料。”对于父亲的回忆,是作为四女儿的“我”对于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进行描述。写父母之间的无话不谈、非凡默契,“我”作为“老小”不允许插嘴,只能个人理解和领会,也正是在这一知半解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与史学家不同,杨绛先生没有从父亲的成就、贡献等方面对父亲进行阐述和褒奖,反而,以一种忠实原则,站在女儿的角度运用白描的手法清淡托出父亲的作为和成绩,对于那些傲人的成果,没有刻翠裁红的感叹惊讶,只是平淡地向人们娓娓道来。
=='''作品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战乱时期的杨家,辗转困苦,甚至在杨荫杭重病,家无所用,靠接济度日。杨绛自己说,只期盼着亲戚能资助自己读书就好,否则就去做童工。这样的境况下,看不到文字悲楚,依然是平和而乐观,没有丝毫抱怨。一切所经历的动荡、凶险,都淡淡地在笔端流泻,仿佛一桌家常菜。
作家、学者钱锺书:《记钱锺书与〈围城〉》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好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ES6D4T820541AISU.html 《将饮茶》|当时只道是寻常],网易 2019年10月23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将饮茶</big> '''
|-
|
[[File:OYYBAFZ1V22AMrhDAAyAicHP61E925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G00/M00/2A/8E/oYYBAFZ1V22AMrhDAAyAicHP61E925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0%86%E9%A5%AE%E8%8C%B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将饮茶'''》是[[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7年5月。
该书作为杨绛的[[回忆录]],讲述了其父亲、姑母的生平际遇,钱锺书创作作品的情景,及夫妻二人文革时期的遭遇。作者以细腻传神而又幽默风趣的文笔记人叙事,不仅活画出人物形象,也描绘出时代氛围,使该书在貌似轻松恬然中富于深刻隽永的人生意蕴和探赜索隐的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该书由五篇回忆性文章组成,其中《回忆我的父亲》展现了作者所了解的父亲杨荫杭的一生。读书时的父亲在北洋公学中敢于挺身而出,与闹风潮的同学一起被开除。工作后,父亲不畏权贵豪强施加的压力,坚持判处杀人恶棍死刑;父亲为追求正义而不惜放弃高位辞职回南。生活中的父亲凝重有威而又和蔼可亲,在教育子女上是顺其天性、自由发展。
《[[回忆我的姑母]]》是作者对三姑母杨荫榆的生平及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记钱锺书与〈围城〉》则详述了钱锺书创作小说《围城》的背景及情形,并收录《收藏了十五年的附识》一则短文,记载钱锺书对前文的评价。《丙午丁未年纪事》是作者对动乱的文革初期夫妇两人生活遭遇的追忆。《隐身衣》透露了杨绛先生愿隐身人间的“卑微”愿望。
=='''创作背景'''==
据杨绛先生在文章前言写道,《[[回忆我的父亲]]》和《[[回忆我的姑母]]》均是她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而写。《[[丙午丁未年纪事]]》,杨绛先生称记的是一个“陪斗者”的经历,仅仅是这场“大革命”的小小一个侧面。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对父母之间“无话不谈”的爱情和母亲沉静、大度、温婉、优美、默默奉献的品性有着细腻的刻画,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而这样的父母关系,尤其是母亲“贤妻良母”型的品性和行为对杨绛女性意识的形成起到了 “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她孜孜追求的美德。
《回忆我的姑母》中,作者以一个孩童的眼光,记述了杨荫榆的生平及生活细节,展现了一位由反抗封建婚姻而投身社会,由政治上的短视而终被历史潮流淘汰的人物坎坷一生。即使是因婚姻、事业的失败而变得越来越古怪的三姑母,作者也能从三姑母诸多“怪癖”的做法中窥探到深藏于女性内心的“爱的柔软”。比如她对大家视为“公敌”的一只猫的同情和她对侄女的婚姻生活表现出的祝福;她挺身而起为遭受日军蹂躏的邻居去和日本军官讲理、包容被日军追赶的妇女以及被日寇残杀的结局,无不包含着作者对姑母深藏内心的爱的理解。
在回忆钱锺书与《围城》时,杨绛先生坦言“好比学士通人熟悉古诗文里词句的来历,我熟悉故事里人物和情节的来历。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资格为《围城》做注释的,该是我了。”在这一篇散文中,杨绛先生将现实与《围城》中广大读者假想的现实一一解答,力求写实,并且在叙述钱锺书时运用一个“痴气”,掺杂魔幻色彩,不是大文豪钱锺书,而是一个时时泛着痴气的丈夫,在这样朴素的诉说中让读者体会到的是家庭的温暖和无尽的爱。
该书结尾,杨绛提出凡间就有隐身衣,只不过是由“卑微”制成。世人不愿意穿,世间多的是争名逐利,出类拔萃,怎么会愿意庸碌一生,不为人知,生来无人喜,去后无人知。而杨绛先生看得见路边花草,虽不及玫瑰牡丹芬芳馥郁,却也是报答雨露阳光的恩情。她爱东坡的“万人如海一身藏”,喜爱自由随心的生活。“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这大概是杨绛先生的心声,她愿意披上卑微的隐身衣,在人间看世间百态,而不是戴面具扮演不同角色。她也风趣描述了英国《隐形人》的种种难堪,笑称那是“死心眼儿的科学制造”。无论是仙家法宝还是凡间的隐身衣,“但无论如何,隐身衣总比国王的新装好。”
'''艺术特色'''
亦虚亦实的魔幻特色
该书开篇代序《[[孟婆茶]]》,这便是俗话里的孟婆汤,一个人到人生的彼岸的必喝之茶。先生将读者带入梦境,颇有魔幻色彩。《将饮茶》的最后一篇《隐身衣》被先生低调地称为“废话”,而部分读者认为这废话倒像孟大姐的茶,喝了有些轻飘飘,似乎也想要隐身,悠闲自得。隐身者,不外乎几种,庸庸碌碌的平凡人,不问世事的出家人,宁静超凡的能人大师。有的人没有超人之术,而作为世界的一员而存在,自然成为隐身人,有的人却通晓世事而保持本心,不愿外物打扰而虔心做自己的事,为自己披上隐身衣。杨绛一家都是这样的人,也在相互交流废话玩笑中见出些许真意。对于仙家法宝,杨绛夫妻二人都要隐身衣,出去同游。在飘飘乎的气氛中可以感受到二人的默契和相知相惜。
'''忆人绘人的忠实魅力'''
对父亲的回忆,作者在文章开始前便说:“我只写了一份父亲的简历,对于提出的问题,不敢乱说,没有解答。……近年来追忆思索,颇多感触,所以想尽我的理解,写一份可供参阅的资料。”对于父亲的回忆,是作为四女儿的“我”对于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进行描述。写父母之间的无话不谈、非凡默契,“我”作为“老小”不允许插嘴,只能个人理解和领会,也正是在这一知半解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与史学家不同,杨绛先生没有从父亲的成就、贡献等方面对父亲进行阐述和褒奖,反而,以一种忠实原则,站在女儿的角度运用白描的手法清淡托出父亲的作为和成绩,对于那些傲人的成果,没有刻翠裁红的感叹惊讶,只是平淡地向人们娓娓道来。
=='''作品评价'''==
《[[人民日报海外版]]》:战乱时期的杨家,辗转困苦,甚至在杨荫杭重病,家无所用,靠接济度日。杨绛自己说,只期盼着亲戚能资助自己读书就好,否则就去做童工。这样的境况下,看不到文字悲楚,依然是平和而乐观,没有丝毫抱怨。一切所经历的动荡、凶险,都淡淡地在笔端流泻,仿佛一桌家常菜。
作家、学者钱锺书:《记钱锺书与〈围城〉》这篇文章的内容,不但是实情,而且是“秘闻”。要不是作者一点一滴地向我询问,而且勤奋地写下来,有好些事迹我自己也快忘记了。文笔之佳,不待言也!<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ES6D4T820541AISU.html 《将饮茶》|当时只道是寻常],网易 2019年10月23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