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73
次編輯
變更
夏同龢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夏同龢
| 圖像說明 = 夏同龢
| 出生日期 = 1874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
'''夏同龢'''清 [[ 光绪 ]] 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中国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 生平 ==
'''夏同龢'''是屯堡人后裔,其先祖明朝初年(1389年)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 [[ 贵州 ]] ,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迄今已600余年。1874年夏同龢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父亲夏源历任云南、四川等地官职。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大西南丰厚的土壤引领了他最初的成长。
此时的中国,推动近代化的洋务运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新思想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开始渗透到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然而科举考试仍是所有读书人唯一的选择,夏同龢也不例外。
殿试两天后(6月11日)光绪皇帝断然发布《 [[ 定国是诏 ]] 》,震惊中外的"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帷幕,同样是科举精英的进士康有为和举人梁启超是这场变法运动的主力军,他们试图要完成的是使中国实现资产阶级的变革。
6月12日,所有的贡士们齐集东长安门外,变法并没有影响既定的程序,按照清制惯例,读卷官将排在前十位的考卷送到光绪皇帝手中。刚在头一天宣布变法的光绪皇帝"御笔钦点"夏同龢为戊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钦定名次后变法在推进,但状元的头衔,依然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一职,进入翰林院。翰林院是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进入 [[ 翰林院 ]] ,即意味着踏入仕途,进入国家政治的核心圈。对于在戊戌变法这个非常之年产生的状元来讲,夏同龢注定将在这非常之世有非常之经历。
'''夏同龢''',麻江县高枧人,于1898年考中清戊戌科状元,成为贵州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文状元之一。1904年,夏同龢东渡日本留学,入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一班学习法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状元和留学生双重身份者。在日期间,夏同龢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其考试文章《清国财政策论》全文刊载于日本《 [[ 法律新闻 ]] 》上。同时,夏同龢还完成了《 [[ 行政法 ]] 》一书的编写,该书是中国最早介绍现代行政法律制度的书籍之一。他是中山大学的前身广东法政学堂的筹办者,这所学堂是中国最早期实施法政教育的专门学堂,培养了许多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人物。1905年11月,夏同龢出任广东法政学堂(今中山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1913年,夏同龢为第一届国会成立时众议院议员,1917年9月8日任江西省实业厅厅长,至1919年6月28日去职。民国十四年(1925)辞世。
其书法著名,书法以对联、扇面、匾额等各种形式保留下来,遗墨有为潮州丘逢甲故居题写的门联"马来西极,龙卧南洋"。遗迹有贵阳夏状元街,故里的"状元第"等。
中华民国成立后广东法政学堂更名为广东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原来法政学堂教员陈融出任校长,而夏同龢则先回到 [[ 贵州 ]] , 后由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北上来到 [[ 北京 ]] 。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议员,夏同龢最初加入的党派是国民党,是最早期的国民党员。当时国会各党派为争夺更多议会席位以谋求更多权利,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夏同龢为避开纷争,离开了国民党,于1913 年5月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这个独立的党派组织。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
1917年至1919年'''夏同龢'''出任江西省首任实业厅厅长,曾协助人称"长江三督"之一的江西督军陈光远,为维护地方和平作出了一定贡献,并获总统授予的二等大绶嘉禾章。
1919年初江西省参议院议长李盛铎准备组织仙居公司,将位于九江的城门山铁矿抵押给日本人借款。此事引起议员极大不满,议员们认为此矿山归江西省有,坚决反对抵押借款,反对私人开采。当时的《申报》、《 [[ 民国日报 ]] 》等都进行了跟踪报道。
在此案的交涉过程中,作为矿山的主管部门领导省实业厅长夏同龢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议员们调查和质问的对象。实际上,城门山铁矿抵押借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军费不足,其复杂程度已经远不是一个实业厅长所能控制的,但作为一个有着良好法学素养的人,夏同龢两次到议会接受质询,两次提出辞呈。
1925年,'''夏同龢'''心脏发作,经医治无效,于北京劈柴胡同住所逝世。
== 评价 =='''夏同龢'''一生经历丰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留给后人的作品除了那部奠定他在中国近代行政法学史地位的《 [[ 行政法 ]] 》外,还有他为近代著名实业家郑观应的诗集《 [[ 罗浮待鹤山人诗草 ]] 》所写的序言;为名震东南亚广东著名侨商高学能撰写的阡表,该阡表至今仍屹立在泰国曼谷;为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故居多处题字;为广东十大园林之一潮阳西园的多处题字;为如今蜚声海内外的福建永定土楼王子---振成楼的建造者林鸿超题写对联等等。夏同龢留给后人的还有两条街道:一条是位于贵阳市团井巷的夏状元街,因夏同龢曾在此居住而得名;另一条街道则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的法政路,当年夏同龢筹措十万银元经费在此选址建起了广东法政学堂,随后法政学堂名扬全省,学堂所在街道也因此得名法政路。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两条街道上,已经再也找不到昔日的痕迹。在他的故乡麻江县高枧村狮山脚下的状元第,原有亲笔写的"状元第"匾和"努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楹联。如今这座状元第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1874年出生到1925年去世,夏同龢所处的时代是被陈寅恪先生称为"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从帝制状元到走向共和,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透过夏同龢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