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蕈狀岩

移除 1 位元組, 3 年前
形成過程
依蕈狀岩頭部、頸部的差異狀況,可將他們分成三類:地勢較高的「細頸形」、中間的「粗頸形」以及地勢較低的「無頸形」。許多細頸形的蕈狀岩石因負荷上部大岩塊的支撐力較弱,若遇地震或是颱風暴浪,則有瀕臨倒塌的危險。
三、蕈狀岩受到風吹、日曬、雨淋之後,會慢慢被侵蝕成各種形狀。大致的過程便是由原來的鈣質砂岩中,形成無頸狀,繼而被侵蝕成粗頸狀。隨著時間過去,再被侵蝕成細頸狀、乃至於因無法支撐蕈狀岩頭部而成斷頭狀。如果在細頸型的頸部,無意中的觸摸膠結不良的沙粒,會使砂礫因而掉落,加速演育成斷頭狀。<ref> [http://www2.ylgeopark.org.tw/content/landscape/Sight.aspx 蕈狀岩,野柳地質公園全球資訊網]</ref>
[[File:蕈狀岩09.png|400px|缩略图|居中|蕈狀岩[https://mscloud.nmmst.gov.tw/chhtml/ 照片來自]]]
 
==蕈狀岩的前世今生==
33,0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