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681
次編輯
變更
判断力批判
,创建页面,内容为“《'''判断力批判'''》,美学著作。伊·康德著。1790年德文本初版,后被译为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
《'''判断力批判'''》,[[美学]]著作。伊·康德著。1790年德文本初版,后被译为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在各国出版。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4年出版,上卷宗白华译,下卷韦卓民译。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分导言和上卷、下卷,其中每卷又包含两个部分,中译本约28万字。上卷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对人的审美判断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下卷为《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与美学关系不大。上卷的第1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分别探讨了美、崇高、[[艺术]]、天才等问题;第2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篇幅较短,主要探讨了鉴赏判断与概念无关又离不开概念的“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美的分析”从质、量、关系、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美是那不凭概念而又普遍令人愉快的”,“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上被知觉时”,“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中译本第47页、第57页、第74页、第79页)从而把审美鉴赏与功利实践和科学认识严格区分开来。“崇高的分析”从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崇高的对象必须具有人的想象力所无法把握的无限形式,这其中可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类型,前者是[[体积]]的无限,后者是力量的无限。在主体方面,当人的想象力和知性因无法把握对象的感性形式而产生痛感的时候,必须求助于至高无上的理性来战胜对象,从而化痛感为快感。因此,崇高的快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崇高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体。在谈到艺术时,认为艺术是有预想目的的理性的自由创造,它既不同于无目的的自然,又不同于不自由的工艺,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在谈到天才时,认为天才具有创造性、典范性、自然性等特点,并认为只有在艺术领域中才有天才。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本书是作为连接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环节而存在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释了认识的必然属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释了实践的自由属性;而本书的任务,则是要完成如何由认识的必然性向道德的自由性相过渡的问题,从而便涉及到了无功利无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审美判断力。这样一来,本书便在认识和实践之间,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开辟了独特的领域,因而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介绍==
伊·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一般哲学史著作以1770年为界将他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侧重于自然现象的哲学研究,曾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侧重于考察人的认识、实践和情感能力,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重要著作,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ref>[https://www.docin.com/p-2901595.html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ref>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8612390100wqio.html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f>,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center> 判断力批判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判断力批判》这世界运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发展?</center>
<center>{{#iDisplay:q3247whbugr|560|390|qq}}</center>
<center>《判断力批判》我们对于艺术的创造,和对于审美都来自先天判断!</center>
<center>{{#iDisplay:n3246tw73s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本书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书分导言和上卷、下卷,其中每卷又包含两个部分,中译本约28万字。上卷为《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对人的审美判断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下卷为《目的论判断力的批判》,与美学关系不大。上卷的第1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分析》,分别探讨了美、崇高、[[艺术]]、天才等问题;第2部分是《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篇幅较短,主要探讨了鉴赏判断与概念无关又离不开概念的“二律背反”的矛盾现象。“美的分析”从质、量、关系、方式等四个方面提出,“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的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美是那不凭概念而又普遍令人愉快的”,“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上被知觉时”,“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中译本第47页、第57页、第74页、第79页)从而把审美鉴赏与功利实践和科学认识严格区分开来。“崇高的分析”从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崇高的对象必须具有人的想象力所无法把握的无限形式,这其中可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类型,前者是[[体积]]的无限,后者是力量的无限。在主体方面,当人的想象力和知性因无法把握对象的感性形式而产生痛感的时候,必须求助于至高无上的理性来战胜对象,从而化痛感为快感。因此,崇高的快感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崇高的根源不在对象而在主体。在谈到艺术时,认为艺术是有预想目的的理性的自由创造,它既不同于无目的的自然,又不同于不自由的工艺,因而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在谈到天才时,认为天才具有创造性、典范性、自然性等特点,并认为只有在艺术领域中才有天才。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本书是作为连接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环节而存在的。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释了认识的必然属性;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解释了实践的自由属性;而本书的任务,则是要完成如何由认识的必然性向道德的自由性相过渡的问题,从而便涉及到了无功利无概念而又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审美判断力。这样一来,本书便在认识和实践之间,为人类的审美活动开辟了独特的领域,因而在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介绍==
伊·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曾任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一般哲学史著作以1770年为界将他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侧重于自然现象的哲学研究,曾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侧重于考察人的认识、实践和情感能力,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重要著作,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
==相关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为书籍文献<ref>[https://www.docin.com/p-2901595.html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ref>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8a8612390100wqio.html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f>,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视频==
===<center> 判断力批判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判断力批判》这世界运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了什么而发展?</center>
<center>{{#iDisplay:q3247whbugr|560|390|qq}}</center>
<center>《判断力批判》我们对于艺术的创造,和对于审美都来自先天判断!</center>
<center>{{#iDisplay:n3246tw73su|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