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武承嗣

增加 3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武承嗣
| 圖像 = [[File: 武承嗣201820130702171326-1070130351.jpg|缩略图|center|[http://a3pic.attbaike.hudongsoso.com/61p/9720130702/01300001385827142426972343833_s20130702171326-1070130351.png jpg 原图链接]]]| 圖像說明 = 武承嗣[[File:武承嗣.png|缩略图]]
| 出生日期 = 649年
| 國籍 = 大唐(武周)
| 職業 = 礼部尚书、文昌左相
| 知名原因 = 周国公-魏王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武承嗣'''(649年-698年9月19日 ),字奉先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侄。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光宅元年(684),授 [[ 礼部尚书 ]] 、同中书门下三品。垂拱元年(685),同凤阁鸾台三品。月余后罢。载初元年(689),授纳言。天授元年(690)进文昌左相。武则天专权,他建议诛杀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庙,并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遭到 [[ 狄仁杰 ]] 等人反对。长寿元年(692),罢为特进,后忧郁而死 
== 人物生平 ==
初入仕途
'''武承嗣'''是武元爽的儿子。武则天以天后身份临朝称制,为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重用其武氏亲属,贺兰敏之死后,武承嗣从岭南被召回京,授职尚书奉御,不久提拔为秘书监,承袭祖父武士彟周国公爵位。
嗣圣元年(685年),任武承嗣为 [[ 礼部尚书 ]] 。不久授其官职为太常卿、同中书门下三品。武承嗣是凭借裙带关系爬上宰相高位的。他身居要职10余年,除了为武氏争权,卖力地制造舆论,排除异己外,没有什么功绩可言。
同年,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后,武承嗣认为"武氏当有天下"。于是,他积极地为提高武氏声威出谋献策,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九月,武承嗣建议武则天"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庙"。武则天不顾宰相裴炎等反对,封其五代祖为王,立五代祀堂于文水。
天授元年(690年)年七月,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4卷献上,《大云经》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提主(佛教以人世为阎浮提)。在武承嗣等大搞君权神授迷信活动的喧闹声中,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自己做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立即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洛阳);追尊其先世祖先为皇帝;追封其异母兄元庆、元爽,伯父反堂兄弟为王;封其侄、侄孙10余人为王。武承嗣被封为魏王,食实封千户,监修国史。
== 残害忠良 ==
'''武承嗣'''在为武则天称帝大造舆论的同时,极力向武则天建议"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
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骆宾王等,为反武则天掌权,以"匡复庐陵王为辞",在扬州起兵。武承嗣和堂弟武三思以唐高祖李渊的儿子韩王 [[ 李元嘉 ]] 、鲁王 [[ 李灵夔 ]] 等,"属尊位重,屡劝太后固事诛之。"
垂拱四年(688年)八月,唐太宗儿子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李贞子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起兵反对武氏掌权,很快兵败被杀。武则天以李元嘉、 [[ 李灵夔 ]] 等一批李唐诸王,与越王李贞父子通谋,全部杀掉。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武承嗣唆使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子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 [[ 舒州刺史 ]] 许王李素节谋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缢杀李素节,李上金自杀,并尽杀其诸手及支党。八月,又杀南安王 [[ 李颖 ]] 等李唐宗室12人。唐朝宗室几乎被屠戮殆尽。与此同时,武承嗣还劝武则天杀掉李孝逸、韦方质等许多声望甚高,但不曲事武氏的文武大臣。大杀李唐宗室和不附己的文武大臣,无疑为武则天称帝扫清了道路。
武则天称帝后,以其子李旦为太子。武承嗣就瞄准了太子这个位置。他懂得只有先当上太子,将来才能当上皇帝。他不断派人向武则天游说、乞请,同时极力讨好 [[ 武则天 ]] 和其宠臣,谋求争得他们的支持和赞同。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王庆之屡求见,"以死泣请。"其请求变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为皇帝,就不应该以李氏子孙为皇嗣。由于宰相岑长倩、格辅元反对变易皇嗣之议,武承嗣遂指使酪吏来俊臣诬陷岑长倩、格辅元,和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数十人谋反。十月,岑长倩、格辅元等数十人全部被杀。大臣李昭德因奉命杖杀了王庆之,长寿元年(692年),他又以武承嗣既为亲王,又为宰相,权势太重,建议罢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职务。当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则足,昭德独廷奏其奸",因此, [[ 李昭德 ]] 就成了武承嗣和来俊臣等酷吏的眼中钉。后来李昭德被流放、被杀,与武承嗣,来俊臣等的陷害有极大的关系。
== 阿谀拍马 ==
为了争做太子,武承嗣除残酷迫害反对者外,对武则天及其宠臣极尽阿谀之能事。长寿二年(693年)九月,武承嗣率5千人上表,请加尊号"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694年)五月,武承嗣又率二万六千余人,请加尊号"越古金轮芒神皇帝"。武承嗣等两次请加尊号,武则天都接受了,并高兴得大赦天下。
从垂拱元午(685年)至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宠信薛怀义(即冯小宝),神功元年(697年)以后,武则天宠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武承嗣、武三思兄弟,对薛怀义"皆执僮仆之礼以事之","怀义欲乘马,承嗣、三思必为之执辔。"对 [[ 张易之 ]] [[ 张昌宗 ]] 兄弟,他们"争为执辔,谓易之为五郞,昌宗为六郎"。
== 忧愤而死 ==
武则天对武承嗣很信任,她觉得武承嗣等人的"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也有道理,所以在立子、立侄为太子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可是,在朝廷大臣李昭德,狄仁杰、吉顼等人的不断劝说下,武则天终于做出立子不立侄的最后决定。武承嗣因为做太子的幻想彻底破灭,忧愤而死。赠太尉、并州牧,谥曰宣。
== 段轶事典故 ==武周补阙乔知之的婢女碧玉生得娇艳美丽,并且能歌善舞,又会写文章,乔知之特别宠爱。为此他没有婚娶。魏王武承嗣要暂时借她去教他的姬妾们梳妆,去了之后便被纳为妾,再也不放她回来了。乔知之于是写了首诗《 [[ 绿珠怨 ]] 》寄给碧玉,诗写道:"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偏自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年离恨在高楼,一代容颜为君尽。"碧玉得到诗后,哭了三天不吃饭,投井而死。武承嗣捞出尸体。在裙带上得到此诗,大怒,便暗示让人虚构罪状控告他,竟然在南市斩杀了乔知之,并没收了他的全部财产。
== 历史评价 ==
武则天:"承嗣、三思是何疥癣!"
== 家庭成员 ==
[[ 武元爽]]
武延基,右羽林将军,娶永泰公主,701年因私议二张被武后下令处死。
武延义
武延安,光禄卿、邢公
武延寿,卫尉少卿、燕公。有一女嫁朔方军节度副使、 [[ 金紫光禄大夫 ]] 、行光禄卿、上柱国、五原公燕王慕容某,为太原郡夫人。
武延光
武延秀,恒公,娶安乐公主,
折叠
武氏,嫁郑克义(乂)
== 墓志发现 ==
武承嗣的墓志被盗掘出土,并为中国农业博物馆征集收藏。墓志文为梁王武三思所撰写,提到承嗣死时年50,由于推断他应生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 参考资料 ==
61,203
次編輯